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远去的驿站

张一弓 人民文学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作者:

张一弓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出版优秀长篇小说选拔本,集中展现了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风貌和水平。新时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大增,题材、风格、手法亦日趋多样。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二○○四年五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厚重见长,或以独特取胜或曾引起强烈反响,或为读者喜闻乐见。丛书出版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且与我社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长篇不说藏本”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两套丛书互相衔接、照应,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  本书作者通过一个孩童的经历和视角,写出了战火纷飞年代三个家族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勾勒出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迁,描写了清末举人、开明绅士、游击司令及职业革命家等人物,生动而逼真。如果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出于一个女孩眼中的诗,《远去的驿站》则是一首出于男童眼睛的歌。前者是柔软的,柔软得现出淡淡的乡愁;后者则在淡淡的乡愁中,透出特有的刚性苍凉。本书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等各种奖项。

作者简介

  张一弓,1935年生,河南新野人。曾任《河南大众报》记者,《河南日报》理论处处长,河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中短篇小说《黑娃照相》《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等。  《远古的驿站》,2002年5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初版。

书籍目录

卷首篇 胡同里的开封1.小布尔乔亚的暴动2.八哥儿的预言3.夹在书中的女人一卷 姥爷家的杞国1.洋人大笑2.老姥爷中举3.骆驼的叹息4.毛润之先生的弟子来了5.夺枪6.日本俘虏7.跳蚤8.眼皮不跳了9.别赋卷外篇 浪漫的薛姨二卷 桑树上的月亮1.月亮走,我也走2.公蚕蛾3.大牤牛与红绣鞋4.起风了5.卷席筒6.爷爷的鬼世界7.试论刘秀称帝与老张家桑园之关系8.舅爷9.绝唱卷外篇 倒推船1.坟头上的铃铛2.伊甸园3.蒙受羞辱的日子三卷 关爷庙上的星星1.三姨的新郎2.红罂粟3.“打狗”兼论“泥水匠”之危害4.刘拐子5.雨夜的逃亡6.红项圈7.三杯酒8.白金枪、鹅毛扇与红萝卜9.杀人告示10.豫西事变11.战俘12.星星跑了……四卷 琴弦上的父亲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远去的驿站 PDF格式下载



  平凡百姓也有为主义奋斗的过程,有泊来的三民主义,有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共产主义,有为淡泊世事,徜徉于音乐世界的艺术至上主义,有死守着桑园的小农主义,有为爱情而意无反顾的柏拉图,然而在历史长河的一瞬时,都幻变为上场场深沉的呼号,一滴滴混浊的老泪。
  
  书中读到的是一个叫斑斑的经历,更多的其实是听到的口口相传的生活,与《白鹿原》不同的是, 一个在河南中原大地,一个在秦唐故都关中平原。但是中国老百姓在历史中的挣扎与苦痛。同样的故事还在中国大地发生着,几百年前如此,也许几百年后还会如此。不断的轮回,这就是人。
  
  书中对于几位老人的描述深入骨髓,每个老人的话语都是经历了层层迭迭变迁后对于人活着真谛的感叹和怆凉感 ,无耐更多。
  
  除了主要人物,跳蚤、黄政委的故事也令人叹息,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动物,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为了同一个主义的争论可以到血流成河、头颅满地,但是不同主义之间的斗争却又显出铮铮铁骨?类似于基于同一《圣经》的不同教派的斗争?姥爷说的“不说了,不说了,我的心乱了”


  该是两个月之前看到的书,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这该是许多历史的缩影吧,这样的“父亲”,“贺爷”,“姥爷”……太多太多。
  下次有时间再重读一次,好书不该只在第一次读的时候享了口腹之欲便舍弃。
  自己口味真的变幻莫测了。先停住。下次细细道来……


   如果人是来去匆匆的过客,那么人生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旅程上有许多驿站,童年的驿站远去了,回头望望,顿生几许感触。
   “斑斑“即书中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完成了这部素材丰富、底蕴厚重的优秀著作。


为何看这本书的人很少?这个是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