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

[比利时]米莎·德冯塞卡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作者:

[比利时]米莎·德冯塞卡  

页数:

262  

字数:

146000  

译者:

胡小跃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一九四一年,七岁的犹太小女孩米莎躲在比利时。父母被流放了,收留她的家庭差点要把她交出去给纳粹,于是小女孩决定逃跑,跑向东边,人们告诉她,她的父母就被流放到那里。 德国、波兰、乌克兰……米莎从一个村庄跑到另一个村庄,靠偷窃果腹和遮身。在森林里,她被一对狼收留了。她学会了它们的举止,于是又被一群狼所接受。在几个星期中,她不再孤独…… 四年来,米莎穿过充满血与火的欧洲,到处流浪,发现了人类的兽性和动物的人性。远征结束后,她重新回到了同类当中,要学会在他们中间生存,对她来说是一场新的考验……

作者简介

米莎·德冯塞卡,生于比利时,现定居美国。《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是她的童年回忆录,也是她迄今出版的唯一一本书,一九九年初版后在欧美引起轰动,多次再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谢谢,夫人第二章 黑衣女人第三章 初尝仇恨第四章 从不害怕第五章 饥馑第六章 我的狼群第七章 死亡的气息第八章 狼群第九章 童年的结束第十章 另一个群落第十一章 与老鼠为伴第十二章 远赴美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自读此书至今,每每经历艰难都能从心底找到坚持的力量,并相信不会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了!另一发面也对神秘的森林产生向往!    两年前作者出面承认了此书为虚构之后,我震惊失落之余也为虚假剧情而感动觉得荒谬。可是至今某个时刻想起还是可以带来力量,所以,感动和虚假无关。这还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它有自己的灵魂,与作者的人品无关。


  
  放下《与狼为伴》,心里有一只野兽在激烈的嘶吼。我情绪激动地给yv....发信息,“你一定要看这本书,你一定要看这本书”。
  我几乎忘了它曾带给我的精神震撼。
  初读《与狼为伴》时我高一,迷茫,挣扎。我不明白人们繁忙如蚂蚁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我憎恶人类,憎恶墨守成规,憎恶所有“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憎恶人们所描述的人生所描述的前景。人都是要死的,死后便葬入小小一个坟,然后便开始被遗忘。十年,二十年,当那些对你有回忆的人都一一去世,你的存在也就随着他们的离开而彻底消失了。这个世界对你不再有回忆,你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即使你执着地在大地母亲身上凿出一个洞,长眠于此。你始终逃脱不了被遗忘的命运。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庸庸扰扰几十年,柴米油盐,嬉笑怒骂,前面二十年为父母活着,好不容易长大,便又是婚姻和家庭的羁绊。我感到窒息,感到一股对平凡的生活的无尽的恐惧。
  于是我开始逃课,经常跟几个朋友跑去一个少有人去的地方慵懒地一坐半天,三言两语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开始抽烟,为那种喉咙里一瞬间的烧灼感以及留在指尖的味道深深着迷。也经常一个人没完没了的走操场,走很多很多圈,不讲话。我记得那时我住一个严严实实围封着的二楼,在傍晚的时候,我常倚在墙上,长时间的看下面过往的行人,然后突然开始流泪。我的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忧伤和愤怒,纠结扭曲,暴力焦躁。
  某天,经过一个书店时,《与狼为伴》的海报就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的心里一直对狼有一种解不开的情节,在看到这本书的一刹那,我知道我所寻找的答案就在它里面。《与狼为伴》对我的精神冲击是难以想象的。我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精神的洗礼,我感觉自己新生了。它教会我勇敢和坚强,教会我要坚持自己的路。它说,“如果你要做决定,你就要快……否则,就晚了”。我不再犹豫,不再为过去苦恼和哭泣,也不再为未来担忧和害怕,我知道我所拥有的就只是今天而已,并且我必须好好活好今天。我不再害怕人们的眼光,不再害怕世界的敌对。我告诉自己,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独一无二的存在,再没有任何人跟我一样,我存在着,我会犯错,会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我是值得被爱的,也值得去好好爱别人。
  记忆是历史里的顽石。米莎不愿意丢弃她的记忆,于是她把所有的一切写了下来,并且带着她的记忆更加美好地生活。我也感谢我的过去,感谢所有的一切,并且告诉自己,放开过去,活在当下。
  Wendell Berry说,“The past is our definition. We may strive with good reason to escape it, or to escape what is bad in it.But we'll escape it only by adding something better to it.”(过去是我们的定义。带着冠冕的理由我们挣扎着去逃离它,逃离那些不堪的回忆。但是我们唯一能逃离它的办法就是在它上面添加一些美好的事物)。承认过去的存在,承认记忆,并且接受它,接受曾经犯错的自己,然后站起来,走下去。每个人都会犯错,对自己仁慈一点,给自己一点希望。
  
