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哈佛岁月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李欧梵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的写作生活不算长,至少比学术生活短得多。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在环境影响下用英文写学术论文,不觉已有半个世纪,直到最近十年,才着力用中文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所有的中文作品都是习作。  有人把我的中文作品称为“学者散文”,但没有解释,顾名思义,似乎指的是作为一个学者写下来的随意而松散的文章。然而散文其来有自,可以上溯至明末的小品文。在西方称之为“essay”,法文叫作“essai”(有尝试之意),这两个传统不尽相同,我的文章都配不上,只能勉强称之为“杂文”,但又缺乏鲁迅式的匕首投枪的作风。我从不用尖酸毒辣的文字去批评世界或人物——这一点“鲁迅风”我完全没有学到,虽然自己确曾研究过鲁迅。也许,对我而言,“生活”这个人文文本太丰富了,它是我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果把前人的生活和时代加上去,更像一座宝山。我每读一本前人的著作,不论中西,都觉得在山下掘宝,越挖越兴奋,越发感到高山仰止,灵光灿烂。个人最中意的小文都与这类读书报告有关,如《狐狸洞书话》。生活加读书,人生的意义足够了。  现在我的好友季进和黄育海、陈子善策划将这些中文作品和中译的学术著作,汇集成“作品系列”出版,作为送给我的七十岁生日礼物,我却之不恭,只好笑纳。这个作品系列不代表什么写作成绩,只是一种生活和读书的感受与潜思的记录。这么多年积少成多,竟然有将近二十卷之多,连我自己也感到诧异。

内容概要

欧梵已经获得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总是把自己界定为一个永远的未完成,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客。他栖于英语世界,又栖于汉语世界;栖于中国文化,又栖于西方文化;栖于理性学术文化,又栖于感生创作文化;栖于雅文化即贵族文化,又栖于俗文化栖于历史,又栖于文学;栖于文学,又栖于艺术……他是本雅明式的城市漫游者,是“东方《双城记》”的作者,是中国公众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鼓动者和实践者,而且是“芝加哥大学中国思想者部落”的酋长。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知识性的回忆录,从个人的经验来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对于这家知识名学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当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来,对母校早已没有什么神秘感。

作者简介

李欧梵
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等。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部 在哈佛求学的日子 序曲:申请到哈佛 芝加哥经验 初抵哈佛 费正清教授 史华慈教授 在哈佛听课之一 在哈佛听课之二 读书生活 语言和考试 论文和游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哈佛的学生生活第二部 在哈佛教学的日子 教学的经验 在哈佛做访问教授 在哈佛教中国现代文学 “核心课程”与“文化中国” “东亚研究”和“文化研究” 我的哈佛学生 哈佛的典礼和仪式 揭开“名牌”的面纱 申请哈佛的秘诀 退休记事 结语附录一 普实克 韩南教授的治学和为人附录二 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刘再复) 狐狸说诗(陈建华) 欧梵在哈佛教书的日子(李玉莹)

章节摘录

  我的这种思想上的不满情绪,和费教授的政治立场无关。我似乎早已把我的外交官梦忘得一干二净。我领悟到费教授其实是清史专家,而不是外交顾问(虽然他以其地位之尊不得不扮演这个角色),而他的学问在给研究生上的“清史档案”一课上才展露无遗,因为他可以从大量的档案中探究清代统治阶层对付西方列强的方法。可惜我自己没有选这门课,如今思之懊悔莫及,否则我大可细读这些“文本”,进而从清人文体形式中去体会当时的政治思想。至今我仍然认为治中国近代史的史家对于“文体”不够重视,也许这又是我的文学细胞在脑中作祟吧。  我终于忍不住向费教授发炮了。在他开的一门阅读课中,我大胆地借义和团为题发表我的谬论:为什么费氏的书中关于义和团的论述基本上都从西方传教士的立场出发?为什么义和团的“奉民”都是没有嘴脸的暴徒?这批下层人物的“心灵世界”(mental world)该如何描述?他们的入教仪式(和太平天国一样)是否值得仔细研究?换言之,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怎么没有进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领域,而只是一味抄袭西方“现代化”的理论?最后我竞大言不惭地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人在哪里?!”此语一出,班上的同学都很惊愕,觉得我这个后生小子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然而费教授听后,非但不以为忤,还露出他罕见的笑容对我说:他也感觉到这个缺点,所以正想说动史华慈教授和他合作,另写一本教科书。  从此之后——大概是我入学后的第三年——我和费教授的关系开始接近起来。他公开称我是一个“放荡不羁者”(free spirit),可能指的是我在为学上的自由心态吧,我从此也更以此自居,逐渐在思想上独立起来,不再完全相信老师说的话都是至理名言。而费教授似乎也对我另眼相看,非但请我(当然也有其他人)参加他家的茶会——每周三下午定时举行,我也因此认得他的夫人费慰梅女士(Wilma Fair-bank)——还不止一次请我和少数研究生在周末到他的避暑山庄(在附近新罕布什尔州的弗兰克林)去小住,因此我也认识他夫妇收养的两个女儿,这使我深深体会到费教授人情味的一面:对她的女儿平易可亲(其时他已六十多岁,而他的两个女儿尚未成年),而对他的夫人和老母更是敬爱有加,在这一方面他是典型的正人君子。因为他出身寒微,所以自小养成生活朴素的习惯。我们几个学生初抵山庄不久,他就带着我们去砍柴,体力劳动数小时,有一次他还率先跳进一个泥泞的小池塘中,要我们先洗一个“自然澡”。劳动过后,简单的晚餐吃得也格外开心,晚餐后闲谈一阵(往往是他夫人的话多),他就早早就寝了。第二天清晨他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书房(在住屋附近)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户,据说是数十年如一日。而费教授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严谨,每天清早起身,大概在六时左右、七时不到——甚至在洗漱时——就开始一一打电话给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写得怎么样?什么时候写完?有什么问题?我个人后来写博士论文时也有此经验,他的学生无一幸免。上午四个小时他决不上课或见人,而是独自躲到他在怀德纳总图书馆(Widener Library)的书房中去看书,每天下午才去上课、上班和处理公务。他的住所——Winthrop街四十一号——距离图书馆仅数百步之遥,散步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后来他对我说:“几十年来我省下不少时间!”又谆谆告诫似的说:“以后你们教书忙起来,每天能抽出两三个小时读书就够了!”我至今奉为金科玉律,但读起书来恐怕没有他那么专心。


