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经选

余冠英注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余冠英注译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诗经选 PDF格式下载



  海子有一首诗:“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我们没机缘看到真正美丽的微笑,至少能读到那些美丽微笑的影子。
  
  那时也有爱情甜蜜与痛苦的影子: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爱的怅惘。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是爱的甜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爱的焦灼。
  
   那时的女子爽直大胆,没有忸怩作态:“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道学先生解释起来,这种诗肯定是期盼君子贤人的诗,桑叶婆娑间,爱情的甜美仍明白无误地传递过千年。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那时,怀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还有美丽的诱拐。
  
  历朝历代都有负心汉,公元前当然也不能免俗:“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有负心汉也要有坚贞不移:“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痛苦永远存在,常常甚于欢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公元前并非神话中美好的牧歌时代,也有小人作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那时的愤怒是率性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也有豪气干云的兄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亦有国破山河在的苍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小雅”、“大雅”是“歌德”味道浓烈一些了,多数没有“风”自然清新,“颂”则更等而下之,堂皇而空芜了。诗与乐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就被赋予教育、引导、灌输的意义,难怪后来“载道”文学盛行,出了无数为皇帝服务的御用文人。但《诗经》毕竟经过时间筛选,“大雅”“小雅”中的佳构也俯拾皆是: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千年后,我们仍能读到那些最初的微笑。
  
  余冠英选注的这个版本《诗经选》可以列入经典选本之列,其经典性倒不在于其选取的篇目,在这件事上,这个版本的《诗经》选本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偏颇之处难免,但余冠英那一辈人对训诂、版本等学问的严谨堪为楷模,今世研究者不妨以之为准绳,看看自己的“治学”态度是否达到了及格线。


   《诗经选》是余冠英先先生从《诗经》中选取的若干篇章,并将之译成白话的著作。余先生的水平肯定很高,只可惜这超越了三千年的语言,用今日的白话译出,总感觉变了味道。不过还是得说一句,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比余先生译的好。因为囫囵吞枣读完的缘故,这本书看过之后,酒肉穿肠过,佛祖没有留。总结来说,收获有如下两点。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大都是一遍读过,读过之后,大多都没有了印象,而有印象的那些都是以前背过的,或是十分十分有名的。而以前背过的那些,真的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字里行间里蕴藉的情感,而没有背过的那些只能说是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了。可是,为什么以前背过的就能理解,大概就是读多了,意思就出来了。比如《卷耳》、《载驰》《七月》等,如果以前没有背过,放到现在,估计我还是没法读出它们多么的好。背诗的好处真的多多,背过之后,真的很好理解了,而理解了的诗歌,不再是诗人的诗歌,而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二:如果没有《诗经》的环境,我们还能不能读出诗的意境?比兴作为《诗经》中的重要写作手法,几乎可以代表了整个《诗经》的灵魂所在。喜欢关雎,就是因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喜欢蒹葭,也是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留给我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绚丽,是“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趣味。朱老夫子的“思无邪”被人所诟病,然而这些比兴之语,本就是多么美妙的话语。想想家乡的水鸟,想想河边的水草,感谢我有一个家园,可以让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能够透过诗经的语言,来看到语言之外诗情画意的存在。而我读不懂的,大概也是因为读不懂诗中的语言环境。砍砍伐檀的场景,公刘生民等周王朝的史诗我也不懂。体会不到诗的语言环境,总感觉和诗歌有一层隔阂,所以读不出韵味,也是正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见过桑叶的由绿到黄,怎么理解被抛弃的女子的无奈和悲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离乡,又怎么理解征夫怀乡的惆怅。“采采卷耳,不盈倾筐”,见不到野菜,没采过野菜,这样的比兴一定会失去味道。
   古老的诗歌,主题无非爱情,战争,思乡和田园。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伤。这种没有痛楚的经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爱情的感受和经历让我们理解古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可能会有很大的认同,可是那些我们重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所幸,我们还有田园风光的童年,还能在有些东西消失之前能够将回忆留在心里。可我们的下一代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怕,到了后来的后来,当鸟声都很难经常听到的时候,友声也会成为回忆。