  


  有点残酷的内容,当初被作者诱导,把自己当作主角阅读这本书,颇有感触!之后作者承认是虚构之后,心情减了大半,再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即使被打动了,也还是不忘记去查一下事情的真实性,结果让我很失望。就在几个月前,这本书被作者承认是虚构。
  
  wiki百科的链接:(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sha_Defonseca
  
  On February 29, 2008, the Belgian author admitted to Le Soir that she had fabricated the tale, after having been presented with what the paper described as "irrefutable" evidence that her story was false."The book is a story, it's my story," said the writer in a statement issued under her real name. "It's not the true reality, but it is my reality. There are times when I find it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reality and my inner world." Defonseca told Le Soir that she had always wanted to forget her real name because she had been called "the traitor's daughter."
  
  another link:
  http://www.itstrulyrandom.com/2008/03/01/bestselling-holocaust-memoir-turns-out-to-be-a-hoax-too-late-to-do-anything-about-it/
  
  Defonseca has apologized for writing what she called “fantasy,” but stated that “This story is mine. It is not actually reality, but my reality, my way of surviving. I ask forgiveness to all who felt betrayed. I beg you to put yourself in my place, of a 4-year-old girl who was very lost.” Her parents really were arrested when she was 4, but instead of a pack of wild wolves her grandfather and uncle adopted and took care of her. They considered her a “daughter of a traitor” and Misha might have started forming her own fantasy narrative to escape her sad reality.
  
  
  
  ---------------------------------------
  
  欧美出版界“周老虎”出没多
  作者:石剑峰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 2008-03-10
  
  《爱以及以后》的作者玛格丽特·琼斯CFP资料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作者热衷于虚构“传记”?这是欧洲出版人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狼为伴》、《爱以及后果》两本最近传记露了馅,被证明原来都是“周老虎”,都是号称为传记的虚构小说。
  
    把虚构当成非虚构
  
    《与狼为伴》是比利时作家米莎·德冯塞卡(MishaDefonseca)根据自己二战时期艰难童年经历创作的一部传记,先后被翻译成18种语言,中文版也于2006年在国内出版,这本感人的战争“回忆录”甚至还被法国人改编成同名电影。据统计,《与狼为伴》共为米莎赚取了全世界读者超过千万英镑的“眼泪钱”。
  
    根据米莎的回忆,1941年,出生在犹太家庭的7岁米莎为躲避纳粹屠杀,在森林里,她被一只母狼收留了,与狼为伴,直到战争结束。米莎称,母狼“里塔”比人类还要温柔,更富“同情心”,“它会经常给我带一只野兔回来,而我也像狼一样生吃它”。
  
    但事实上,专家对《与狼为伴》故事真实性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调查的深入,“传记”的漏洞越来越多,米莎本人也无法自圆其说。迫于各方压力,米莎几天前终于承认自己的造假行为,其中的造假内容甚至包括自己的真名,“是的,我的名字叫做莫妮克·德·瓦尔。”米莎承认,《与狼为伴》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她不是犹太人,没有和母狼生活过,更没有横跨欧洲大陆躲避纳粹和寻找失散的父母,整个二战她都在布鲁塞尔和祖母在一起。“传记”中唯一真实的情节是,米莎在二战期间确实和父母失散,但那是因为父母参加抵抗组织遭到纳粹的逮捕。
  
    虽然承认传记造假,但在一份律师申明中,米莎却从个人情感角度表示:“这是我的另一种生活,……这是我的故事,它虽然不那么真实,但对我来说却很真实,这是我的生存方式。”
  
    精心策划欺骗出版商
  
    就在欧洲读者感到自己的眼泪和同情心被欺骗的时候,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琼斯(MargaretB.Jones)也把美国读者忽悠了一把,在传记出版不到一周之后,玛格丽特就承认传记《爱以及后果》系完全虚构,和自己的真实生活毫无干系。而就在两年前,詹姆斯·弗雷的虚构传记《百万碎片》也曾把美国出版界搅得沸沸扬扬。出版商表示,所有还留在市场上的《爱以及后果》将全部被召回,所有购买了这本传记的读者都可以选择退货。
  
