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私语词典

柳美里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柳美里  

页数:

133  

译者:

于荣胜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私语词典》是柳美里的一部随笔集,她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四十四个词语,以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自己的回忆为主料,佐以辛辣独特的诠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越来越迷离而冷漠的世界。一方面,书中所描写的内容满足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猖獗、深深隐藏的偷窥欲望;另一方面,作者一贯以大胆揭露隐私而著名,甚至把隐私视作“难得的财产”,本书也恰如其名。这部随笔集堪称颠覆我们常识的一部“新辞典”。

作者简介

作者:(日)柳美里 译者:于荣胜柳美里,1968年6月22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在日韩国人,剧作家、小说家。横滨共立学园高中肄业。1986年以剧作《致水中之友》闻名而开始受到关注,199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水边的摇篮》、《家庭标本》、《私语词典》、《鱼之祭》、《家庭电影》、《淘金热》、《命》等。

书籍目录

AIKAGI[另配的钥匙]INDO[印度]USO[谎话]UWASA[传言]EKISYA[算命的]ONNA[女人]OTOKO[男人]KAU[饲养]KISYA[记者]KYOUSI[教师]KUTU[鞋]KEKKON[结婚]KOUTAISI[皇太子]SAKE[酒]SYUUTI[羞耻]SUPPADAKA[赤裸裸]SEIYOKU[性欲]ZOKU[俗]TABERU[吃]TIBUSA[乳房]TUMA[妻子]DENWA[电话]DOUSEIAI[同性恋]NAMAE[名字]NIGERU[逃跑]NUSUMU[偷盗]NEKO[猫]NORU[乘]HA[牙]HIMITU[秘密]FUTARI[两人]HEI[墙]BOUSI[帽子]MAKUGIRE[落幕]MIMI[耳朵]MUYITIMON[身无分文]MENKAI[探视]MOUSOU[妄想]YAKYUU[棒球]YUKI[雪]YOKuBOU[欲望]RAAMEN[面条]RI[利,离]RUNPEN[流浪者]REI[灵]ROUKA[走廊]WAKARE[分手]


编辑推荐

《私语词典》编辑推荐:柳美里,1968年6月22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在日韩国人,剧作家、小说家。横滨共立学园高中肄业。1986年以剧作《致水中之友》闻名而开始受到关注,199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水边的摇篮》、《家庭标本》、《私语词典》、《鱼之祭》、《家庭电影》、《淘金热》、《命》等。是柳美里的一部随笔集,她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四十四个词语,以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自己的回忆为主料,佐以辛辣独特的诠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越来越迷离而冷漠的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私语词典 PDF格式下载



我的私字典,你的私字典,他的私字典。


从文字中能感受到作者经历过的辛酸


看过后觉得有些事向作者那样看待,也没什么了不起~或许有些烦恼也就放下了。


这是第一次买柳的书,...内容很真实大胆.没有虚伪的感情..文笔很直接..之后又买了她的(命)这本书..很感人..因为她都是写的自己真实的故事,没有过多的为自己解释...一本本书看过来.好象和她一起成长一样...不喜欢虚伪写作风格的人肯定喜欢这本书..推荐!


  少时住在庵中,一位年轻的居士住在隔壁,常常敲着木鱼喃喃念:脱胎本身,发现本心。
  十多年后我读到《私语词典》这本书,忽然就想到了这位居士,不知道她还好不好。
  脱胎于本身,发现自己的本心。不知是否有人有这种体验,觉得魂魄脱了身去,浮在半空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躯壳,完全脱离本身的感觉。柳美里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许是也脱了本身,以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时而抿嘴笑笑。
  读起来并不舒服的一本女人的私语词典,狗子的豆列“读完之后一阵寒意 / 压抑”名字起的很好,至少和我的感触相同,今日写完评,恐怕会有一段时间不再翻开它了。
  将词语随手摘出来,再加入个人体验汇集写成小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我阅读过此种文体的第一本书籍。《私语词典》是第二本,后者更加私人或者说女人化。那些细致到冰冷的笔触,若一根针,冷冷地尖锐地镇定地串起一枚又一枚或鲜红或雪白或暗黑或苔绿或明黄的珠子,曾经出现在生命中的那一张又一张的脸……穿成一挂珠帘,挡住脸,帘子后面的柳美里,挑着眉冷淡而静默地看着它,用手拨弄拨弄,听声。
  能够冷静下来用这种笔触剥开曾经,也算是脱胎换骨后的冷寂的女人了。完全的不在乎,完全的陌生人,冷冷地,唇角噙一枚微笑,飘忽若一枚魂魄。
  低低地,吟唱过去的咒语。
  


