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张立宪  

页数:

36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六是生于1969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

作者简介

张立宪,人称“老六”。新闻出版从业者,居北京,现主编《读库》丛书。自2002年起,以“见招拆招”为网名,发表“记忆碎片”系列文章,在网络世界流传至今。

书籍目录

关于校园的记忆碎片关于电影的记忆碎片 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关于足球的记忆碎片关于写信的记忆碎片关于买碟的记忆碎片关于评书的记忆碎片关于打架的记忆碎片关于毛片的记忆碎片 关于电脑的记忆碎片关于泡妞的记忆碎片关于麻将的记忆碎片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关于校园的记忆碎片  序幕一 动员  这是一个长达七天的假期,被人们称为“黄金周”,你的任务就是在这七天中很忙碌地休闲,很紧张地消遣。  如何打发掉这个黄金周、设计出合理的玩乐计划,实在是一件一点儿都不好玩的事情。有人计划长途奔袭,有人准备坐守京城,有人设计了让身体远游的旅行方案,有人酝酿着让感情重温的心路旅程。  我提出来的是:利用这个人人都闲下来的长假,让我们跟昔日的老同学、老朋友聚一下吧!  你现在,是怎样的心情?是欢喜悲伤,还是一个人不知名的愁?这是李宗盛的的世界。而我想到的是张洪量的一首老歌:《破吉他·烂城市·想回家》,歌名中的三个意象正可以概括我们现在的心情。  破吉他,是你浪漫不再的青春。你现在已经三十开外,肚子像锅盖一样扣在小腹上;你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都不能让你兴奋起来;你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俗气,就像你年轻时最讨厌的那样。  而当年,你什么都敢唱,哪怕自己五音不全;你什么都敢做,哪怕并不是一场冒险,你也要为自己喝彩;你觉得什么都新鲜,对值得你热爱的东西发出衷心的赞叹。  你曾经那么年轻过,年轻得连自己都羡慕;你曾经那么傻过,傻得只有跟那些一起傻过的人才好意思提起。  弹起老吉他,你还能依旧吟唱吗?  这座城市并不烂,只是有些堵。但它同样也不是你想象的黄金天堂,烂掉的是你那遥远的过去和未曾实现的梦。你有房有车了,却没有了原来哥儿几个走在马路上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你什么都吃得起了,却开始为自己的身材和脂肪肝发愁;你原来高吼《一无所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拥有全部的世界,如今你似乎有了许多东西,但张开手看看,真正有什么呢?  都市里没有当初你的梦想,但你无法逃脱。你必须结结实实地在这里生活,并沦为其中的一员。  你都没劲说没劲了。  想回家,但是你已经无家可回了。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里找不到你的家,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谁敢说这里就是你的原乡呢?  共同度过的青春、一起长大的日子,才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精神故园。  在这个长假期,来一次短相聚,让我们聚在一起,哪怕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坐一会儿,傻傻地笑一会儿,野野地闹一会儿。  把心事留在那堆喝空的酒瓶子里,然后,生活将继续,将异乡当作故乡,将流放当作远航。  序幕二 集合  其实大家都挺想在一块聚聚的,但就是没人出头张罗。忍无可忍的时候,你便挺身而出。  作为聚会的召集人,你首先要让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到你作为一个聚会召集人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一切行动听你指挥的权威性。哪怕你觉得自己是个杂碎,也是大熊猫身上的杂碎,尊贵又受保护。  一定要记得邀请当年的班主任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哪怕他上学时抓过你考试作弊或判过你不及格。老师们会比你更珍视聚会的邀请,并会做出你绝对意想不到的激情举动。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多两次勘探行车路线,并让懂得一些测绘知识的同学绘制路线图,避免做出南辕北辙的行车指南。  要把一些工作做在前头,比如印制同学通讯录这样的事情,要在大家来报到的时候就让他们填好,然后迅速找熟悉办公软件的人进行整理打印,复印后发给大家。任何“吃过饭再说吧”的念头都是绝对错误的,只会让你滴水不漏的计划漏得滴水不剩。  名不正则言不顺,聚会也要讲究“师出有名”,这样才能鼓动起更多数人的参与热情。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聚会的由头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事实上我们在乎的并不是什么由头,而是参与聚会的那些人和当年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由头都是万能的。  比如:毕业十周年、到大学报道十周年、实习五周年、纪念中国奥运足球队冲出亚洲十五周年、女儿三周岁、结婚六周年、宠物狗生了四胞胎,或者,干脆就为了今天是10月6日而聚会。  对于那些找不到聚会由头的人,我们要由衷地鄙视他们。  同学聚会,多是采用AA制。尽管同门中有发了大财的,但还是要打消让人家独掏腰包的念头,哪怕是他哭着喊着要一个人埋单。我们要让他那看多了钱的双眼看看,世界上还有不拿他的钱当回事的,世界上还有比钱更让他眼睛发热的。  综合各地各班聚会经验,一般是外地的同学解决自己的来回路费即可,北京的同学凑钱满足大家的吃喝玩乐费用。  但在筹措经费阶段你一定要小心,哪怕你已经将各方面的费用算了六百遍、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六百位,也要比你算出来的账多收大家一些钱。其实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没多少钱,你没必要默默地承担那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特别是大家敞开了喝起酒来以后,那可是个无底洞啊。  毕业这么多年,许多人都有了社会地位或门路,难免有人会站出来说,他可以拉到赞助,不让大家掏一笔钱,只要允许人家企业对这个聚会有冠名权即可。一定要将这种占便宜的思想消灭掉——除非你愿意让你们的饭局被冠以“荣昌肛泰酒席”。  再认真领会以下这些善意的提醒,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尽量租大客车集体坐车,不要让大伙自己开车前往,否则那些查酒后驾车的警察们的罚单就不够用了——如果同学们能安全开到警察面前的话。  物资储备方面,除了烟、酒、扑克牌、麻将、金嗓子喉宝、口香糖、胶卷、录象带、干电池、剃须刀等等等等(数量都是多多益善)之外,一定要备一件荧光腰带或马甲。要知道,总有一些同学要迟到,或到半夜也找不着路,这时就需要有人到交通要道去耐心等候、指挥交通。黑漆漆的夜里,荧光物品能避免接客的人成为神风敢死队队员。  带一张广播电视报,注意看一下聚会期间有没有足球比赛,特别是中国队的,这样就可以重温摔啤酒瓶、高声怒骂的痛快时光了。  带几个O型血的同学,以备与别人打架之需,要知道,你们的高谈阔论和到处跑调的歌曲联唱绝对会激起群众义愤。  带个消音器或往牲口嘴上勒的嚼子。有些同学见到昔日的恋人,在酒精的怂恿下极有可能说出破坏人家现在家庭安定团结的事情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通过这些物件让其闭嘴。  带些扔了也不心疼的衣服,让那些将自己身上吐得像哈尔滨雾凇的同学换上。  找一个受够你们羞辱也滴酒不沾的同学断后,伺候那些走不了路的人撤退后,再与服务生一起打扫战场。要考虑找个搬家公司帮他一起将大家的遗留物品运到某地,他一个人实在是扛不动。  序幕三 注意  全体同学请注意——  A 要给自己留些余地。如果事先通知聚会时间是三天,那么向老婆或老公请假的时候一定要多说一天,或留下个活口,免得临时延长聚会时间时不好销假。要知道,聚会的意义不是把意料之中的感情和项目演习一遍,而是制造出种种意外,意外的笑与泪,意外的走与留。  B 不要相信自己。尽管你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喝不了酒,因为你有脂肪肝心肌炎,或认定自己是个从来不抽烟的人,但是,还是不要开车前往,不要把脂肪肝心肌炎当成什么大不了的病,并老老实实在包里准备一条烟以备不时之需。