  以前一直都很不喜欢《诗经》,因为它的繁难、古奥及晦涩。这次读《诗经选》,感觉很奇怪。虽然人们都说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我总读出它的柔情、婉约与哀怨。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将来生女儿,务必到诗经里找名字。诗经是女性的,如《召南•摽有梅》,女主人公的心理与时序的推移相伴相随,“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一个女孩子爱的矜持与迫切在四字排列整齐的句子中如花绽放,令人低徊赞叹。
  在诗经板滞的结构下,我常感到情思的流动。也许,因为它的结构的简单,如湛湛青天下流动的云,它的寓意高旷深致,我常常想到隽永这个词。诗经不同篇章中的句子一模一样,《风》由不同地域的诗歌构成,但往往也有相同的句子结构。可能是流传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改定。文人词汇贫乏,多言统一成四言,不同地方的方言也雅训成正声。(如“春日迟迟”、“昔我来思”、“之子于归”等)
  雅颂部分的篇幅都较风为长,《节南山》、《巷伯》等诗中诗人主体的出现,又一次证实了我的猜想,雅颂部分多为文人自己创作,但风则是经过整理而成。《绵》、《生民》、《公刘》不是史诗。没有史诗的磅礴,是巫的祷告,充满赞颂和虔诚,缺乏史诗置身其中的勇气与气概。
  《诗经》的一些篇章之间的艺术水准相差悬殊,长期以来诗经作为经典被广泛接受,误读及改造,诗经不仅是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造,也是两千五百年间的接受改造。诗经已经是一部文化符号,因此,即便是艺术上极其拙劣的篇章仍然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从这点上说,诗经的宗祖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我对古典诗文的白话翻译一直心存警惕,但我不得不佩服余冠英先生翻译的精美。虽然有人也许会批评说这样把原诗的意义和可能的理解狭隘化了,但我认为,余先生本来就只是提供一种读解,作为一家之言,是成功和值得肯定的。
  


  《诗经选》(余冠英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诗经》据说是中国诗学之渊薮。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谓书时书事,写情写景,状人状物,以至叙述平民生活之状况,刻画普通社会之心理,通其思想,明其美刺,无不恰到好处,数千年遗留之文学,未有出其右者。故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话语,譬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宜言饮酒,与子偕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诗三百毕竟乃上古文学之记录,词句简朴,所以才有今人余冠英的注译。应该说余冠英的《诗经选》是近几十年影响最大的《诗经》注译本,可惜诗不可译,白话之后,诗意大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真的要到人生的一定阶段,才能体会某些事物的好。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一个返回的过程。那种惊喜,如同第一次望见夏日的满天繁星,遇见冬天的第一场雪。其实以前早已相逢,只是不觉而已,所以惊喜,是熟悉中的重悟。
   近来读古诗,还是觉得《诗经》最好。是源起,也是归宿,质朴得大俗大雅兼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进去,从小孔里张望,却看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世界,那么自然那么美,而那里的人的情感与自己无异。在图书馆借一本《诗经》,还有一本《毛诗名物图说》,果然如古人“左图右书”了。
   拥被读诗,有一句“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久久不舍。一个最好的日子,要和大家一起去集市。其中有心爱的人,在人群中就像忽隐忽现的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不时偷偷看她,她真像路边开着的淡紫色的荆葵花。却不想她忽然靠近,塞给他一大把芬芳的花椒。曾经视而不见太多不知其名的花草树木,岂不知它们或许在诗经里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在遥远的年代里曾被人凝视,因为它让他想起一个美丽的姑娘。


  宛丘。陈风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东门之杨。陈风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惶惶。
  
  绿衣。邶风
  
  绿兮丝兮,汝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尤兮
  郗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击鼓。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伯兮。卫风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木瓜。卫风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黍离。王风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子衿。郑风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衡门。陈风
  衡门之下
  可以萋迟
  泌之洋洋
  可以寮饥。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
  必齐之姜?
  