    不过此次《爱以及后果》被查出是“周老虎”全赖于玛格丽特的姐姐自曝家丑,此时离传记出版才不到一周。与自传中那个误入迷途的玛格丽特完全相左的是,玛格丽特出生、成长在一个良好背景的家庭,既没有为黑帮贩毒,也没有被其他家庭收留抚养。
  
    两年前当弗雷出版丑闻被捅出来之后,美国出版界原以为接受教训的出版商会严格审查书稿,但出版丑闻还是发生了。与米莎个人“误”把虚构当成非虚构不同的是,《爱以及后果》的作者玛格丽特精心策划和欺骗了出版商,如果不是她的姐姐爆料,玛格丽特为创作《爱以及后果》收集和捏造的所谓信件、照片和当事人已骗过了所有人。
  
    欧美出版界声誉受损
  
    这两起在不到一周内发生的出版丑闻严重损伤了欧美出版界的声誉,除了读者的质疑,出版商、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将被减弱,在许多出版人看来,编辑和作家之间的真诚信任是出版界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这种亲密、真诚的关系。”一位出版人说。
  
    负责传记出版的出版人GeoffreyKloske表示:“她向我们提供了支持她传记可信性的证据。我们信任我们的作者,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以后我们依然信任他们,但要他们向我们说真话,最好说真话。”但要让每本书说真话完全依赖编辑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让出版商检验每本烹饪书菜谱的真实性,这是不可能的。”
  
    图书出版不像报纸、杂志那样时刻受到读者和相关的监督,这是出版物犯错经常会被原谅、遗忘的重要原因。同样一条信息,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比较和判断,真假相对容易辨别,而图书却不能。而在许多读者和出版人看来,这两本造假的传记本身质量上乘,但要是以虚构的形式出现在编辑面前,很难取悦愁于寻找新奇选题的编辑,而普通读者也总是对窥视他人离奇的私人生活乐此不疲。要是阅读到一本内容情节极其精彩离奇的传记,还是掂量一下,这很可能是只“周老虎”。
  


   战争背后的故事,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一幕幕硝烟,死亡,逃离的图片从我脑海中闪过,7岁的小女孩翻山越岭只为寻找父母,其实她寻找的只是一种安全感,可是最终带给她安全感却不是人类,而是狼`看到这里我很吃惊,一个如此瘦弱可怜的小孩居然能和狼群为伴,最终带着狼的爱恨回归社会,用最纯真的动物的眼光去审视残酷的人类世界,在她的童年里,兽类居然比人类更让她觉得安全和温暖,战争带了什么?战争带来的是失去家园的小孩,是痛苦,是磨砺,甚至是地狱!
   世界和平,这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一次看到书名就会非常想读的书,只是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比较遗憾。
  很真实很残酷的一本书,讲述米莎寻找父母的逃往之路。
  虽然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篇幅的描写与狼生活的场景,却片刻间赤裸的温情分离的悲伤充盈。
  书中除了思念,几乎没有别的感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残酷环境下的躲避、生存。
  对于那段历史,有太多的盲点,所以无法判断她踏上的土地是正确或是错误。
  却在那一次次目睹死亡和残酷生存下感受到那场战争重重的撩伤。
  
  封底有一张小小的照片,陪伴在她身边的一只巨型的狼或是狗。
  那刻的她,满头白发,看着远方,似乎如同小时候的自己,永远坚定的看着东方的路,信念父母的地方。
  在那场战争中,人类的血腥掠夺变成了一副黑白卷,而在狼群中的那些日子,却似乎看到一条鲜艳的红舌在脸庞温暖的滑过。
  湿冷,却心底轻轻的痒。
  羡慕她背包里那球狼毛,因为那段被接纳的爱,和那段似乎找寻到父母的温暖。
  
  人类妒忌动物的速度、嗅觉、听力和种种技能,所以选择猎杀,以证明自己的强大。
  人类妒忌植物的葱盈、翠绿、芳香和生存形态,所以选择砍伐,以证明自己的主宰。
  动物会因为饥饿去捕猎,出于最原始的本能。
  它们永远不会发动战争,杀戮不过是生存,所以我悲哀的认为,有一天它们会葬送在人类的手里。
  
  接纳在人类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不过人心叵测。
  在兽类看来却是异常艰难的,却永不后悔。
  报答在人类看来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习惯索取和忘记。
  在兽类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本性中那抹天良,不会因为食肉或是食草而消失。
  所以米莎永远选择相信动物,或许因为脊柱的终生疼痛永远渴望里塔温暖的背部。
  但是她艰辛死去的永远不可替代,不同于重新养一只猫一条狗,因为那份感情的付出和那段时光的流转,永恒唯一。
  