要知道,聚会的意义就是让你变成一个与平时不一样的人,一个完全让自己放开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你也不要仗着自己能喝几杯酒就羞辱那些老实巴交的人,他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名叫“酒井”的人。  C 不要相信召集人。比如,在行车路线图与你的记忆之间发生了冲突,你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但这时也不要相信召集人的先遣图,最值得信赖的是路边买冰棍的人。又比如,召集人天花乱坠地说要把拍的照片人手一张,还要将录的象制成VCD云云,不要相信他,还是把自己的相机或摄象机带上。要留下美丽倩影,只能靠我们自己。  D 在喝醉酒之前,最好显示出你礼义兼备的有教养一面。比如见到老哥们不要问对方的婚姻状况,更是千万不要问出“小红还好吧”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小红去年还是他的老婆,今年可能就已经是他的前妻了。见到班里的女同学,一定要说:“你真瘦啊”,甚至可以痛心疾首地说:“你怎么瘦得不成个样子?!”——当然,开始喝酒之后,这条守则可以扔在脑后了。  北京同学请注意——  A 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所以你要张罗大伙到你家坐会儿玩会儿。但要注意此前做好坚壁清野工作。不仅要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还包括将太太支走,最好让她在外面住。要知道,同学之间的口没遮拦足以毁掉你多年经营在她心目中搭建的德艺双馨的形象。如果家有宠物,也最好让太太带走,抽烟喝酒过度的同学们代谢出的空气即使毒不死它,也会将其温柔性格变成一个暴脾气。对了,还有书架。好好看看,你大学时昧下人家的书一定要收起来藏好,万一让他看到,将会掀起一场宿怨。  B 倘有可能,准备些一次性桌布铺在沙发上,而不要讲究什么美感,把香喷喷的美丽罩布留在那里。那些醉醺醺的同学到你家后,估计连你家的装修风格都没有参观完,就会一头栽倒在沙发上。接下来,该呕吐了,你家的沙发和沙发周围的地界将很快变成沼泽地。  C 鉴于你的东道主身份,强烈建议不要在你家打麻将,除非你想做一个社会慈善家。如果实在想打,建议由别人提出,而你则腻腻歪歪做百般不情愿状(也要注意适可而止,避免那些人信以为真,取消建议)。  外地同学请注意——  A 一般来说,外地城市比北京都要民风淳朴些,所以你可能动念头带些土特产来供同学们把玩品尝。免了吧,北京这座城市养的尽是些天性凉薄的人,他们不会为你辛辛苦苦背来的西瓜而感动,却要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不会馊了吧?不过,由于北京白领的生育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建议你一定要带上下一辈的照片羞辱他们一下,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儿子,什么叫闺女,什么叫血脉不断,什么叫薪尽火传。  B 外地来京的同学在走上麻桌之前,一定要把返程机票的钱留足,避免被抽立之后回不了家。不过要是输急了,你可能忍不住从车费中挪用一部分钱,还说什么大不了改飞机为火车。这时一定注意,你的返程车票=火车票+从车站到你家的出租车票+车上要泡的方便面和火腿钱,忘掉这一点,你就要尝尝饿着肚子长时间走路的滋味了。  C 有的同学未雨绸缪,担心自己输得刹不住车,就将返程车票或机票提前买好。这种做法也甚为不妥。究其缘由,不仅是因为情感激荡的同学聚会足以改变你的行程安排而让自己滞留在北京,更是因为,麻神偏爱义薄云天的人。对于千里迢迢来赴会的你来说,麻桌上大丰收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惨遭屠戮,所以,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你乐滋滋地数着手里一夜之间变厚的钱,将火车票改成了机票,或将经济舱改成商务舱,甚至,你还动了先去胜地旅游一下的念头——如果那几位战士给你的赞助款足够多的话。  幕启 说吧,记忆  终于坐到一起了,一种熟悉的味道和感觉会迅速弥漫开来。将这种味道和感觉具体物化的,则是我们大学时代里的那些词语,那是我们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是属于八十年代校园的民间语文。  来吧,回忆,以首个拼音字母为序。  点名  大学里的成绩分两项:考试成绩和考勤成绩。后者是老师保证其课程上座率的有效武器,经常在出其不意的时候拿出点名册。对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同学们来说,是不忍心让在宿舍酣睡的同袍受到课堂上的戕害的,于是,代答“到”的义举此起彼伏。有人上课勤,兼之义薄云天,就练了好几种发声方式,以便用不同的口音替逃课的哥几个喊“到”;对于那些人缘好的同学来说,老师一念到他的名字,经常会从教室的不同方位传来好几声“到”;在床上睡觉的人也并不轻松,等大家下课后,一旦得知今天点名了,他就要请替他答到的人吃饭。  电教室  电教室属于教室的一种,因其中有电视机及闭路电视或录象播放设备而得名。电教室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一些重点大学吹嘘的往往不是他们有几位大师级教授,而是有多少设备一流的电教室。这里也成为录象厅兴起之前大学生获得影视娱乐的主要阵地,大家借口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心安理得地在里面狂看外国电影,而琼瑶、周润发更是令人趋之若骛。不过我经历的最兴奋的一次是看到说电教室要放两集《教父》(当时第三集还没有拍出来),简直是举校若狂,提前两天就占不上座了。不过占上座的同学也没什么好果子吃,他们并没有看到《教父》,倒是从别人嘴里第一次听到一个词儿:愚人节。  对讲机  不要误会,这玩意指的并不是警匪片中的手上砖头,而是连在各宿舍门顶的小喇叭,呼叫一端则在楼下传达室。谁要是来了电话,会被值班大爷在喇叭里呼喝,被呼叫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奔下楼,气喘吁吁地说上几句。久而久之,家庭条件好、父母能经常打电话过来的人练就了爬楼梯绝技和超大肺活量。而那些接完电话后带着一脸傻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开始背诗或无病呻吟的人,则是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这小子恋爱了。如今的大学,各学生宿舍都通了电话,许多学生还有手机,对讲机该绝迹了吧?许多东西来得太容易,那种类似亲人来探监的幸福也就越来越淡了。  二锅头  二锅头是北京白酒地头蛇中的龙头老大,啤酒则是燕京。京城最流行喝的是二两装小瓶二锅头,简称“小二”,但学生当然只能喝大瓶装的,因为算下来更省钱,简称为“二锅”。二锅头不仅是北京的酒,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性格体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摆着,也不显得寒碜,在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喝着,也不显得突兀,这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做派,是很北京的。在北京,你可以穿着布鞋背着军挎进国际俱乐部,另一边簋街里光着膀子喝啤酒的那个粗汉,没准就是齐秦,这统统可以称之为“二锅头风格”。遗憾的是,许多在北京上过大学的人对二锅头很是过敏,闻之欲呕。究其原因,无非是上学时逢二必醉,给喝伤了。  魂斗罗  垄断产生暴利,而对于当年几乎只有这一款电子游戏可玩的魂斗罗来说,垄断产生的是狂热的迷恋。有多少人将战场上所有的草丛都翻遍,有多少人用所有的武器分别过关。技术派在传授调出三十条命的窍门,唯美派只要死一次就按键重来,一定要用一条命打到底……闭上眼睛,是什么在响?没错,魂斗罗的音乐。那个年代,许多家庭第一次购买彩电,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成为魂斗罗的战场,乃至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款16色彩色游戏。  金健  意气风发的人经常被一个落魄老者教训:“小子,当年我在江湖上混的时候,你还正给人家刷厕所呢。”如果“金健”牌香烟见到眼下红得发紫的“中南海”,也完全有资格这么说。当年,这可是北京市面上(至少是大学校园里)牛气冲天的牌子,与它哥哥“金桥”一起,独执混合型香烟之牛耳,而烤烟型则被黄、白二红梅占据,至于阿诗玛、红塔山之类贵族,太过曲高和寡。而万宝路、KENT等洋烟,只是男生为了在女孩面前树立形象而攒许久钱换来的面子烟,一旦恋爱成功,马上消费不起。