  绸缪。唐风
  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
  
  采薇。小雅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诗经》就是一部史前私人生活史
   最近手头没有好书可读,决定攻读《诗经》,本人向来附庸风雅,但附庸风雅的人如果不读风雅的老祖宗《诗经》,那就是装逼了,所以我决定读下去,并且好好读完他。
  读诗经的第一个难处是字,有时候一首诗认识的字还没有不认识字多,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刚开始认字一样,耐不下性子是不行的。第二个难处是意义,这部书从孔老夫夫子开始就广受关注,汉朝还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历朝历代都对之孜孜以求,但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就是被专家搞乱了,诗经被这些专家解释的乌七八糟,总之阿狗说阿狗的理,阿猫说阿猫的理(李敖的话),害得我这种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看起来晕头转向。
  这次读诗经为了彻底了解其含义,我同时开读了八个版本的注释,出版社就是什么上海古籍的,中华书局的,有江苏古籍的,有河海大学的,有辽宁人民的,有贵州人民的,还有人民文学的,眼看着这些注释的人在我的眼皮底下打架,我也乐于坐拥故纸观虎斗,也是一乐。
  看了这么多版本的注释,改变了我一个看法,我一直以为朱熹老先生注释的诗经都是君王仁义,理性人心什么乱七八糟的,比如把什么关关雎鸠说成宫女咏大姒文王,但一番看下来却发现朱熹老先生有时候见解很独到的,比如有些情诗方玉润孔颖达解释为君王妃子什么的,但是老先生就不一样,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淫诗,淫女在思夫什么的,虽然在还是持着批判的态度,但也基本上肯定了诗歌的性质,不过在他的眼里,情诗就是淫荡的表现而已。
  其实诗经写的什么,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又经过这么多专家的蹂躏,实在很难看清楚,说明白,但是我想如果诗经真的像我们一些老祖宗说的那样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事什么玩意的,那就没有什么好读了,我想诗经真正的魅力他在与他是在描写着三千年前我们先民的生活,这里面有羔裘五陀的朝廷大员,有夙夜在公的基层小吏,有劳碌的宫女,有新婚燕尔的少女,有错嫁的怨妇,有在家思夫的少妇,有终年在外的戍卒,有坎坎伐檀德工人,有一发五豝的猎手……,这里面有伤心有得意,有羡慕有赞颂,有自责有悔恨,有誓言有赌咒,有暗恋有表白……总之,一部诗经,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老祖宗真是丰富多彩,这也是为什么诗经里“风”比“颂”好的原因。
  如果说这是一部私人生活史,那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也就唯一的私人生活史,历史上无论是官方修史还是私人修史,关住的都是帝王将相,那些大人物固然改变了历史,可是没有蕞尔小民,大人物也不过是一具塑像。只关注大人物的历史造就了我们处处都是空话假话的传统,我常想那样的历史有多少真实性。只有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关注私人的历史,我想才可以真正了解历史的面貌,诗经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当年写过一首诗,抄袭过诗经的一些内容,如今拿出来重看,感觉还不错啊,贴在后面:
  
  
  我和你最初一定相识在诗经里
  三千年前的天空下有最温柔的月光
  每个恋爱者都是诗人
  所有的爱情象春天的树一样健康成长.
  
  三千年前那首关关雎鸠一定是我为你所写
  那时侯的我肯定象现在一样自命清高
  所以我自称君子
  那时侯的你肯定比现在更美丽
  所以我叫你淑女.
  
  那时侯的河水和空气还那么清新
  所有的浪漫都不曾被污染
  我们驾着马车到最原始的地方游
  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大声朗诵写给你的情诗
  这样的爱情没有忧愁
  在除了浪漫还是浪漫的岁月里
  所有的日子象河水一样欢快地流走
  
  那时侯的语句还比较质朴
  所有的甜言蜜语还没有被创造
  所有的词汇和动作都那么简单明了
  当我拉你的手
  就表示与你偕老
  你投我以木瓜
  我报你以琼瑶
  我们用眼神传递着永以为好
  
  永以为好呵
  三千年后我们相遇在这喧嚣的尘世间
  一起验证前世的誓言
  
  


  这本书一好好在译文译得好好,我诗经译得充满了民歌的味道,我一直以为诗经在开始的时候并非什么经,是先民的歌,译成民歌很有味道。第二先生见解很好,对一些句子解释的很有精辟,见解很独到,很有道理,令人折服,后来我读诗经别的版本,其中很多版本都会引述先生的话。可惜的不是全译,而是选译


   这或许不是一个适合歌颂爱情的年代,在这个不知是浮华还是沉闷的时代,在这个说不清是无情还是滥情的都市,爱情贬值的速度甚至比股票还要快。但是谁又不渴望爱情呢?如同《大话西游》里的紫霞说的:“就像飞蛾一样,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扑到火上。”
  
   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歌颂,自古皆然。汉诗《上邪》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几句诗有点晦涩,后来琼瑶阿姨在她的史诗巨作《还珠格格》里对这几句话进行了注释:“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在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这么说还是有点文艺腔,所以在另一首歌曲里,它又变成了“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我们肩并着肩手牵着手”。事实证明,这句颇有点“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味道的歌曲比前者更受欢迎。
  
   再把时间向前推移,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诗经》里,对爱情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外,《诗经·召南》里有一篇《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其实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意思就是说,树上的梅子越掉越少了,只有七成了,只有三成了,都掉光了,追求我的年轻人啊,你快点来娶我吧,本姑娘我等不及啦!
  
