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名门闺秀

东方蝃蝀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东方蝃蝀  

页数:

269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东方蝃蝀小说系列”第二种,收入长篇代表作《名门闺秀》。在这部晚年的精心之作中,东方蝃蝀细致地描绘了上海“名门”席家的变迁和席家女儿席与容的曲折的婚恋,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青年的追求有真切的展示,小说同时也是老上海都市日常生活的生动长卷。 东方蝃蝀长期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出版这位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的优秀作品,不但为现代文学史补阙,更进一步为“张派”小说的历史地位正名。

作者简介

东方蝃蝀,被誉为“四十年代男版张爱玲”的东方蝃蝀,原名李君维,又有笔名唐优、枚屋等。祖籍浙江慈溪,1922年生于上诲。194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学院,曾任上诲《世界晨报》《大公报》编辑、记者,1950年移居北京,先后在文化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公司任职,现已退休。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有人说张爱玲的文章是“新鸳蝴派”,因为她另有一番琐屑纤巧的情致,后起而模仿者日众,觉得最像的是东方蝃蝀,简直张爱玲的门生一样,张派文章里的小动作全给模仿象了。 ——兰儿:《自从有了张爱玲》(1946年) 兼有通俗、先锋品格的作家……尤其是东方蝃蝀,仅一册《绅士淑女图》,他用一种富丽的文字写出十里洋场上旧家庭的失落和新的精神家园的难以寻觅,文体雅俗融洽,逼似张爱玲,透出一股繁华中的荒凉况味。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 东方蝃蝀只比张爱玲小二岁,与其说他是“张爱玲门生”,秉承袭传了张爱玲的风格,不如说他的小说创作与张爱玲异曲同工。像东方蝃蝀这样的“张派”作家应该重新审视,重新评价。东方蝃蝀的小说也是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陈子善:《不要忘了东方蝃蝀》(2004年) 东方蝃蝀,张爱玲的门生,最逼似张爱玲的海派作家,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名门闺秀 PDF格式下载



东方蝃蝀,是笔名。蝃蝀(音:dì dòng),出自《诗经.国风》:蝃蝀在东,莫有敢指。蝃蝀意指彩红,爱情与婚姻的象征。此名像一根红线,一头搭着言情小说,另一头牵在男作家手里,他被誉为“四十年代男版张爱玲”。勿论他与张派小说家是否一脉相承,起如此怪僻的笔名无非是想引人注目,他说是从张爱玲的散文《必也正名乎》得来的灵感。
  
  作者本名叫李君维,曾使用过笔名唐优和枚屋。东方蝃蝀的笔名主要在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间,发表小说;抗战胜利后,他用枚屋作为笔名发表散文,一直用到一九五八年;唐优则主要用在五十年代发表少数短篇小说。
  
  李先生自己说东方蝃蝀生命很短暂,仅与四十年代擦身而过,便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他从五十年代搁笔,八十年代又重新开始创作,作品包括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名门闺秀》。几十年的社会变迁,生活历练,朝代更迭,他的笔触风格依然是男版张爱玲吗?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小说讲述了一位家道日益衰落的名门小姐席与容的感情生活。年幼就被娃娃亲,到结婚年龄时,未婚夫成了个大烟鬼,她抗争过,完败。她只得隐藏对奶妈儿子振宝的情愫。嫁入夫家之后,与容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渐渐与丈夫培养出感情,正当俩人准备开始新生活时,丈夫猝死,留下遗腹子。与容从婆婆的所作所为中感知到儿子在重复丈夫的轨迹,成为另一代手无缚鸡之力的少爷。
  
  小说写到此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颇似张派之风。他写尽了上海的风情、豪门的恩怨、世俗的百态,仿若在我们面前还原一幅上海的风俗画卷。比如祥生出租车公司在上海孺皆知;上海人最早把汽水叫做荷兰水;把电话叫做德律风。小说里的枫镇,即苏州寒山寺枫桥镇,吴侬软语,小曲评弹,采芝斋的白糖杨梅干、松子枣泥糖,一派江南浓情美景。
  
  与容终于像娜拉一样出走了,小说里并没有鲁迅式的疑问,直接指出了答案:奔向苏北,红红火火的大后方。作家是一种神奇的职业,即是记录者,又是创造者。记录更多地趋向现实,创作大抵属于虚构。与容的丈夫面对怀孕的她说:我儿子要有个健全的体魄,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写出这段话的作者,绝对跟张爱玲扯不上关系。张爱玲在解放后创作的《赤地之恋》和《秧歌》中,均未有此类豪言壮语。东方蝃蝀已被刻上历史的印记,局限在时代的格局里。蝃蝀,这个象征爱情与婚姻的字眼儿,只属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在张爱玲们出走之后,国内已经没有所谓张派传人。或许东方蝃蝀,也不能被称为“张爱玲的门生”。一个时代创造一种文风,他们只是在某个时代,文风相近罢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