奇怪的是,不带过滤嘴的“春城”一直很吃香。个中缘由只有打麻将的人才体会出来,这种短粗型香烟很容易伪装成烟屁股,一开始不被人注意,最后大伙都没烟的时候则用来救急。  军训  军训是上大学的第一课,除了国防意义外,还至少具备有下列优点:一,野蛮其体魄,那些在太阳底下踢正步时被晒昏的情景成为当事人的青春期割礼;二,丰富其情感,特别是那些女生,军训结束时跟训练她们的军人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以后谁还帮我叠被子啊”;三,充实其谈资,一些男生如今会摸着已经谢顶的脑袋,看着当年的秃头照片说:“那会儿的头发真好啊”;四,提高其食欲,那个能吃啊,回到学校的第一餐,许多人能把猪肉大葱馅包子连吃九个,外加两饭盆西红柿鸡蛋汤;五,增强其欲望,这也是最重要的收获。那些没考上大学的朋友往往对你嗤之以鼻:“瞧你们女生那模样,亏你们还有心思谈恋爱,切——!”他并不知道,军训时对男女生分而训之,男兵营里别说女人,就连女字旁的汉字都看不到,能不着急吗?  劳动  所谓劳动,指的是大学四年中,必须要有一周去密云植树,许多学校还为此在大山深处建了设备齐全的基地。由于每一年的安排是固定的,所以老是一块去密云的两个系就容易产生世仇,本来没什么事儿,只不过是听师兄们提到上一年的战斗,也要找茬再打一架。除了滋生世仇,劳动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知道了自己到底有多么能吃。几乎每个系都举行过吃饭比赛,先在旁边的饭桌上吃够八两,然后再坐到中间的桌子上参加决赛,经常有女生都能通过资格赛的。如今,尽管还有沙尘暴,但北京的漫天风沙确是比当年少多了,其中可有我们栽下的那棵树在栉风沐雨?  粮票  对一所学校而言,其食堂印制的菜票往往成为校内的第二种货币,你甚至可以用它去给自行车补胎。而粮票,则是凭证供应时期适用范围更广的一般等价物,在高教区的几乎所有集贸市场上通用。这种货币非常坚挺,价格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全国粮票比北京市的地方粮票要稍稍值钱一些。同学们用吃不完的粮票换来许多生活用品,而进入到流通渠道的粮票也满足了早期“北漂”们的裹腹要求——否则他们就买不到米和面。曾有一度,政府连糖、肉、纸都凭证供应,于是父母拿着我们带回家的糖票向邻居炫耀,而女生则向男生讨要纸票以购买手纸。  霹雳舞  随同名电影的风靡一时,霹雳舞在中国大地处处开花。但这种舞姿更主要是在社会上流行(所以后来被称为更恰当的“街舞”),在大学里跳霹雳舞的同学往往是跟社会接触比较多的人,属于那种很能“混”的类型,既能博得女生喝彩,又能博得男生惧怕。在大多数同学只能穿“梅花”牌运动衣和“回力”牌球鞋的时候,这些身穿迷彩、头绷裹布、脚踩“高耐”(高帮耐克运动鞋)的人实在是引人瞩目。他们不仅身体柔若无骨,还特讲义气,经常帮班里同学打架。如今在同学聚会时也张罗得最勤,但请注意,同学聚会时干什么都行,千万不要重温当年的动人舞姿。你的老胳膊老腿已经禁不起那种折腾了。  勤工助学  这个听起来很文雅的词其实指的就是学生经商。但当年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参与者往往还在“君子耻于言利”的传统伦理中挣扎疑惑,所以成功者寥寥,最后只不过是倒卖酸奶的人赚了一肚子酸奶,零售北冰洋汽水的人一说话就打嗝,出售明信片的人的所有相识都能收到他卡轻情重的温馨祝福——往往是过了时的滞销货。但有一个行业除外,就是出租武侠小说的同学。在他们心目中,金庸古龙梁羽生萧逸卧龙生们不止是文豪,更是财神爷,当然,还有兰陵笑笑生这位古人,号称“绝对足本”的洁本《金瓶梅》令出租者过上了西门庆般的有钱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PDF格式下载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作者张立宪是《读库》主编,人称老六。知道老六这个人仅比知道这本书早几个月而已,而且是通过《士兵突击》。主要是当时天涯的8ers布下天罗地网,在网络上挖掘出与《士兵突击》主创们有关的各种信息,老六的BLOG就是其中之一。由此我知道兰小龙是跟老六他们一伙的,还知道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兰小龙特地安排一角色也叫“张立宪”,由李晨扮演。知道这本书则是在和菜头的BLOG上(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21715.aspx)。老六是“六八式”,偶要比他晚一个时代(所谓“七九式”);尽管80年代时偶还是个无知少年,但对于这个年代还是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当当网一找到这本书,偶马上就收入暂存架了。这本书写了十二个碎片,分别是校园、电影、读书、足球、写信、买碟、评书、打架、毛片、电脑、泡妞和麻将。这其中的大半部分碎片,描写的很多状态和心情偶看了可谓心有戚戚焉。关于校园的自不在话下,想必绝大多数人回想起那几年的大学时光,总有些细节是不能、不可遗忘的。关于评书,生长在南方的我几乎从未接触过这个东西,但是家乡的电台里也有“讲古”的节目,在我的读书时代,许多武侠故事,电视剧看不太明白,小说找不到,偶就是靠着讲古的人了解江湖和英雄的;同理可证,所以也能理解对评书的喜爱之情。收信、写信的快乐,看球的狂热和郁闷,明知道电影是编的仍然喜欢看,买书、碟的兴致,书与家的关系,对碟片里字幕的看法,都能在书中找到相似相同的感觉。我还在这里找到自己少年时也看过的书;当看到书中提起的希区柯克电影,偶几乎喷饭;看到对有个哥哥的渴望,不得不说,偶也是这样想的!在我看来,老六在书中所描述的各个片段,并没有特别明显的80年代印迹。不过我想是因为那个年代作为开端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之人还能享有这些碎片给予我们的快乐;尽管有些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快乐。还是要感谢老六。他记忆中的这些碎片让我回顾了过去,也让我相信自己以后还能坚持那些至今仍带给我满足的爱好。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虽然天气预报总在通知讨人嫌的沙尘暴,但我的心情还是阳光明媚,还是蝴蝶乱飞,让我如此开心的不是捡了钱包、发了横财、遇着美女、走了桃花,而是看到了老六张立宪所写的《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书中的一大堆文字,都是发生在八十年代的鸡毛蒜皮之事,林林总总,五味杂陈。有关八十年代的回顾性文本,各家出版社,各位码字人,不知堆积了多少纸张文字,虽谈不上汗牛充栋,但在各大小书店的架子上,只要肌肤暗淡、灰头土脸,十有八九便是著述八十年代的。眼瞅着这一队伍都快望不到头了,作为新闻专业出生的老六还是一如既往地拎着自个的著作往里扎,一定不是去找死,肯定是去找钱。果然,我手里的这个版本已经是第六次印刷了,距2008年4月的第一版,印数已达49000册,赚钱一定是大大的,但作为见着“美书”就跟见着钞票美女的瘾读者来讲,只有哭着喊着上赶的份儿,不为一本24块的定价,只为开心一刻的舒坦,这种勾人眼球、名利双收、德艺双馨的著书立传,也只有老六章立宪能做到。虽说才看了三分之一,但让我增加肺活量的大笑已经不下五次,增加慈祥感的微笑已经不下十次,深有同感的点头若干次,心领神会的击节好几次,不知道再看下去还会有多少故事和文字勾魂摄魄,但我知道这一行程将是愉悦的岁月回归。作为八十年代混迹末流大学、跟偷钱包似的拿到文凭的同龄人,有幸见到记述当年大学生活、市井热点的文字和记忆,第一印象自然是和蔼可亲的,第二反应自然是喜出望外的。语言相通,感受相通,甚至举手投足,甚至习惯嗜好,唯一的区别在于所处的地域分布、所上的院校等级、所学的专业差别,但那种五湖四海、天涯共此的心心相印却贯通于任何一个曾经沧海的过来人,更何况是由文人骚客中江湖博客间声名远扬的老六亲自操持出的压箱底子的私房菜。厚厚的文本由十二章记忆碎片组成,关于校园、关于电影、关于读书、关于足球、关于写信、关于买碟、关于评书、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电脑、关于泡妞、关于麻将。所有的这些意象相信每个走过那片树林的脑海都会泛起各自难忘的涟漪,一圈一圈,久久不散。现在,老六用文字定格了曾经的一幕幕,而且专拣浪漫的、有趣的、伤人的、捧腹的、蹉跎的、惋惜的、反思的陈康碎谷让你摩挲,让你唏嘘,让你琢磨,让你发呆,最险恶的用意就是让你在抹着眼泪揉着肚子哈哈大笑之后彻底的明白:最幸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假如你三十以外,四十出头,头发开始三毛,肚子开始将军,皱纹开始固定,表情开始俗气,该吃不该吃的都没食欲,该摸不该摸的都没性趣,有钱有权了,有房有车了,有妻有情了,可“你都没劲说没劲了,”建议你在作孙子的孙子之前,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闭眼之前,赶快瞅一眼老六的这本东邪西毒似的大作,相信你会功德圆满死而后已的。