   牛顿告诉了我们万有引力的存在,我相信文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我说不出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可就是一读进去就出不来了,不见玩弄辞藻的做作,只是一些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回忆,对我确我无可奈何的吸引力,我想这需要的是赤裸裸的真实,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大约是两个星期前读的这本书,当时非常的喜欢——喜欢书中所透露出的“人的气息”,喜欢作者那份强烈的“自我的存在感”。
  
  如今两周的时间以后,有这样一句话一直流连在我的脑中、我的心里——真正的男人是,即使很有男人味儿,却依然感觉很悲哀的人。
  
  我想这就是我想要实现的自己。


  
  柳美里,1968年生于一个日籍韩裔移民家庭。她的名字因为可以用韩语和日语两种不同的方式发音而常常引起混乱。
  在《私语词典》之词条“乘”下,她写道:“每当碰上警察,父亲和母亲总是瞪着眼,用韩语说:‘日本人’。”在词条“名字”下,她写道:“韩国对日韩那段历史教给下一代的太多,而日本则完全不提。”
  小时候,柳美里很崇拜她的长得“真像阿兰·德龙”的父亲。父亲是个注重外表的花花公子,衣柜里有二十多顶礼帽(“帽子”)。父母留下的唯一的家训是“外出的时候必须穿名牌。对于这条家训,我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下来。(俗)”
  母亲在夜总会工作、买烤鸡为生、与有妇之夫姘居,等等(“妻子”)。妹妹则在高桥伴明和神代辰巳导演的AV电影中饰演“流氓的情妇”或“淫荡的女人”(“赤裸”)。
  在或许是虚构的小说《家庭电影》(获芥川文学奖)中,一家人重聚在一起拍电影,在戏中各自扮演自己,戏的内容正是她的家庭的破裂。
  尽管如此,“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仍然是一家人。(利·离)”
  柳美里以坦然暴露自己的私生活(包括“家丑”)出名,对生活中的卑微、丑陋、罪孽和情欲,她持一种既不沾沾自喜也不痛心疾首的疏离的态度——既不粉饰,也不遮掩;既不自辩,也不寻求任何廉价的解决。
  像外科手术刀一样冷静的、简洁的、清冷的文字,闪烁着一种专属于现代性的独特的尊严的光。
  如果继续医学的隐喻,则柳美里是一个描述症状的高手,但却从来不试图去提供诊断,更勿论治疗。
  在短篇小说《涨潮的时候》中,一个安静的、长相可爱的转校女生,成了班上有势力的女生欺负的对象。她的麻木和被动,越发激怒了不知所措的施暴者,暴力和潜意识中的情欲混杂在一起,残酷地降临在受害者身上。
  然而,最让读者感到难受的,或者更在于:无论在是施暴者、受害者,还是叙述者的身上,我们都看不到多少道德感的影子,没有内疚、没有愤怒,有的似乎仅仅是一种生理层面上的不快——罪恶像无人格的疾病一样侵蚀了本应纯真的童年。
  缺少了“净化”,悲剧便不成其为悲剧。如此,柳美里的故事中充满着伤痕,但与很多贩卖伤痕的文学的不同在于:她的伤痕拒绝抚摸。
  在《私语词典》的“印度”字条下,柳美里描写了她幼年时被性侵犯的一次经历:
  
  小学六年级的暑假,老师在楼梯上对我小声说:“我给你吃个小灶,你提前两个小时来上课。”随即又说:“你的连衣裙够漂亮的,印度纱,很凉快吧。”说着,他撩起了我的连衣裙。
  
