第一图书网

渐进与跨越

龚志强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龚志强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青年学术丛书•历史•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揭示了明清以来庐山由渐进式开发到跨越式开发并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漫长历程。明清时期,庐山开发受到战乱、军屯和人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又伴随着寺庙、书院和旅游活动的展开。这一渐进式开发过程,层累了庐山的文化意蕴,但也破坏了山区自然环境。晚清,西方人以牯岭为中心开发避暑地,使庐山开发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此后,国民政府军政力量对庐山的开发使牯岭城市化发展趋向愈益明显。明清以来,庐山开发范式的转换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变局中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庐山从一座传统文化名山转变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并由此划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龚志强,男,1976年生,江西南昌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南昌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旅游规划专家库成员;兼任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旅游规划所所长、江西省文化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庐山开发史、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史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参与国家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9项。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一、山区开发史研究综述 二、庐山区域史研究综述 第三节庐山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山名与传说 三、行政区划 第二章战乱、军屯与人口:庐山的经济开发 第一节元明之际战乱中的庐山社会 一、战乱对地区社会的冲击 二、地方百姓避乱进山 三、明初地区社会的恢复 第二节明代军屯、民众与庐山开发 一、卫所军事开发与地区社会发展 二、地区人口增长与社会管控 三、农业垦殖深入与庐山环境变化 第三节清代人口膨胀下的无序开发 一、明清鼎草中的地区社会动荡 二、清中晚期地区人口膨胀 三、农林业垦殖中的滥垦滥伐 四、工商业者在庐山的活动 第三章寺庙、书院与旅游:庐山开发中的文化聚合 第一节佛教寺庙与山区开发 一、明初佛教信仰中心的转移 二、晚明佛教复兴与山中寺庙营建 三、清代庐山佛教的发展与没落 四、寺院经济引发的社会冲突 第二节白鹿洞书院与山区人文景观变迁 一、科举、理学与书院发展 二、书院的重建、修葺与扩建 三、祠宇建设彰显书院功能 四、书院营建中的人文景观变化 第三节传统旅游活动对山区开发的影响 一、区位、景观与旅游 二、山志修纂与传统旅游活动 三、游径发展与山区景观变化 四、传统旅游活动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避暑地与城市化:庐山开发的跨越式转型 第一节晚清庐山避暑地开发 一、西方人的早期避暑活动 二、避暑地开发中的土地问题 三、避暑地早期开发及其关联效应 第二节牯岭城市化与山区开发 一、牯岭的城市化发展 二、山区开发的全面展开 三、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山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 一、社会融合与转型 二、避暑地与地区经济 三、文化冲突、调适与发展 第五章结语 一、渐进与跨越:开发范式的转换 二、山区开发的历史与现实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明中晚期德化县户的数量增长较为明显,这反映了当地人口有较快增长的真实状况。梁方仲在其研究中认为,明天启年间全国户均人口数为5.25。天启三年(1623),德化县有5,584户。如果根据梁氏确立的标准计算,当时德化县的实际人口规模应达到29,316人左右,较洪武二十四年(1391)增长了约80%。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按照明朝户籍管理制度,军户人口是不包含在地方官府统计数据中的。也就是说,如果加上军户人口,明中晚期庐山地区人口较明初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无论从星子县或是德化县的情况来看,明中晚期庐山地区人口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地区土地开垦趋于饱和,人地关系紧张,由此将不可避免地使劳动边际产量递减,从而出现经济的“内卷化”现象。在此情况下,地方百姓生存压力增大,一部分人口逐渐向外分迁。九江县《吴氏宗谱》便记载: 德化之吴氏,惟荆林路西尤著,但人稠地僻,又自分迁。其迁居河南宿松、蕲州、广济、黄梅、德安、星子等州县不少,即同化邑,亦多迁居他镇他乡,居处星散。 前文述及,吴氏系明初从德安县车桥乡迁入德化县楚城乡。上文显示,吴氏家族在德化县繁衍十分迅速,后来由于“人稠地僻”,其族人不断向外分迁,除部分迁往河南、湖北等地外,还有不少人迁往本县其他乡镇和星子县。显然,是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使人们不得不向外迁徙。 又据星子县《甘德堂魏氏宗谱》记载: 伯启,字子贤,号文显,生于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十月十一午时。……于永乐四年,由南昌奉新县徙星子县下八都麻源山居焉。 上文显示,魏伯启明初从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奉新县)迁入星子县麻源山。此外,据其族谱记载,永乐七年(1409),魏伯启的堂弟魏伯暹亦从奉新县迁入星子县五都圹山坳。从此,魏氏家族在星子县繁衍生息,至嘉靖年间,魏氏发展至第四世,族谱上登记的男丁共计18人,其中魏济坤由八都麻源山迁往八都樟树下村定居。至万历年间,魏氏发展至第六世,男丁增加至31人。至清康乾时期,魏氏家族男丁更达到113人之多。可见,明中晚期,庐山地区地方宗族的人口繁衍速度非常快。这一情况印证了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即“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地区宜农土地开垦日趋饱和,必将导致地方百姓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加。


编辑推荐

《青年学术丛书•历史•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以明清以来的庐山开发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庐山由传统渐进式的山地开发到近现代跨越式的避暑地开发,并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漫长历程,对考察我国文化名山开发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庐山是我国第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名山,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山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开发历史久远,文化蕴积深厚。明清以来,庐山开发范式的转换,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大变局中呈现的。在此过程中,庐山从一座传统文化名山转变为驰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并由此划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渐进与跨越 PDF格式下载



大致翻了一下,此书确属力作,对文献资料的掌握较为全面,所研究的领域又开新面,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庐山——这座名山,的历史,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好好拜读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