我一直标榜自我,肯定自我而否定一切。我把自己看成是个文人,但从不觉得自己是愤青,也不够资格做愤青。

我不是一个能很快适应潮流的人,脑子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所以当很多的同龄人开始恋爱的时候,开始溜冰的时候,开始上网的时候,开始进出KTV的时候,开始肆无忌惮地挥霍着青春的时候……其实我还没有真正长大,但眼睛却早已近视,总是一个人挎着宽大而沉重的书包来来回回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但成绩并不理想。是的,我是一个用功的差生,我是一个身体生活于当下但灵魂总在过去徘徊的人。也许,你可以说我怀旧,也许你可以说我顽固,也许,你还可以说我单纯,因为很多人总认为过去的年头很单纯,当下的社会很冰冷。

这是一本看完后我并没有立即写评的书,从来没有一本书看完后让我去疯狂地搜索作者的任何作品,并迅速买下,有一种直觉地冲动,但也不失理性,有时候直觉更可靠。所以之后我接触了《读库》,我如获至宝。张立宪这个名字让我对读书的兴趣终于演变成了爱好,甚至升华为一种职业。如同电影一样,很多好电影或许并不卖座,但是叫好,但这样的电影往往容易被大众遗忘,对,我说的是大众,不是知识分子。我一直相信那银幕上为数不多的文艺片,或者被称为文艺片的电影,如果导演不是个有文艺范儿的导演,那一定是在向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文艺业者致敬,因为这个行业从来不会有虚假,不必高尚,真实就好,做最好的自己。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名言或者是对文艺业者最好的评价。

无论是关于校园的点滴,读书的细枝末节,写信的朝思暮想,还是关于打架的恩怨情仇,毛片的来龙去脉,无非都是过去点滴的媒介依托。很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都写进了那些后来被我们整理成一块一块的文章里,那些线性的东西电影般被我们剥茧抽丝编排成了非线性的东西,翻开一个章节,开启一段回忆,记起串联其中的那些人和事,还有那些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我与作者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我对那个过去的七八十年代却有着一个80后人独有的记忆和幻想。我想象那是一个文革刚刚结束了的时代,那是万物生发的最好时节,那是物资匮乏但幸福指数大增的年代。很多东西我无力用文字表达,那是一种影像,永远地存留于脑海,只要一触碰,过去就如山洪般喷泻而来。

我也多想歌唱我那个年代。儿时的伙伴多已结婚生子,有的在家务农,但更多的走向大城市,走向五湖四海。那些当年成绩差的一塌糊涂的捣蛋孩子照样过着脑满肠肥的幸福日子。那些成绩呱呱叫的孩子却还在难产一般地考研、考博,花着父母挣来的血汗钱。那个我们一起偷偷喜欢的女孩子现在结婚了吗?你恨过的那些人都还联系吗?童年里常玩捉迷藏的那根电线杆子还在吗?那个我们一起玩游戏的大石凳长满了青苔了吗?村东头那棵我们常爬上爬下的歪在河边的柳树什么时候被砍下做了木材?原来纵然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那些曾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物和事,长大后也有陌生的一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是何等的悲凉啊?我背上行李包踏上离家的不归路时,你还在向我招手诉说着离别,转眼间,你已垂垂老矣。又或者那些不间断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不断掩埋着你往日醉人的容颜。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也未能幸免遇难时,我知道,我只能与你告别了。再美丽的歌喉,我也只能在梦里浅浅吟唱了。

或许,对于过去我们更多的不应该是伤感,不应该是惋惜,更多的应该是欣慰、感恩和赞美,所以我们要歌唱。我们用诙谐的笔触写出心底最真实的故事,用调侃的口吻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真实的存在着。我们没有任何抱怨,我们只是想在累的时候有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可以诉说的对象,可以放纵自我的场所。作者如是,我亦如是。

闪开,让我歌唱那最美好的青春时代。


我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事关青春,我们总是有话说的。
  
  京城著名文艺男中年老六,起先总是在不许联想那里看到,在王小峰一贯的没一句正经话的文风掩映下,“圈里人”间的熟捻与亲昵跃然纸上。10月的时候他为读库网站广纳“闲”才,我使出全身最大的没正经劲儿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当然,未果。不过,他给我回了一封言简意赅情深意切声情并茂的邮件,“但是”前面的那句话是:“去你的博客看了,很喜欢那种调调”。哦耶。
  
  记忆,总是依附于具体而微的事物上,于忆,物为其身;于物,忆为其魂。这本书里摘选了校园、电影、读书、泡妞等12个元素,试图描绘的,是记忆中镶着理想主义金边的80年代,真正解读的,却是游离在所有年代之上的、迷人的青春。
  
  在全书的12组记忆碎片中,最精彩的一组是"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看得我很High。首先,它占了60余页,堪称“大碎片”,从篇幅上就绝对压倒了其他11个小碎片;其次,最扣全书标题的章节和句子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作者频繁运用“我们的八十年代”、“让我继续歌唱八十年代”、“我的八十年代”等系列短句,掷地有声的、饱含深情与自豪的、充满节奏感的推进着和主题关联最大的这一部分陈述的展开;第三,情之所至,文字天成,格外出落得视角独特、妙语连珠、流畅自如,简直是一曲咏叹,高调的level上实践着技巧的收放自如,又华丽又婉转。
  
  就像书中说的,“幸福的感觉涌遍全身”。阅读这些文字,你会跟着老六一起澎湃一起激昂,感受着他对“读书”这件事从骨子里迸发出来的热爱与激情,重温着自己早已遗忘的那些在“阅读的青年期”中如饥似渴、如获至宝的珍贵体验。直到110页此章结束,可以心满意足的长舒一口气,其他各章难免相形见绌起来。恨不得这60余页独立出来,顶个《让我阅读80年代》的名头,便可值回票价。
  
  书中的80年代,稚气如孩童,勇莽如处子——海子浪迹天涯,背诗可当饭吃;新闻记者拍到了官员在会议上睡觉的照片,竟然还获得了官方的奖项;人大会的举手否决,真的有一个手臂孤标而倔强的高举着;大学里的老师允许学生可以不读书,进行反向选择得到了允许……这样的组合勾勒出来的轮廓着实够迷人,我对自己明明存在于那段岁月却并无力感知而惋惜。作为一个差1个月零2天就可以被算作80后的70后,他说的故事之于我,一半是经历,一半是传奇。
  
  一个百废待兴的转折点,确实更容易诞生出进步的奇迹,沉睡得越久,苏醒的欲望越是骇人。所以通俗歌曲可以一边顶着靡靡之音的判词一边照样红遍全国,纪录片里的年轻人穿着现在看来颇为怪异的服装,羞涩、笨拙、亢奋的与异性牵手跳舞。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与现在病病歪歪的气质不同的是,他们不顾一切的追求着被压抑了太久的自由和爱,这种蓬勃的面貌和“青春”的主题是最贴合的,所以看起来既生猛又可爱。
  
  眼下的这个年代,不再那么的欣赏激情,在褪去了对信仰、金钱、文化等等的亢奋追逐后,进入了更加绝望的集体迷茫中。老六说他们那会儿是“一边背诵着标准答案,一边背叛着标准答案”,可是现在,已经没有标准答案了—— 抬起头,满天问号,垂下眼,一地谬论。
  