  米莎再也没有找到父母,但是却在狼、动物身上找寻到温暖,也在它们的死亡中发泄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我想,这对于她来说,没什么遗憾,也许。
  
  ×××××××××××××××××××××××××××××××
  
  深夜读了些许,做了一个童年的梦,梦见刚刚搬家的自己。
  陌生的环境,喜欢的人。
  天真的脸上闪过的羞红,和灿烂的阳光,脖子上的温暖。
  如同cheese当年睡在那里的温馨,永远不会忘记,也每每想起,眼泪盈眶。
  而今,醒来,如同米莎一样,那童年,在记忆中,忘记今天,也不会忘记。
  
  http://pariscatzi.blogcn.com/index.shtml


  
  我喜欢她总用“猛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人的长相。这一点,我自己也是。和安妮日记类似的犹太女孩的故事,在悲剧过去半个世纪之后不断地浮出尘埃,只需几条细细的线条、几笔骇人的颜色,就足以令我们目瞪口呆。今天,我看到的犹太女孩名叫:米什克。没有姓氏。
  
  最好是忘记了书名,站在与世隔绝的立场上,站在战争的前景上,开始跟着她回忆。孤独的女孩,永远不该站在阳台上,只能和父亲用衣夹玩儿一场军士游戏,只能迷恋于母亲散发着铃兰香味的长发。这一部分的回忆,非常淡泊,地址迷糊,但所有的高光点都和温馨的亲情有关。
  
  然后的回忆里多了悲伤,外界的刻薄开始泛滥,而那正是来自战争中自以为与己无关的人们,他们惟有冷漠和自私。有两个细节能代表米什克对此的仇恨:厚厚的果酱、牙印的标记(如果你尚未开始阅读,我只能以这种方式加以预警)。
  
  再往下,狼的身影就将出现。这种兽代表着全世界的非人类,在这个小女孩的生命中短暂而浓烈的存在过,耳鬓厮磨。
  很久以前我就对狼有好感,觉得古罗马人那尊母狼的雕像温情之极。尽管几年前全民阅读的《狼图腾》多少解了一点渴,但也似一阵风般过去,似乎狼也可以被渲染成一种时髦。小时候我们都会听说“狼孩”的故事,那些被狼叼走、并哺育长大的小孩,会在重新纳入人类社会后遭遇极大的不适(巨大的关注也是其中之一),那些小孩一概会有尖利的牙齿,粗暴的毛发,并不通人语。
  
  这个七岁犹太女孩,在大逮捕之后失去父母,送至他人家中抚养,受到过凌辱和蔑视,也得到过亲爷爷般的宠爱和教育,在情势恶化之后,她决定独自去“东边”寻找母亲,不知不觉竟走过了比利时、德国、法国、波兰、苏联和意大利,数千里的路途中不只是风餐露宿,只能偷窃吃的和穿的。仅仅凭借一只贝壳里的指北针辩认大方向,小女孩一路上看够了德国人的暴行,看够了死人,因而始终避开人类行走,唯一的温存就是在森林里和几只狼度过的时光。宁愿偷一口吃的,也不乞求别人的爱。
  母狼灰色的毛皮让她重温和母亲在一起同眠的岁月,芳香而温暖的触觉包围着她的孤独,它们分享食物,轮流照看小狼,遵循大自然中狼群固有的等级秩序,在遭遇猎人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为了朝夕相伴、视为母亲的母狼去复仇,打伤了那个强悍的猎人。里塔妈妈,就是有着漂亮黑色头发的妈妈的替代品。
  
  孤独和仇恨令她拔腿就跑,离开人间。与狼为伴,她幸福得无与伦比。而离开狼群,重归独自生活之后,她分明变得更冷漠、心肠更硬。她说,“我把战争完全忘了。我完全忘了世界上还有人类的存在。我凝视着某些东西,它们抹去了我孤独生活的忧伤,甚至减轻了我背上的疼痛。” 米什克从野兽的身上学到了生存能力,也看穿了人类这种生物的可鄙之处:至少动物从来不会发动战争。
  
  她是个浑身带着动物味的小动物。哪怕在苏联境内,好心的游击战士给她一盆热腾腾的洗澡水,她都舍不得洗去污垢。污垢令她温暖,令血痂安好,也保存着足够的狼味,这都比人类的屠杀、对屠杀的冷漠更让她心安理得。她对死亡气息的敏感如幽魂般的徘徊在一生中,甚至能从一条旧床单上闻出来,并因此恐惧、并发火。因而,她有充足的理由定性童年的跋涉:“从某种方式来说,我本人也死了。这个正在行走的小女孩离人类越来越远。我用马尸裹腹,在柴堆底下过夜……人类甚至对我来说也成了野蛮的东西。”
  