  冷气开得十足的教室,把热气和蝉的鸣叫声阻隔在外面。A老师像念咒语似的在我的耳边小声念叨起复杂的分数加减法,同时把手在我的下腹上抚摩着。
  
  我呆呆地望着天空,感到印度纱紧贴在汗津津的背上……
  
  在“性欲”条下记录的,在漫画书店和公车上被性侵犯的经历:
  
  他没有像书店里的那些男人们喘着粗气,身体颤抖。相反,我倒是陷入了这样的状态。我颤抖着,双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头紧贴在玻璃窗上,看着外面的风景。男人撩起我的裙子,把手伸了进去。当内裤被他拉到长筒袜的位置的时候,我闭上了眼睛。……这是我九岁时的事情。
  
  想到男人们的这些事情,我并不感觉到有什么不快。这要说奇怪也是有点奇怪。要是那些禁欲的女人,这种噩梦般的记忆很有可能会使她们对所有的男人产生厌恶。而对于我,他们只不过是可怜、吝啬、滑稽的存在而已。
  
  读到这里,我似乎突然领悟到,通过拒绝书写悲剧,柳美里真正的意图或许是拒绝成为一个“受害者”(victim)或抱怨者(complainer),她毋宁更愿意接受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甚或是共谋者(co-culprit)的角色;通过这种有点傲慢的姿态,她在罪恶面前守卫着自己的尊严——一种建立在虚无之上的尊严。
  
  
   2
  
  在《私语词典》中“俗”字条下,柳美里写道:
  
  以大江健三郎、丸山健三为代表的纯文学作家们,似乎完全割断了与俗世界的联系,好像生息在圣洁而孤高的世界之中。
  
  我好歹也算是个纯文学作家,但是我与他们不同,完全沉浸在俗世之中,身上有许多现代青年那种随波逐流的地方。
  
  1964年,大江健三郎写出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述了自己人生中一次真实的危机——他的天生智力障碍的儿子“光”的诞生。
  就勇于揭露私生活中的隐痛而言,《个人的体验》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私小说”了。
  属于肉体的天生的残疾是没有加害者的纯粹的罪行,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存在主义的灾难。《个人的体验》记录了面对这场灾难,主人公从逃避到承担的自我救赎之路。
  与柳美里的“随波逐流”不同,大江健三郎提供了“解决”,他的解决之所以不显得“廉价”,在于他对自己灵魂中渺小、卑琐、淫猥的角落的不留情面的揭露,在于他对存在困境的严峻性与救赎的艰难程度的充分体认和精致描绘。
  尽管如此,他的“解决”还是遭到了来自日本文学界的质疑,对这样的质疑,他在真实的人生中承担的事实或许是比任何文字都更为有力的辩护——光,经过艰难的成长,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的音乐治疗着自己灵魂中的黑暗,也为他人提供慰藉。
  大江给我震撼是:对存在中那些无法正视的黑暗——这种黑暗可能来自世界,更可能来自我们自身——的勇敢正视,这种勇敢不是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而是那种“可以被打到而无法被摧毁”的弱者的坚韧,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末世的骨气。所以,难怪他会如此崇敬鲁迅。
  从个人的痛苦开始,大江逐渐扩展自己,去面对那些民族、国家、文化中那些最难以承受的苦难。《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历史上的农民暴动和当代的物质主义的侵蚀,《广岛札记》中核爆的惨剧,《冲绳札记》中太平洋战争的恶果,《燃烧的绿树》和《空翻》中对宗教-邪教的思索。
  不同于现代主义中对罪恶的审美与对苦难的沉溺,大江始终努力着在苦难面前坚持人的尊严,坚持寻找穿过黑暗重新成为人的道路。
  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讲演辞中,大江公开地自己放入从伊拉斯谟、拉伯雷到叶芝、米兰·昆德拉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之中,把研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日本学者渡边一夫奉为自己的导师,而自觉地与川端康成代表的日本本土的以“无”为中心的“禅”的意识形态保持着距离——这让我想起电影界中当代最伟大的莎士比亚阐释者黑泽明与日本人灵魂的桂冠诗人小津安二郎之间的距离。
  作于1993年的《燃烧的绿树》中,从题目到立意,都深深植根于叶芝的诗;刻意追求的寓言化的陌生化的语言,在最大程度上偏离了“个人的体验”和日本人的思想意识,这或许就是柳美里所说的“完全割断了与俗世界的联系”的意思吧。
  就艺术的感染力来说,高度观念化的《燃烧的绿树》已远远不能与大江鼎盛时期的作品相比,对读者的吸引力更没法和新生代的作家相比。
  “现代青年”在魔道中安身立命,老一辈的大江却始终努力穿过魔道抵达人道、在比虚无更远的地方重建人的尊严。
  在这一点上,我愿意永远站在大江这边。
  