编辑推荐

  考卷发回来,斯坦纳教授给了我一个“D+”——是我一生求学生涯最低的分数!在前半段的答案(即我在台大学到的论点)后面还批了一句:“Sheer rubish!”而在我自己加进去的部分旁边补了一句:“This is the beginrling of an answer!”(这才是回答的开始!)  费正清教授亲自打电话来安慰我,说了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男人考博士,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孩子生前有阵痛,痛完了生下来就好了!你就把它当作一时的阵痛算了.没有关系。”我一时语塞,挂了电话怔住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哈佛岁月 PDF格式下载



看过他的演讲后对他在哈佛的岁月很感兴趣 书写的不错 风趣幽默


如何治学 如何在美国学习生活 如何思考问题 为什么要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学 还要多读几遍 会读到更多


一口气看完,淡定


很多很有启发的地方
增长见闻吧


学术性的随笔,很长知识,很舒服。


喜欢,在读中


很好的书,纸张和封面很好,内容也不错,是正品,建议购买


好书,挺有借鉴意义的


在彷徨期指引我


终于把书看完了!很不错的一本书,尤其对于那些想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


为不能有作者般的求学机会泪下


写的比较散


看这本书的前言,很有意思,欧梵先生说,他写这本书,还是受国内曾经的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触动,作者说,“这女孩曾经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既然连哈佛女孩的妈妈都能写书,我这个老男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为什么不能?”
呵呵!那么,我私下里给欧梵先生的这本书起了一个畅销风格的副书名《哈佛老头李欧梵》。
李欧梵先生的书,我以前只看过一本《铁屋中的呐喊》,是一套“回望鲁迅”系列中的一本,应该是属于“评传”性质的书。当时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和人重燃兴趣,杂七杂八地读鲁迅的书。李?生是研究文学理论的,而我对文学理论一窍不通,那本书翻翻也就放下了。
看李先生这本书还比较有趣,我喜欢学人自述,尤其是他们回忆自己年轻时代求学的经历,从中可以窥见这些“大菩萨”们当年未成正果时的样子。在这本书中,李先生提到,自己从台大毕业后到哈佛读研究生,而哈佛的天之娇子乃是本科生,研究生在他们眼里是一群由学校出钱养着的“废物”;而这些未来的硕、博们也自觉低人一等。看到此处忍不住笑了,原来老美的名校也和咱们的清华、北大是一样的。记得我当初一混进学校,就听说了一句顺口溜:“金本科,银硕士,破铜烂铁?博士。”本来我就出身低,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更是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了。直到现在,我在遇到校友时,还偶尔会被对方问一句:“你是老XX吗?”这所谓的“老XX”意即本科就是在该校读书之人也,这才算是“血统纯正”。
李先生当年赴美求学的境遇,一如大陆八十年代以来的留学生,在他未获奖学金的阶段也是同样的“饥寒交迫”,困顿不堪。后来拿到了哈佛的奖学金,生活状况才大为改观。
--------------------------------
跟风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


感觉有些失望了,虽然还没有看完。


书的质量一般般,正在读


印刷质量较差,与在书店所见明显有差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