  原来,从头到尾最让我着迷的并不是一路上的遭遇,也不是狼(狼只存在于两段短暂的幸福时光),而是她对人类世界的强烈拒绝。这情绪蔓延在她的童年时代,仿佛从记事起就因为犹太人身份而隐秘生活,与世隔绝;拿了钱而收留她的瓦尔一家只慷慨于轻蔑。于是,这个孩子痛恨被怜悯,尤其是假怜悯。人类世界中能给她欢爱的,只有一对丧子的老夫妇。同样,一路上靠偷窃为生,也不会令她觉得有犯罪感,毕竟,人类史上最可怕的犯罪正在她眼前一幕幕发生,但我们有权生存。这个不足十岁的小女孩在目睹了一次德军强暴枪杀少女后,一股无名之火驱使她,用小刀捅死了那个罪犯。满身鲜血,让她自己怕得疯狂,却发现伙伴狼来舔自己,这才意识到,在狼的眼睛里,她终于撕碎了一头猎物,值得庆祝。
  
  米什克的故事是传奇,但也终究不是一辈子的传奇。她在战火疯狂的欧洲孤独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比利时,迎接她的是物是人非。杀人的战争结束了,但世界不会眨眼间就美好成天堂。她使劲地要摆脱不属于自己的身份、名字、宗教,虽然身在人群中寻欢作乐,还是骨子里的反人类,“我的恨刚好足以使自己挺直肩膀而不哭泣”,她这么说。也还是改不掉简单的思维,包括易于暴怒的兽性。所以,被她深爱的丈夫也被她咬了好多次。
  
  对人类的热爱可能要屡遭挫败,但培养仇恨的情绪却只要有一两次伤痛就足够了。小女孩如此反人类,并不是因为她天生是个环保主义者,或是反种族主义,她的反人类因而和知识分子、和立场、和国家、和疆界全都无关,只是被验证的本能。她在尚未理解何为战争的年龄亲身体验了一切,超越了所有“概念”的分崩离析,血淋淋的,还有一次甚至跟着一群死人般的犹太人走到了集中营,差点儿把自己盲目断送了。
  “我也属于人类吗?这不可能!我永远无法从中恢复过来。”就是这句话,该令所有犯下罪过的人类感到羞愧而悲痛。
  
  (转载请先招呼)


好的,我也准备去看看这本书了。
说到狼,很早之前看过一本书《遥远的仇恨》,也挺不错


2010-05-07 13:41:02 yy的鱼~  好的,我也准备去看看这本书了。
  说到狼,很早之前看过一本书《遥远的仇恨》,也挺不错
《遥远的仇恨》,有机会要看!~


真勇敢...还去再看 知道真相根本都不想再去翻它了


她如果说是小说多好...
我不介意啊....哎...


和《荒野生存》的主人公一样,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放弃自己的生命,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与影片完全不一的时候,其实更多感受不是失望,而是一种渴望


荒野生存的主人公并不是他“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啊,一直到最后,他都还是想努力生存下去,回到现实社会。不知你这个言论从哪儿看来的
我看过原作那本纪实书的。阿拉斯加那个bus现在还是爱好自由者的朝圣之地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155180/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51101/


有一篇文章《尚未抵达真正的荒野》有详尽的分析,记得其中一句话,“他死于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他死于对大自然无比的傲慢。”


那个只是影评人的感慨吧,真正调研过他的死亡和日记的是纪实文学的作者、同时也是户外爱好者的乔恩·克拉考尔(此人写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也值得一读),应该说整个事件引起美国人民的注目正是源于此纪实文学。电影就是按照纪实文学拍的。如果看过克里斯托弗自己拍的照片(电影最后也有),应该觉得他不是自我寻死,事实是他并不想死。还是建议你看看原作
照片见 http://congnan.i.qunar.com/?p=38


我第一反应是"干!"
可是再想想其实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切实地想象了各种场景情节 甚至把自己模拟成主人公引起的“共鸣” 虽然真相另人失望 但也无所谓了 我们也重温了历史 以及警醒我们身体是最大的财富 自然是最终的归宿


从头到尾最让我着迷的并不是一路上的遭遇,也不是狼(狼只存在于两段短暂的幸福时光),而是她对人类世界的强烈拒绝。
这也是我所着迷的...
然后 就是 知道真相后的那一点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