  在喧嚣的午后起床,刷牙洗脸,烧一壶开水泡茶。往往是昨夜读书或看电影到深夜,今晨眼圈发青隐隐带着倦意。虽然不是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这些年我做菜少放油,茶叶当开水饮,不泡夜店,不乱交男朋友,每天吃金维它和鱼肝油,正常得不像个24岁的女人,那么偶尔放纵的生活也是一种乐趣。
  
  电脑从书桌转移到了床,很久没碰的电子书也被一本一本重新找出来,柳美里的《私语词典》是这些天唯一让我有欲望写点什么的书。
  
  大概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不容易被打动,比如之前看的《她比烟花寂寞》和《放牛班的春天》,人人都说好,而我看过之后也就觉得不过如此。而柳美里,这个敏感的怪异女作家的文笔,却深深吸引了我。
  
  高中辍学,离家出走,试图自杀,喜欢比自己年长的看上去很关心妻子的中年男人,从小到大被性骚扰不断,害怕婚姻。。。在此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过柳美里这个名字,可现在,我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谁都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至少表面看来要心态健康,生活规律。如果有另一种生活,料想大部分人都不愿将之亮到阳光下任众人评说。人类遮羞的本能,从亚当夏娃的时代开始就不曾变。柳美里的大曝隐私,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如果她不是个爱出风头的女人,那么就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比较偏于后者。
  
  这是个绝望的女人,她说性越认真越可笑,也说自己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只想逃跑,她确信她会迎来一个悲惨、孤独的人生结局。。。你会同情她,却不会觉得她活得矫情,相反,她孤清冷傲难以将就,这个世界一切的虚伪不公磨损着她的神经,将她往死亡边缘拉扯。唯一支撑她活着的是写作和烟,虽然每每她的剧目上映,她都想一走了之,去品尝那甘美的一瞬间的死。
  
  她不会有婚姻,也不可能有孩子,这样的女人只适合自己单独活着;她不需要现代的便利生活,也不需要公众的关注,只要有一叠纸和一支笔就可以让她呼吸存活。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仿佛天生是真相的揭露者,一直都冷酷得看着旁人的幕起幕落;就连对自己的生死,都一样冷漠。
  