  几月前看北京台的“五星夜话”,恰是八十年代音乐人的“二十年后再相会”,徐沛东老师最后的发言是:感谢八十年代,为它的活力,感谢八十年代,为它的创作力。几日前看中央台的“歌声飘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流行乐坛蓬勃发展的三十年,和着歌声,我确实感觉到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一首《走进新时代》听得我还挺澎湃……这些感受和我阅读此书时相仿,以十年为一段划分的“年代”概念,完完整整的切分出富于具象的时代符号,再回首,心中涌动的情感总是既清晰又复杂。
  
  缅怀着逝去岁月的,都可以算作前辈,在开始审视“这一代”的同时,自己就已经变成了“上一代”。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看不惯的东西,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某些情感固执的留在了身后的脚印里。再过两年,还会是我的时代吗?我没把握。人活百世,但可以算作“自己的”不过区区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我们注定感受不到似乎一直追求着的成功,一路走来都是那样跌跌撞撞。若干个第一次带来的不仅仅是刺激,还有挫败感,在自以为是和自我否定的交替中痛苦的生长着,越是用力挽留,越是飘然走远。我们对岁月贱贱的一厢情愿着,好在还有青春,总是来势汹汹的,勇猛得值得记上一笔。
  
  老六歌唱着他的八十年代,我也跟着恬噪起来。即便我的青春在遥不可及的成功面前疲态尽显,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下狼狈不堪,在一次次


我还正在看当中。已经看完了两章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了。《关于校园的记忆碎片》,很多人都曾经缅怀过校园生活,而张立宪的记录的校园都跟八十年代有关,其中的电教室,魂斗罗,点名,拖拉机都让我想起学校的荒唐生活。认识张立宪是《读库》,了解张立宪是着这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不禁在想这江湖老六是否也跟我八十年代想象当中的抱这吉他,跳霹雳舞喝二锅头叼着跟烟的家伙。亲切得很。怀旧是主题,忧伤是复调,所以经历八十年代的人,都来看看这‘狂泻’的时光吧!


真是无趣。昨天辛辛苦苦写的竟然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很多年没有写过作文了。前几天看了一本书突然给我写作的冲动。真想给那本书写个补充版。



书名叫《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也许是我太孤陋了,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是个名人。但是书中所写的时间,地点和若干事件都是我所熟悉的。很想做个旁证,纪念一下那个时代和我自己的青春。



起先是老公介绍我看这本书,说是某个名人的同学写的,还不错。我闻之一动,名人的母校不就是我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吗?我不是他们的同学,却是他们的邻居,他们生活的旁观者。



虽然作者没有提过母校的名字,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八十年代,北京的大学有新闻系的真不多,而在320沿线的只此一家。我在这个校园里住了二十多年,也许某一天曾和他们擦肩而过呢。



那是个面积很小的大学。但是因为是文科,不需要实验室一类的专门教室,所以八十年代时只有几个教学楼和宿舍楼。操场现在改成了花园,原来的游泳池改成了操场。不过他们好像没有见过游泳池,至少应该没有用过,大概83年时就停用了。



我记得小时候无意间看过那些大学生上课。热天的午后,平房的教室里老师大概讲着中文一类的课程,一多半的人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那个时代只有特别热爱文学或是脑子笨学不会数理化的人才去学文,大家头脑里根本没有经济一类的词汇。我当时就对那些大学生充满了鄙视。将来考大学的时候一定不选择这个家门口的学校。



我高考的时候果然没有考她。不过心虚的是即使考也考不上。我正好赶上了九十年代,人口高峰加缩减招生,她只招60个理科生。我也很没有出息地考上了离家最近的理工科大学。而且一查资料,面积居然还小个一亩三分地。大学的面积居然是用亩做计量单位,真是体现了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个称谓。



原来我家离学生宿舍非常近,可以说是近在咫尺。我可以证明他们看球时的噪音确实很可观。我从来没有进过学生宿舍,但是从外面就可以看出来,每一层大概有个活动室,晚上里面闪烁着蓝色的光,显然是有电视的房间。我只是个中学生,没有每天看电视的自由,即使有球赛也不一定被允许看。如果家长不看到话电视都不会开。而且那时候经常停电,学生那里很少停,都是家属区停电。但是不用担心不知道结果,因为只凭学生宿舍传来的声音就知道是我们进了,还是被进了。喝彩声,叫骂声,摔瓶子声,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是凭感觉就知道结果了。



说到看球。我是个女生,但是我很早就看球。现在反倒不看了。

我不敢说自己很懂,但是绝对不是为了看帅哥去看球的。

其实不应该歧视说女生不懂足球。其实如果你有个球迷爸爸,家里又没有别的男生和他分享感受,那就要木兰从军,陪父看球。那东西又不复杂,看看也就明白了。我记得第一次看世界杯是在西班牙那次,意大利拿了冠军。当时大家都不那么懂,只知道巴西是足球王国,所有人都为巴西不能夺冠感到惋惜,甚至恨那个金童罗西。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的,而且很小,只有宋世雄的声音给人印象最深。



披着毛巾被和爸爸一起熬夜看球,听听他讲个中的道理,无论对爸爸还是对我。怎么说不是件幸福的事呢?父女感情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美国世界杯的时候爸爸正在美国。我夜里2点爬起来看球,他却在信里说没有时差看决赛很幸福。遥想我们在地球的两端,同时在看一场比赛,真是很浪漫的事啊。



我不光看足球,还看很多比赛。也许这显得不够女性化,女人应该看看文艺片,掉掉眼泪什么的。不过我觉得没什么,虽然我现在从事的是最女性化的职业,家庭主妇。目前几年中日本生活,我迷上了看马拉松,或是长跑。老公很不理解地问我,那有什么好看的,一群人傻子一样跑来跑去,你傻子一样看他们。也许因为我体质不好,内心羡慕那些拥有健壮体魄的人吧。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夜里爬起来看世界田径锦标赛,有几个人看过现场直播王军霞,曲云霞第一次参加世锦赛。



好像跑题了。明天再写吧。反正也是写给自己和孩子看的。


上个世纪末刚参加工作接触网络不久,看到了几篇回忆的文章,关于麻将的回忆、关于毛片的回忆,很是亲切,却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只到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南方周末上一篇关于“老六”的访谈。才知道《读库》这套曾经有过许多次机会亲密接触的好书,也是老六在编。第一时间买了11年的两期读库和这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不敢说书多么好,但对于70年代生人来说,作者写出了我们曾经的往事,而那些是用我自己这支笔(现在是键盘)了所无法表述的。不得不读,不得不说好,推荐给所有70生人。


晚上睡不着,在这写起评论来。浏览了一遍所有的评论,发现分化严重,大部分低分来自所谓的80后(也有例外啊),主要的控诉是: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事,没感觉,那时我还小,文笔一般等等,看得出有些同学认为歌唱吧是年代就是歌唱80后,结果被骗。比较模糊的是:没有想象的好,不知具体原因。比较可爱的是:有女生对“毛片的记忆”碎片提出投诉,认为俗不可耐,当然她给全书打了5星。比较无奈的是:有一位仁兄打一颗星的理由是“配送太慢”,你有没有搞错啊。要是众口一词的叫好反而没劲儿了下面是我07年8月对老版的《记忆碎片》做的摘录。此书原名《记忆碎片》,我认为原名更好。昨天晚上我读到:“读书吧,从三十四岁开始。”一身冷汗,犹如醍醐灌顶。不禁想起前面读到的“。。。。。。到买到十二本全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整整半年沉浸其中,看得手心冒汗体似筛糠时,这种探宝旅程达到了高潮。当看到拉斯科尼科夫走在广场上,突然想俯身亲吻那片肮脏土地的时候,正是深夜,我趴在被窝里,赤身裸体,泣不成声。”这是记忆的红宝书,好像电影“电子情书”(you’vegotmail)里,汤姆汉克斯用崇拜的口吻谈起《教父》。我们要过什么样的日子?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北岛,《日子》什么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电影《爱情故事》,奥利弗和詹妮一起躺在床上看书——“奥利弗,照你这样坐在那里就知道看我读书,这次考试你恐怕要过不了关了。”“我没在看你读书。我在读我自己的书。”“瞎扯,你在看我的腿。”“只是偶尔瞟上一眼。读一章书瞟一眼。”“你那本书章节分得好短哪。”关于架是打还是不打最好是不打,可真要想打,那就打吧。只要你还年轻,只要你还有血性,就不要老是避让,老是忍耐,让强权凌驾,让谋杀得逞。——见招拆招第一次给女朋友读的诗 


