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刘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刘忠  

页数:

207  

字数:

23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一部重要的理论文献,《讲话》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上承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下启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创造性地解决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有关《讲话》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经过一代又一代理论家的阐发,已经成为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现象”——它不仅规范、指导着新中国的文学实践,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朝着经典化、原点化方向发展。 综观《讲话》研究的漫长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一)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期(1942-1949);(二)激进而曲折的学习期(1950-1976);(三)反思与批评的争议期(1977-1989);(四)拓展与多元的发展期(1990年至今)。

作者简介

刘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作家协会特聘研究员。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曾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奖

书籍目录

引论 现代视野中的《讲话》研究上编 《讲话》产生的语境 第一章 延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延安时期的社会结构 第二节 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二章 延安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形态 第一节 延安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延安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 第三章 苏共文艺政策与左翼文学传统 第一节 苏共文艺政策的吸收与阐发 第二节 左翼文学的传承与改写 第四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原因及过程 第一节 座谈会召开原因“考辨” 第二节 座谈会召开过程“扫描”下编 《讲话》的理论价值 第五章 《讲话》的文本价值 第一节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第二节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第六章 《讲话》的理论品格 第一节 《讲话》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讲话》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讲话》与新文学 第七章 《讲话》的文本接受 第一节 《讲话》在解放区与国统区的传播 第二节 《讲话》的学习与接受 第三节 《讲话》的版本沿革与文化迁延 第四节 《讲话》在国外的译介与评价 第八章 从《讲话》到《祝词》 第一节 实践品格的一脉相承 第二节 人民性的进一步实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讲话》研究进入到一个反思与批评的争议期。这一时期,给《讲话》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的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的发表。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主张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不再搞阶级斗争论,并针对文艺界的新情况,果断地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拨正了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解除了长期困扰作家、理论家的思想枷锁。与此同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在各地组建,1978年12月“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在武汉成立,1980年7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在长春成立。毫无疑问,《祝词》的发表和“二为”方向的提出,是《讲话》研究史上的重大转折,标志着《讲话》研究进入了一个反思与发展的新阶段。80年代中后期,《讲话》研究异常活跃,呈现出坚持中有发展和全面否定的两极走向。总体而言,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话》精神的阐释、坚守、发展方面,通过对《讲话》产生语境的回忆与描述,恢复文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传统。他们中,比较突出的有周扬、胡乔木、林默涵、温济泽、刘白羽、贺敬之、公木、陈涌、姚雪垠、欧阳山、冯德英、峻青、李希凡、黎之、艾克恩、张炯、涂途、李准、丁振海等,他们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讲话》产生的前后语境,诠释了《讲话》的历史与当下价值,如周扬的《一要坚持,二要发展》、贺敬之的《(讲话)和当前的文艺实践》、刘白羽的《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林默涵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张炯的《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李准和丁振海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及其发展》等,构成了《讲话》研究的正面阐释、发展一极。

后记

1942年5月2日、16日、23日,已经定格在陈年日历上,而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却随着光阴载入了历史,流向远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杨家岭的那问不大的会议室,简单朴实的请柬,略显模糊的会后合影,还有理论文献《讲话》,也都在历史镜像面前成为了经典,供今人们认知和研判。1942年至今,匆匆一个甲子走过,当年《讲话》中“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主张已经为《祝词》中“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主张所取代,社会语境、文学观念、文学载体、审美取向、阅读形态等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讲话》研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贯彻到激进曲折再到反思批评、拓展多元的过程,但《讲话》关于文艺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品格,仍然葆有理论的鲜活性和现实的指导性。而今,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理论已经深人人心,文学在多元并存中一路前行。今天,《讲话》研究已难有延安时期、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伊始的热度,人们争相谈论的是形式本体、话语形态、私人叙事、个体价值等理论,鲜有人关注文艺的人民性、实践性等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讲话》已经远离了我们,或者说文学不需要大众化、民族化了,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文艺“为什么人”和“怎么为”这样一个老问题又一次横亘在我们面前,大众、责任、使命……这些我们曾经为之激动不已的词汇又一次被强调。社会在发展,人民的内涵在扩大,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来源于生活等观点却历久而弥新,散发着生命的热度,闪烁着智者的光辉


编辑推荐

《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PDF格式下载



还不错,值得好好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