  有些人太珍爱自己所以比谁活得都努力,有些人却讨厌自己宁愿被世界遗弃,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大部分时候按照众所周知的方法生活,偶尔放纵疯狂,却不踏出边界。然而像柳美里那样的人,活着,就是清醒得看着自己一步步迈向死亡。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爱上了一个叫柳美里的作家。第一次读她的《水边的摇篮》,我为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寂寞和绝望不寒而栗,然而当读完整部作品的时候,却出乎意料地感受到一种来自那些冷漠的文字深处的心灵慰藉。后来又读了她的《家庭电影》,之后刚看完《私语词典》,我发现我永远无法洞悉那些文字背后的玄机,在那极端冰冷却又无限温暖的感觉之间,合上书页跟打开书页的心情永远无法一样。
  《私语词典》仍然和之前的《水边的摇篮》一样,作者采用了一种极端个人化的叙述方式。 “词典”只是一个线索,就像常用的搜索引擎,根据关键字指向一个个跟特定的词条相关的事件。中国作家韩少功有部作品叫《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115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词典可以构造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么,相应的,它也能构造一个属于个人的历史,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一些物体或者数字成为我们记忆的凭证。
  《私语词典》里的一个个故事就是柳美里生活中的一个个断章残片,由一个个的词条贯穿起来,一个寂寞柳美里的完整世界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作者将很多私人化的东西摆上自己文字的解剖台,像一个外科医生,拿着一把柳叶刀,不动声色地发现其中的病灶,并将其展示给人们看。自始至终她都不苟言笑,生怕自己的微笑暴露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而这秘密,却必然使自己和那知道秘密的人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使她深感不安。她自问:“我还有那种如果暴露出来就活不下去的秘密吗?”她说:“当那个人死去的时候,我才能安心吧!” (《秘密》)这既是一种自问,却也是在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问一答之间,真正的答案就赫然显现出来,那就是,既然无法也无权操控那个知道秘密的人的生死,那么,就让秘密自己招供吧。当它和空气共同晾晒于一片天地之间时,也就没有人有必要保守这个秘密了,而那保守秘密的不安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也就随之消失。
  有人说柳美里是一个兜售自己私生活的作家,而她的成就也正证明了她的个人经历的确成为了她写作之路上一笔不小的财富。
  我记得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陈冲的访问,她对记者说“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不顺利的。”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平静无波没有任何惊奇的?还是坐云霄飞车般起伏巨大的呢?或者,你只用选择看看别人的故事就好了?
  柳美里在文学上的成就无疑会使我们作如此猜测:她一定宁愿选择她所经历的这种人生!
  柳美里很早就离开了学校,更多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她对生活的感悟。家和社会,带给了她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哲学。她善于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转换,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更懂得如何应对来自于生活的压力。
  然而,这样的生活却并非柳美里自己情愿的选择。她只是一味地逃跑,然后逃到了如今她所在的这个领域。为了逃避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逃避学习,为了逃避高中时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为了逃避整天在家和母亲在一起,她参加了剧团的招收考试。而到了剧团,她也总是从舞台上逃走,直到逃到了幕后,做了编剧,做了作家。
  在这本《私语词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不寻常的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古怪性格,也可以看到作家这种古怪性格所导致的很多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习惯,比如为碰到很久没有光顾的那家店的老板娘时会感到羞耻(《羞耻》);比如讨厌别人讲自己做过的梦,还有吹嘘他家的猫(《猫》);比如极度讨厌电话(《电话》),等等。暂且不谈人类共同的窥视他人隐私的欲望会让人很乐于选择读这样一本书,事实上,还有这本书深处的很多东西,包括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于她人生中各种词条的别样注解,会吸引我们走进那些文字中去,而这本书最吸引我本人的,是文字后面藏着的那个女子,那个女子通过这本名为《私语词典》的书说道:
  “站台上,除了我没有任何别人。车站的人也不知去什么地方了……我只与另一个自己孤零零地在一起!”
  


又还是这句话,orz


就算不能嬉笑的活着,必须强悍的面对生活,也一定要保持着这份很悲哀的心情。 因为还有这份淡淡的悲哀,所以还会被触动,也不至于完全的深陷在绝望。我想至少我是需要这样的活的。
是我30岁的目标——有男人味儿的悲哀的人。


娱乐至死, 私小说早已经模糊了界限,
的确, 还是站在大江这边


虽然不太了解此人的文字
我只想说
其实我们都活在边界上
却未迈出脚步选择坠落
因为
我想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勇气
选择死亡的人是勇敢的
一直这样认识,不会改变
就像有人爱我,我却无法爱她
就算她会为我死去
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自私
每个人都不愿放弃本身的自己


孤独并且自恋着
这就是人


我没看过这书


我们都是单独活着


"大部分时候按照众所周知的方法生活,偶尔放纵疯狂,却不踏出边界。"...


认同你对她的看法,看过她的《命》,对治疗癌症和生育过程不再那么陌生。


大部分时候按照众所周知的方法生活,偶尔放纵疯狂,却不踏出边界


每个人都是单翼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飞翔。。。


總有那麼一些清醒驕傲而且纖細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近乎癡迷于一些事物.


亦舒说,没什么事值得女人过了12点之后还在琢磨。
后期她自己也是清醒孤单。
有才有手有力,寂寞痛苦也心甘。只是大部分女性,哪来遗世独立的底气,所以都知命忍耐。 柳美里虽绝望,但还是有两把刷子令人钦佩啊。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柳美里是天使,我是恶魔。


有些回忆我竟于她共有相似的细节和心情,读下来的确有些释然。


實際上關於那種奇妙的羞恥心,我也和她一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