作者张立宪是一个奇才,在编辑出版界摸爬滚打了二十年,既编又写,从2006年开始主编非主流刊物《读库》,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喝彩。在某一期《读库》中听说了本书的前身《记忆碎的片》的大名,但早就脱销了。终于等到了换了一个名字的新版本,一睹为快。张立宪文字的最大特点恐怕就是幽默、直白,有点肆无忌惮,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矫揉造作,说出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张立宪生于60年代,80年代正是他青春年少的时候,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想做。看看他的那些光荣事迹,其实也是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的人在90年代曾经做过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我们的青葱岁月。那个年代,我们年轻,深深刻印着时代的烙印,满怀理想地投身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永久牌自行车、海魂衫、喇叭裤等时代标签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在剧中一一出现,再现真实的八十年代,让70后、80后乃至90后们无法想象,无法体会,只能去看一看《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因为里面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感情记忆、思想、理念,就象电影一样;50后、60后们去看一看《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更让你能重温属于你们的青春,以及青春记忆中的瑟瑟酸楚与丝丝甜蜜。也正是这样的一个青涩而纯朴的年代成就了现在我们两代人都能进行共同体会的感情交接点,引发两代人的精神共鸣。去,看一看《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最早是看《读库》知道他的,很惊叹有这么一个主编。毕竟,有胆量说真话的人已经不多了。究竟是什么人,能让一群聪明人做笨事。买这个书,纯粹是因为它是读库出品。拿到书后,很是惊叹居然是主编老六的作品。说实话,感觉赚了!80年代,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贫穷的,封闭的时代。对于一个比我年长10来岁的聪明人来说,那却是一个无羁的、甚至美好的时代。打架的记忆,看毛片的记忆,电影的,书籍的,原来,生活中如此平凡的过往,在一个珍惜生活的人来说,可以如此美味。


书的封面写着;江湖人称“老六”。是这个样子的,说书写得好不好的一个标准是:看完了书后你想跟他认识的话,这本书就成功了。我看完这本书后,是这样的。我不仅想和他认识,我还想和他喝酒,想和他一起侃书,侃电影,一起醉倒在八十年代的胡风乱雨中,最后拨开人群,说:“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卖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名字《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实话实说:我还没有没有看完,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这里来,不敢说发表什么评论,只是想推荐给那些曾经走过八十年代的人们,一起回味那些美好的岁月。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不曾感恩我也曾活在八十年代,一句“我们的八十年代”,真是让我“幸福的感觉涌遍全身”,有些亲切,有些激动,有些流眼泪的冲动。动情讲述的那段海伦和弗兰克的故事,厚重的情义(不说爱情吧?太奢侈了吧?),用什么词儿去形容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动。还没有看完,说爱不释手有些过了,但是,真的很喜欢。还想说的是,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注意著者,回来后发现,我竟然收藏了若干册的《读库》就是这位张立宪编辑的。呵呵,实在是......通常记住著者,是因为文章,呵呵,终于记住了,我们的八十年代生存者中,有个张立宪。


一整个周末,只要稍有空闲便捧上这本书,傻呵呵地乐呵呵地看,一边看一边傻呵呵地乐。按书中的说法,这书是主要给“六八式”(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上大学)的人们看的,而我是“七九式”。书中提到的一大半的碎片我还是都有接触的,毕竟那时候社会变化还不算特别快。在那之后,相差十年的两批人,记忆碎片就完全不一样喽!看着身边出生才几十天的女儿,真心希望她也能有值得歌唱的青葱岁月!


写得最让人击节赞叹的是关于麻将的记忆。最让人深情回忆的是关于泡妞的记忆,最让人款款追忆的是关于校园的记忆;最东拉西扯的是关于电脑的记忆,最絮絮叨叨的是关于读书的记忆,最哗众取宠的是关于毛片的记忆,最平淡无奇的是关于打架的记忆。此外评书、写信、足球、电影的记忆还依然是碎片,没有时间及时变成我的记忆,不能妄加评论。


好读,好笑,好过瘾!一边读一边喷,最喜欢作者熟练篡改当年各种流行歌曲,看到夜深人静时分都笑出声来。关于电影,关于评书,关于毛片,关于同学聚会。。。。。随着一个个记忆碎片,将自己的中学和大学时光也顺带着回忆了一遍,才发现原来自己曾经生活得那么畅快、幸福,那些感觉再也没法在这个浮躁市侩物欲横流的现在找回来啦。放下书,很有拿起笔,继续回忆、歌唱的冲动。。。。。。当然很快还是放下了。推荐给好几位同年的朋友,都说好,成了我们聚餐时谈论的主要话题,同时不断丰富着那些碎片。


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是朦胧的美好与幸福,老六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我出生的年代,虽然只是碎片,但却是不可复制的珍贵.


每次总是买若干本书,总有一些无法看完,可是翻开“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就爱不释手了,要不是第二天要上班,我肯定一晚就要看完第一遍,即便要上班,我也是只花两个晚上就看完了,当然,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遍,某些段落第三遍了,里面有六哥一向的爽朗不羁,也有青春已逝的感慨万端,更多的是一个中年男人,面对一些不愿启齿的困扰时对于过往的怀念。六哥可真牛!


我就是在读过这本书后,买了全部22本《读库》(06、07、08各6本,还有0600、0700、0800、0900),一个多月全部读完,还订了09年的《读库》。因为我相信,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编辑的眼光一定不俗。这本书我也是一口气读完的,在于书的流畅,还有她所展现的幽默和温情,以及对于青春的记忆。我生也晚,是七零年代,比作者小了几岁,但他所提到的事情我类似的多多少少接触过,所以引出我对往事一种淡淡的怀念,一种温情油然而生。更不得了的是作者的幽默,是在不动声色间引你大笑而无形的高超智力。当下我认为算得上幽默的作者,如孔庆东,生性幽默,但带着些东北味,总觉得他在挤眉弄“眼”;如萨苏,为逗你一笑,那得作多少铺垫。都不象张立宪的文章,引人发笑的文字随处可见,俯首可得。关于本书、关于《读库》我都是在08年底才知道的。你看,处于文化的边缘有多可怕!


我和老六一样,是六八式,因此对他书里写的觉得异常亲切。感动中还有一丝丝伤感。我的八十年代啊,最好的青春岁月。六八的人们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故事。


我是个八零后,但依然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有些插科打诨的段子,但总体上还是有些思想、有点内涵的。我最喜欢的是里面关于读书记忆的碎片。在读到其中一些段落的时候,好像作者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似的,所以看得很开心很过瘾。我不喜欢的是里面还有什么关于毛片的记忆碎片,虽然写得也挺搞笑的吧,但我作为女孩看起来还是觉得很不爽。看毛片是值得骄傲的事嘛!这么大张旗鼓地拿出来讨论!这个章节跟读书的那一章放在一起,真是扫兴极了。不过,总体上说,这书还是值得看看的。作者笔下的八十年代真是令人向往啊!封面也很有特色,书名也很有个性。五星推荐吧~


老六的《读库》从08年初一直读到现在(还有几本没看完),前些日子一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从当当网购得后,一直也没时间来看,好在元旦三天假期,有时间看!!读过的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与一位多年未谋面的老同学、老朋友在谈论初中、高中时发生、经历、交往过的各类事、各类人,当然都是些感人的、悲伤的、高兴的、讨厌的人或事!!回想八十年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无忧无虑的时间中度过的(当然除了中考外)。那个时代是三十年变革的初期,各种生活的压力还不如现在这样明显,当然生活也没有现在这般丰富,大部分人还是生活得比较优闲的(当时的父母们可能除外)。或许是现在的社会节奏、生活、工作压力所致,真的感觉再也找不到当时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与树”了!!看过这本书或许会帮你找回重前的感觉!!