   奇怪的是,中国或许是世界上爱情诗歌数量最多的国家,可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羞于表达爱情的国家。中国的古人可以在妻子死去十年之后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人诗句,可在妻子未亡之时,却不见得会对她说一声“我爱你”。外国人看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觉得很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情暗示,在中国人看来或许有种含蓄美,但是他们认为:用那么多的暗示来表达爱情,为什么不直接说一句“I LOVE YOU”呢?当然,在封建思想弥漫的旧中国,也有敢于奋不顾身表达爱情的人,比如阿Q,就很大无畏地向吴妈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吴妈,我要与你困觉!”当然,由于他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这次求爱最终没有成功,算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在这样的历史渊源下,那些勇于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中国人,境遇往往与阿Q相同,被看作是“不要脸”,甚至是“耍流氓”。不过那些听到“我爱你”三个字之后飞红了脸颊,然后下意识地说出“不要脸”三个字的女人,内心里却一定是窃喜和甜蜜的,有哪个女人能拒绝这三个字的诱惑呢?于是另一种人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被称为“爱情流氓”的人,他们抓住女人的弱点,花言巧语,打着爱情的旗号,行使流氓的职责。对于这种人,我们的电影里是这样表现的:一男一女在一起亲热,男的想更进一步,女的固守城池。男的于是说,你爱我吗?女的点头。男的说,既然爱我,那就证明给我看。于是女的慢慢松开了握紧衣服的手……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流氓,他们的优势可谓明显,既满足了色欲,又不必承担后果——“始乱终弃”充其量是道德上的问题,到不了法律层面。
  
   爱情流氓古今俱有,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水浒传》里的王婆给爱情流氓划了个门槛:“……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一件,潘安的貌;第二件,驴儿大的行货;第三件,要似邓通有钱;第四件,小就要棉里针忍耐;第五件,要闲工夫;——这五件,唤作‘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着。”
  
   至于爱情流氓的代表人物,古代当仁不让是大宋提刑官西门庆先生,他对潘金莲的勾引,绝对是有感情投资在里面的,并非简单的金钱交易。而今时的爱情流氓则非“人民公敌”李亚鹏莫属了,他与瞿颖、周迅、王菲的几段感情,激起了全中国人们的愤怒,谈恋爱谈到这份上,不敢说绝后,也真是空前了。
  
   时至今日,不但爱情流氓已经不新鲜了,就连爱情本身也早已从圣洁的神坛走下。城市里到处盛开着廉价的玫瑰,“我爱你”再也不是难以启齿的表白。开始我们总以为爱情是一种奢侈品,到最后却在那里大叹其气,原来爱情只是个福利品,基本人手一份的。
  
   我们已经记不起用“天长地久”“与子偕老”这样的抽象词语来来描述感情的亘古持久,我们已经不习惯用“冬雷阵阵夏雨雪,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形象磅礴的诗句来表达爱情的牢不可移。世界仿佛在转眼间就可以改变很多,真实的爱情很自然的在越来越快的时代节奏中变了味。这一切就如同浓香的美酒中加入了清水,越来越多的清水一股脑的涌入酒中,很快便盖过了酒原有的滋味,于是酒变的如同水一样,淡淡的没有了一丝味道。到了这个时候,爱情这种大众宠物已经成了任人指点的落叶,除了被清洁工收入垃圾箱之外就是随风飘舞。
  
   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便爱情已经不再具有神圣的光芒,即便爱情已不再是我们梦中的黄色蝴蝶,我们幻想中的神奇仙境,我们却依然在为了爱而哭而笑,而生而死。错的是永远是陷入爱河中的男女,爱情是无辜的。退一万步讲,即使不爱谁,我们至少还可以爱上爱情本身——这世上最晶莹最美丽的事物。
  


  旧的随笔。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大学时一次选修课讲到这首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头一句一下子就辽远起来”,我草草听过去,诗经多以山川树泽起兴,那时候的城郭外头就是山河草木,眼中所见,就在诗里唱出来呗。我记得书里这首诗解释成送汉水神女,喜悦而歌,准备车马去相迎。砍下树木来做婚礼上的“束薪”,那用绳索紧扎起来的荆条,象征夫妇相爱。
  
