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戏剧研究
2013-4
人民出版社
贾冀川
无
《解放区戏剧研究》这是一个足够复杂且非常值得研究的戏剧景观。这本著作包括十个部分:第一章解放区戏剧总论,首先探讨了解放区戏剧地发生和思想艺术渊源;然后分析了长期被忽视的前期解放区戏剧;接着抓住1942年这个特殊年份,分析了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前后解放区的文艺思想巨变;进而勾勒了中后期解放区戏剧的发展历程,解读了解放区戏剧模式的确立;最后,从总体剖析了解放区戏剧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思想。第三章剖析了取得巨大成就的解放区戏剧中的历史剧和不被关注的儿童剧。第三章探析了解放区戏剧中丁玲、李伯钊、贺敬之等戏剧作家的戏剧创作。第四章解读了解放区戏剧中的《闯王进京》、《李闯王》、《白毛女》等几部经典作品。第五章剖析了解放区戏剧的汉奸和国军这两种特别形象。第六章分析了解放区戏剧的思维方式与解放区戏剧之间的内在关系。余论,将解放区戏剧纳入到整个二十世纪戏剧发展史解读解放区戏剧解读解放区戏剧的价值和意义。
贾冀川,男,河北邯郸人,1972年11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1991年至1995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师从胡润森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师从董健先生,攻读戏剧戏曲学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8月起,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前言/1 第一章解放区戏剧总论/1 第一节 解放区戏剧的发生与思想艺术渊源/1 第二节 一个被忽视的戏剧世界——前期解放区戏剧/7 第三节 1942年解放区的文艺思想/l9 第四节 新范式的建构——中后期解放区戏剧/34 第五节 解放区戏剧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思想/49 第二章历史剧与儿童剧/60 第一节 甲申史剧——兼谈历史、现实、历史剧的关系/60 第二节政治意识裹挟下的《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及其他/73 第三节抗战时期解放区的儿童剧/81 第三章解放区戏剧作家论/91 第一节 “五四”精神的坚守与放逐——丁玲的解放区戏剧/91 第二节解放区的红色戏剧家李伯钊/l01 第三节诗人戏剧家——贺敬之/ll2 第四节 从国统区到解放区——王震之的戏剧创作/ll8 第五节苏一平的戏剧世界/l25 第四章解放区戏剧经典作品论/l29 第一节 战火硝烟中的牺牲与爱情——丁玲的独幕剧《重逢》/l 第二节 马少波的新编京剧《闯王进京》/l33 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阿英的五幕话剧《李闯王》/l38 第四节 歌剧《白毛女》的现代意义/l42 第五章解放区戏剧的特别形象/l48 第一节解放区戏剧中的汉奸形象/148 第二节解放区戏剧中的国军形象/153 第六章解放区的思维方式与解放区戏剧/l60 第一节 解放区的思维方式与解放区戏剧/l60 第二节 非主体意识与解放区戏剧/170 第七章各地方解放区戏剧/l81 第一节 山东解放区戏剧/181 第二节苏北解放区戏剧/192 第三节晋察冀解放区戏剧/203 第四节东北解放区戏剧/214 余论 红色戏剧演进中的解放区戏剧/220 附表 解放区戏剧作品目录/231 主要参考书目/281 索 引/286 后记/293
版权页: 插图: 与过去的戏剧创作只是呈现出对正面和正义力量的肯定不同,李伯钊在新中国的戏剧创作呈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歌颂意识浓厚。《长征》就歌颂了一个个红军战士,他们都勇敢、无私、不怕牺牲,可以说性格达到了完美无瑕的程度。当然,《长征》更主要是歌颂了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他是正确路线的代表,他是胜利化身,他是红军之魂。《长征》创作目的之一就是献给亲爱的毛主席。《北上》将神化的毛泽东等还原为人,同时客观描述了红军内部的尖锐斗争,但其基调仍是歌颂,如李伯钊在剧本之前《作者的话》中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战略和策略思想的正确性”,即是明证。两部夭折作品《四季青》和《北京的明天》,也分别是对农村合作化运动和十三陵水库建设的歌颂。与过去的戏剧作品大都是当前现实的反映不同,李伯钊新中国的戏剧作品还具有回忆性。不同时期创作的《长征》和《北上》分别是对十几年前和四十几年前长征的回忆,但回忆中的滋味却并不相同,前者是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胜利者,对过往艰难曲折、流血牺牲的充满喜悦激情的缅怀;后者则是经历“文革”劫难、饱受“自己人”对自己精神和肉体非人折磨后的革命老人对革命为什么会成功的历史记忆,发出了只有团结才能胜利的谆谆告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话剧《北上》的自传性特征,这是李伯钊所有作品中唯一写到自己的作品。剧中康小梅被派到红四方面军的遭遇,三过草地的传奇经历、在红军中对宣传工作的组织、与陈团长的聚合离散等,都映射出了李伯钊自己的真实身影。也正是由于自传性特征,《北上》让人觉得更亲切、更真实些。 二、李伯钊的“党的戏剧”的红色特征 在李伯钊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戏剧创作历程中,尽管各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但不能否认的是,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戏剧为主体的李伯钊的戏剧作品还是表现出了带有整体性的艺术风格。 首先,浸透了浓浓的时代气息,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真实。尽管中国革命曾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队伍由弱变强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则是一个总的趋势,而革命队伍的每个成员饱满的革命热情是保证这一总趋势实现的首要保证,李伯钊的戏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军人、农民、工人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革命热情。苏区时期,《战斗的夏天》里农民们积极参与查田斗争,维护土地革命的成果;《我——红军》(与沙可夫共同创作)里,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光荣感以及为打倒军阀不惜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解放区戏剧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从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解放区戏剧。创作地域遍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各个解放区,当时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戏剧工作者(包括剧作者和演员),创作并演出了数不胜数的戏剧作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