这是一本能带给我们回忆与向往的书,书中的事情都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每一个八十年代的我们身上,或许年华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通过老六的这本书真的能让我们重回那个充满欢乐与幸福的年代!


了解老六是通过编的《读库》开始的,买这书也是等了有一段时间,老六这老哥真是能人,一是记性好,那么多年前的事都能记得;二是文章写的跟聊天一样,感觉很亲切。本人上大学时他所说的有些事还是又发生的,比如看毛片,当年我们班的同学就有被警察在录像厅抓住让学校保卫处的人领回来,但是被剃了光头,还有一哥们在逃离录像厅时翻围墙扭伤了腿,卧床半月,大家都替他保密。还有同学被派出所罚了款。打架这事经常有,挨处分的也不少,现在的大学生好像是缺少荷尔蒙,我在学校很少听说打架的事,也许也是世道变了,人都文明了,素质高了,有涵养了。但愿是,但是学生出去开房的多了。嘿嘿


八十年代,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话题,因为属于过去的八零年代已远去,但是作为八零年代人是刚刚成长,刚刚成熟,我们总是努力去找寻那个我们记忆恍惚的年代,发生了什么,我们错过了什么,所以我们总是拼命去找寻那些你们可能还有的记忆,呵,谢谢你们的笔,留下了我没有经历的那个需要歌唱的年代,在我生活的小镇,这些八零年代似乎延迟到了九零年代,竟然也有共鸣,那是如此惬意的一件事儿,快哉!


虽然写的是一群70年代人甚至是60年代人的事情,但是看书时能回想起自己80、90年代的生活,这些共同的的经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在21世纪继续奋斗!


喜欢这本书,第一是因为老六,读库的老六,无论写点什么,都是值得期待的,不是吗?第二是因为这是一本充满怀旧气息的书,因为永远失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即便是平庸的岁月也会被美化和诗化,何况是80年代这个本来就真的很美很诗意的年代,不是吗?第三是因为这是一本充满青春气息的书,热情,真挚,鲁莽,冲动,直接,对爱对美对艺术有着淳朴和热烈的信仰……这不是哪一代人的青春,这是每一个人的青春,不是吗?


宪哥这本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写出了一代人的真实体验,但是其实回忆的很多事情都是九十年代


老六的风格,喜欢,看到80年代的生活,想起了另外一本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在现在社会里,太需要象老六这样的人写出这么有意思的"记忆碎片"系列了太好玩了,老实说,这本书打动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很不错


看过之后才明白,原来作者本身的目标群体是生于60年代,熟于80年代的人们。但是看着里面的叙述,觉得那些东西似乎也曾经出现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其实,60年代和80年代的区别又能有多大呢?直到90年代,才真正有一批人一夜暴富。现在,似乎所有人都有钱了,但实际上,大家依然穷困潦倒。我们拥有的看似很多,失去得却更多,付出的代价也相应地越来越大。日子,反而不如那时候简单、舒心。
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总有一大堆小孩子疯跑。如今呢,连个小孩子的影子都看不到。也罢,怎么会在街上,肯定是在某个补习班里面用功呢吧……
幸亏自己出生在了80年代,赶上了还没有名目繁多补习班的日子的末班车。
80年代,有我。80后的记忆,有我。这不是某一个人的80年代,这是你的,我的80年代,这是一代人关于一段时光的集体回忆。


在嫣牛博上经常看到老六的文章,书则是第一次,写的非常好,好玩,好乐,尤其是关于麻将的记忆碎片


因《读库》而认识张立宪,因张立宪而买此书,读完就知道,没有买错!我是1970年出生的,比老六小不了多少,所以有太多的同感!看他的文章解气,舒坦!但也愤恨,我想说的话怎么让“这头猪”先说了?就因为你叫立先,呸!
读书写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羡慕的生活!


老六写的是“六八”一代,我这人生于七十年代,在九十年代读大学的事也有强烈的共鸣。


很喜欢这个调调!很喜欢这种文风!
闪开!我歌唱的就是八十年代!


读来每个记忆碎片都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心有戚戚焉。老六的文笔了得!


一本恢谐、感人的书!让你狂笑不已,让你感同身受!让你重温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让你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你会在这本书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会为自己曾经的单纯、痴迷、执著、迷茫、困惑感到欣慰,因为你曾经那样真实和真我的活着!感谢这本书,它让我们这代人拥有了一段不可多得的集体记忆!


看着老六在这里絮絮叨叨,仿佛就真的进入了他的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也就是刚刚出生。
一本书让我读了四五遍,每遍都乐得自己傻逼呵呵的,居然也就因为这本书爱上了读书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感谢老六~
我给学生买了好几本了,顺便推荐给大家来看~真的很好~


每当晚上一个人看时,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可能是和老六一样,觉察到人生已走过一半,老了。喜欢回忆往事了。而这辈子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又恰恰发生在我们的青涩。同时,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值得留念了。


当初的我们拥有差不多的经历,足球,毛片,啤酒,同学,冲着老六买的,非常不错


通过央视的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认识张立宪的,他是《读库》的出版人,他自己的文字很少见,这是少有的一册,60年代出生的人读起来感觉很亲切,那个时代的经历又回到眼前,往事并不如烟。


“见招拆招”是网络名人,这名人办着份实体杂志《读库》,我佩服这样有想法也有办法的人。他的风格正是我的这杯茶。昨晚把它拿给儿子看,最后的结果是夺不下来,两个大人用武力才使他上床,比平时迟了四十分钟。


看了这本书 喜欢了张立宪 我是70后的 80年代长大 书里说的很多事都经历过 一边看一边回忆 一边看一边笑 这种感觉真好 感谢张立宪让回忆也有了颜色


读完了,感觉还是有些东西从心底浮现出来,记忆这东西好象一口缸,装的东西越来越多,最下面的就压住了,得老六这样的文字把缸晃一晃,下面的才翻上来,虽然不很体面,馒头白菜窝窝头,但是记忆再丑也是自己的孩子,写的不错,很有一般代表性。30了,同学会上最尽兴的节目就是互相回忆年轻时代,光辉岁月也好,糗事无敌也好,都变成友谊城堡的一块块方砖,更劝进几杯甜酒,引发无数嗟叹。好书!


多个关于八十年代的记忆碎片,很有意思!


2.0版。
收藏。
2005年从朋友处看到此书,曾经一口气看完,大拽书中的段子。
自此,记住了张立宪这个名字。
2006年开始,在三表哥的地盘上不断听来老六的种种。
买下此书,纪念我的大学,遥想你们的大学。


整本书里带着调侃和伤感“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好吧,我很懒,懒得回忆,懒得记录,只有在别人的记忆里寻找自己的往事。“破吉他,是你浪漫不再的青春。你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什么都不能让你兴奋起来;你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俗气,正是你年轻时最讨厌的那副样子。 ”


早听说老六的文字读来畅快,这本闪开果然。原本在床头睡前读,发现每每越读阅爱不释手,又舍不得一口气翻太快,只得在它之后再放一本安静的书用来睡前准备。好书!


老六回忆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那个时代的人所共同拥有过而且现在仍然在消磨的东西。看到有共同爱好的人,这样真实的活着,觉得自己也很有希望能活得向他一样:更加真实。


我对好书的评定标准是“要有意思且不空洞”,这本书完全符合标准。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不由笑出声音,感谢作者用文字帮我回顾了青春时代的记忆碎片。


老六的作品,那些共同经历的旧日时光,点滴记忆都是青春的痕迹~


不错不错,幽默。八十年代,让人回忆让人叹。


八十年代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正真体验到她的空前绝后的历史价值的。这是值得从八十年代走过来,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上过大学的理想主义者起珍藏的书。尽管文字有些痞味。


虽然在网上看过这本书里的一些碎片,但还是下决心买了,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值得怀念的八十年代


六哥的性情文字,让我们沉迷在回忆中,那些不能回来的青葱岁月,唯有高歌一曲,让我们一起歌唱八十年代!