  “这是一首伤心的歌”,老师却如此说,翘翘错薪,那么可爱的灌木,要砍掉了。那个姑娘要出嫁了,我要喂饱她的马。忘了老师那时什么表情,我自此记下了这首诗。
  
  几日来作实验的地方是郊野,远处山峦树木历历在目。我想起这首汉广,也许曾有那么个人在荆花盛开的山坡上远远的看,看汉水,或是别的什么河流,看急流,对岸,远处道路,地平线上的树木。那些树木好像伸手可及,却是飞鸟也未必能飞上去栖息。那个女孩子如此之近,却如此不能接近,如同夏日里滔滔汉水无法泅渡,只有等待冬天的津梁,可如今再也不用等了。荆条尚嫩,荆花尚开,就要生生连枝砍下做婚礼的装饰。她出嫁了,我却要去喂她的马儿。
  
  若是少年唱到言秣其马,会伏地大哭吧,或是咬紧牙关的沉默。能长叹一声“汉之广矣”,当是很久之后了。或者在日后的某年又登上高山,看远处的河流和那些车马曾走的道路,或者是又有人砍伐荆条,或者是汉水终于安静下来可以从容渡过。或者某一年,迎来了自己的绸缪束薪之夜。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无端思想起。
  
  道路就这样逢河流而断,回忆在那一天终结,歌声在这里停止。
  我也只说这么多好了。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那天Linz看到汉广,于是说起“燕燕”,正合我的心思。
  
  还是在大学的选修课上,老师和汉广一起讲了“燕燕”,这是一首国君送妹妹远嫁的歌,骨肉分离,流泪难舍。
  
  实验的山坡上常有燕子侧着肩膀擦着地随意翻飞,一会儿就把白色的腹部转过来,一会儿又是黑色的背,那么近,却从不在人身边停下。我头一次这么清楚的看燕子,忽然又想起“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我想那送别的少年停在山梁上,燕子在山梁上结对翻飞,上下不定,飞远了忽而又折回,可是车里的人马上去了就一定再不回来。远送于野,远送于南,那人要去的却更远不知何处。一声道别,车子就沿着细长的道路渐远渐小,直没入萧萧草木。少年伫立高处,泪落却不敢掩面擦拭,只怕阻了望远人的眼,而燕子还在不知愁苦的飞.
  
  少年终会停了哭泣寻来路,分别终不可免,再舍不得,一同长大的可爱妹妹总要远嫁为人妇。善良聪慧的妹妹,曾给哥哥的心带来这么多慰藉,也会给那个陌生的人无尽幸福。而自己也将独自面对家国大计,再不是流泪的孩子。
  
  另有别的解释,说这是卫国国乱之后先君夫人送先君妾回国时所作的歌,国难之痛蕴于离愁别恨之中。或许如此,但歌谣流传非止一时一地,说不准真的曾有这么一个兄长在送别妹妹的时候唱起这首歌来。我也更喜欢把它看成是一个手足分别的故事,一个少年长大成人的故事。
  


两点收获都很具体。。我现在也有同样的困境。。


现在没经历战争饥荒而已,不代表以后不会经历,但愿是我乌鸦嘴了


喜欢这一句:
树上的梅子越掉越少了,只有七成了,只有三成了,都掉光了,追求我的年轻人啊,你快点来娶我吧,本姑娘我等不及啦!


读起来 文学专业感很强……


是谁在敲打我窗


我喜欢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比较明媚的感觉~~


我喜欢
“吴妈,我要与你困觉”
比较厚道的感觉~


请楼主翻一下《野有死麕》^_^


我们的电影...............


含蓄美,直白妙


2009-06-19 01:34:28 屍男  请楼主翻一下《野有死麕》^_^


即使不爱谁,我们至少还可以爱上爱情本身——这世上最晶莹最美丽的事物。
这么纯粹的爱还有吗?当你的爱不被认可,不被接受,你还能那么洒脱的说“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话吗?


2009-06-19 10:41:17 游哉  2009-06-19 01:34:28 屍男  请楼主翻一下《野有死麕》^_^


做人就要不要脸


写的好,赞一个~


:)
这篇书评正是我最喜欢的呢,时常想起


很喜欢书评里那种悠悠转折的韵味~~


小兒的名字就取自漢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