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

谢重光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谢重光  

页数:

291  

字数:

3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多元族群融合的民族形成理论框架下,探讨汉族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丰富,田野资料扎实,采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渗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所得出的一系列观点都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因为本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台湾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现实关系及未来走向做了探讨,因而可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谢重光,男,1947年生,福建武平县人,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佛教社会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唐宋史、闽台文化等,而在客家学领域创获最多。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及教育部、福建省等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出版学术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重大贡献的专家称号和津贴。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客家、福佬在闽粤台的地理分布
 二、客家、福佬形成背景的同与异
 三、本课题的理论前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隋唐以前赣闽粤结合区的自然与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二、六朝隋唐时期赣闽粤结合区的溪峒社会
 三、北方汉人的迁入
 四、五溪盘瓠蛮的迁入
第二章 泉州人·漳州人·福佬人
 一、泉州人的形成
 二、漳州人的形成
  (一)隋唐五代活跃在漳州的几种人群
  (二)汉、越、蛮的融合
 三、泉、漳的整合与福佬民系的正式形成
 四、潮汕地区的福佬化
第三章 宋代湘赣闽粤结合区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新格局
 一、宋廷对溪峒地区的开发、征敛与榷盐弊政
  (一)开发溪峒社会
  (二)强征枪杖手和峒丁
  (三)榷盐弊政
 二、峒寇、盐寇与汀赣贼之乱
  (一)郴州“黑风峒寇”之乱
  (二)晏头陀盐寇之乱
 ……
第四章 南人、汉人的抗元反元斗争与赣闽粤结合区的族群互动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汀、漳、潮边缘区域的开发及福佬、客家的初步接触
第六章 明清时期台湾的福佬、客家移民及其相互关系
第七章 当代台湾客家、福佬关系的新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隋唐以前赣闽粤结合区的自然与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本书所谓赣闽粤结合区,专指今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福建省南部(简称闽南)和西南部(简称闽西南)、广东省东部(简称粤东)和东北部(简称粤东北)这一境土相连的区域,约当唐代的虔州、泉州、漳州、汀州、潮州全境及循州的部分地区。以今日的政区范围看,则约当江西省的赣州市,福建省的泉卅市、漳州市、厦门市、龙岩市和三明市部分县份,广东省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梅州市、河源市辖境。  比起客家研究中常用的赣闽粤边区或赣闽粤交界区域,本书使用的赣闽粤结合区的概念,显然要大得多,它是在客家研究中使用的赣闽粤边区基础上,加上了闽粤沿海部分。我们之所以把包括闽粤沿海部分在内的广义的赣闽粤结合区作为本书研究的独特的地理单元,是因为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在自然环境方面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远古土著居民方面,又有较大的同质性,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恰好是汉族在南方的两个重要民系——福佬人和客家人赖以酝酿形成的共同的社会历史舞台。下面先就自然环境与远古土著居民状况做一简要的阐述。  先说自然环境。  本区域处在中国大陆第三阶梯的东南边缘,总的特点是多山、多丘陵,但内部被福建的戴云山、博平岭和广东的莲花山等大致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割成两大块,西边一大块即客家研究中常说的赣闽粤边区,是客家民系的基本分布地;东边一大块山海交错,西部多山,东部沿海,是福佬民系的基本分布地。  具体地说,西边一大块的山地和丘陵,又可分为三个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区,即赣南、闽西南、粤东北。三个小区同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境内重山复岭,连绵不断;山谷间河流交错,大小盆地星罗棋布;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故而在古代未开发时及开发之初,林菁深阻,瘴疠横行,:三个小区的自然环境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是三个小区之间为纵横绵亘的高山大岭限隔,成为三个互不统属的自然区域。各地内部的水系、山脉、盆地情况也有所不同,故三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又各有特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