作者应该是比我大一个时代的人,按照书中的细节推算,他上高中时我应该在上小学,虽然 有这样一个年龄差,但是作者记忆中的那些事,还是给我以强烈的共鸣,而且通过一个比自己年长者的会议看自己的童年岁月时接触的事情,感觉有更透彻的感觉。如果你在80年代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不妨看看这本书,与作者一起穿越时光,回到那充满激情的岁月。


翻开首页,就已经被深深吸引,风趣幽默的叙事方式,将我拉回到了童年,那个尚不发达,但每天都充满新奇和刺激的年代,就像书中写的: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很精彩的文字,值得细细品味。


往事历历在目..... 我应该是书中所说79式的,七十年代生人,九十年代读大学;好多回忆随着书里的描述浮现出来了;这世上,只要还有爱读书的人,那就还有相通的情感......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经历了物质、精神双重贫乏的状态后,国门甫开,大家的眼光开始关注自身之外的世界,虽然作者是以自身的回忆为主线,我们也可看见那个时代的人与事。


如果早几年看到,会更兴奋。语言很网络,很夸张,很有表现力。由于在网上混得太习惯了,神经末梢略微麻木,兴奋略有折扣。但是,书里回忆的东西,可能每个人都有类似经历,很能共鸣。比如,聚会、看球赛、听评书、之类的。纸质还行,印刷不错。我对藏书标准没有研究,只是看看而已,所以觉得不错,挺好,值得一看。


作者的语言有点“滑”,兼网络语言和游戏文字的特点。不过,所回忆的内容是真实的,令人也有感怀,特别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过,作者无意中也透露了他与名人的关系,什么刘建宏等,不知道是不是有点自吹。


老六的书,很好的
让人感叹,让人回忆,让人共鸣。

猛然发现,原来有兄弟也有这些故事,太有带入感了。


八十年代,严格意义上说来不算是我们的,但是很喜欢八十年代的氛围~就像作者所要歌颂的那样,所以庆幸自己能出生在这样一个自认为华丽的年代~


七十、八十年代的人,看一看,读一读,会勾起很多的回忆!


80年代对于出生于7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记忆深刻的时期,我们不可否认时代对于我们的影响,这本书是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回来先让朋友看了,因为我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对于80年代有着共同的话题。


勾起了我对大学时代的回忆,还有那么多相同的感觉。张老六,我和你是同一届的哦!


真正经历的人才有发言权!!!我是80后,所以从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再到买这部书,再到看完这部书,我都是以一种非常认可的观点去阅读的。前几年,80后还是个流行词,到现在已经在90后的眼里老得掉渣了。但书中所描写的,很多却比现在流行的东西更能打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我们是历史传承的一代,是现阶段走向成熟社会的一代,我们有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能够关于时代记忆的书的的却却能触动人心,尤其是我们~


68式的生活和我们80式感觉上除了电脑的记忆碎片有较大区别之外,其他基本一致。推荐各位看看68式的大学生活


从读库开如认识了老六,又看到了这本书,无论从装帧、内容都值得一读,尤其是对70后的人,通过本书能找到儿时的感觉。


书是帮人买的,听她说写得很幽默...由于我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所以对他写的特别有感触...我也看过一两页,没什么感觉,可能不同人不同感受吧...


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本书有太多时代的烙印,只有那个年代经历过这些事的人会边看边想起自己已经流逝的青春岁月。


老张……我一直这样叫他……一直很喜欢,一直很支持!
这本书都是他的作品,充满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很真实,很喜欢
毕竟,想要了解上几代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愤青,还得靠他们的回忆!


老六的问题挺有趣的。80年代,某种程度上甚是美好的年代


作为当当的钻石级会员,对当当的购物界面及快递的满意自然不必在此赘述。张老六的这本书,让你有机会与逝去的那个中国知识分子及青年无比向往及眷念的时代重新会面,静静聆听来自文字的自述。


虽然我不是成长于八十年代
但是仍然能从其中找到共鸣
甚至 我对那么年代充满了向往
那种纯净 那种同学爱 那样的年少轻狂
我再也感受不到


很好看的一本书,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同样有共鸣


老六,OhMyGod!他怎么能够如此娴熟地使用文字,书写出那么多的忧伤……愤青,知识分子,无论60后还是80后,都那么相似。能看到他的书,我感到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当我跳下床去上班谋生时,又感到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老六,你真是个六球!!!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按理说应该对八十年代的事情并没有太多记忆,但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分明感觉离我不远,也许随着时光变幻的只是形式,而内涵却还在那里吧.


北京味很浓。八十年代的大学和现在真的是很不同了。但是,相同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比如,爱情和青春。


老六的书,一直放心,那是因为作者的态度就让人对此书不至于失望。我相信,等我再过10年,20年看这本书,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吧……


看完该书不到一星期,相见恨晚的难捺情绪让我重新又拿起来读了一遍。作为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书里面的影片、书本、游戏等等,其实我一样都没有经历过。但青春期所特有的思想、激情我能感同身受。。。。


连着看了几个晚上,经常一个人傻忽忽地笑出声来。又是,却又为了忆起那些风中的岁月而伤感。喜欢老六的幽默,喜欢老六的文字。


如题所述,哪怕我最开始认为这书属于网上快餐型不一定需要购买、看过一次可能不会再翻的,然而我还是不后悔买了它,看这本书的过程令人如此愉悦,我无数次自己一个人笑出声来, 并且以极力推荐给其他朋友以使他们同样获得许多乐趣为己任。作者笔触诙谐幽默但是不装13,隐约也能看到背后那个人以及他的朋友的精彩生活。偶尔也有点共鸣(我是所谓的80后,与作者差10几年)。
书本身也不错,较厚的一本,却不太重,封面略有点刻意,让我想起《东方红时空》(书里面也提到了跟他一起淘碟的朋友后来捣鼓出《分家在十月》)……呵呵,也许就是因为跟作者本身就跟那帮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买来就翻看几页,被作者犀利又幽默的语言所吸引,最近忙工作,期待忙完将她一气呵成!!
适合生长在八十年代的这一辈人看!也就是70后吧!


那些日子不再有,八十年代是我门成长的年纪.让她保存在我门的记忆中慢慢享受吧


那一年,我们刚出生。
我们是蛇尾的孩子。
那一年,我们刚刚触摸这个世界。
我们是一群幸运的孩子。
我们看到了爸妈的不容易,我也看到了世界的变化。
80年代仿佛是一个界限。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知道的。那之后,改革春风遍地。
那是一个记忆的年代,一个品位的年代。

书写的很好,写出了彼此的共鸣。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以前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脑没有各种娱乐节目的快乐。


80年代正在小学期间,可还是有很多已经忘了的场景回忆了起来,很温馨,感谢作者大大


让人从笑看到哭,又从哭看到笑,可爱的老六!


看过《读库》的怎能不看老六的文章呢?


冲着老六的名气买的。书是正品,正在欣赏。语言室我喜欢的类型。赞一个


非常好的一本书,尤其值得自认为思想传统、又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点子的人士阅读。
老六啊!真是让人不能不爱啊!


朋友推荐的,作为八十年代的童鞋,真心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张主编的口才是相当幽默,他的成长也是八十年代一代人的缩影,但我等又怎有他的细心体会品味和幽默感呢


歌唱的不是哪个年代,歌唱的是青春


很快就看完了,可能我是女生,作者是男生(请允许我使用这样显嫩的词),大部分的场景让我想其了我的童年,少年时光,好有共鸣!!!就想在讲述自己的回忆,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忘记当下的烦恼,回到30年前哪个单纯的年代.但我觉得更合适给65年前后的人看.


我是80后,里面写了很多熟悉的东西,用来回忆回忆可以!不知道90后看这个书有什么感觉,可能不同年代的人看这个书感觉会有大不同!


使我想起了我的八十年代,纯真的,浪漫的。


用怀旧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小男人成长为老男人的心路历程,呵呵。相信60后70后读后都有深深的共鸣,不仅仅是男士,不仅仅是在80年代上大学的人。读库系列也很好看,推荐。


随着八零后、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的出现,八十年代那段岁月被人渐渐遗忘,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那精神风貌,在这浮夸的社会里,八十年代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很高兴能读到一本让人兴奋的书。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老六很像,随着他的文字回到过去,真的很开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