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

韩秀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韩秀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位二战期闻曾任职于重庆美国大使馆的武官,与一位中国女演员相识,相爱并结婚。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幼年来到中国。先在北京上学,后到山西农村插队,又去耨疆生产建设兵圃劳动。1978年后回到美国定居。 在中国二十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使这部自传作品穿越苍茫的历史烟云,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迂,也反映出人们的欢乐与伤痛,幻灭与遣求。

作者简介

韩秀(Teresa Buczacki),1946年9月出生于纽约,曾在中国生活7二十多年。1978年返回美国,任教于国务院外交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国际关系研究院。1982年起用中文写作,作品除《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外,还有《重叠的足迹》、《涛声》、《生命之歌》、《早安!台湾》等。

书籍目录

一 你是谁?二 青年工作辅导员三 《琴泉》 四 歧路五 乡土昧儿及其他六 文化人与文化工作七 别有天地八 不识庐山真面目九 回家十 鬼域(上)十一 鬼域(中)十二 鬼域(下)十三 新西行漫记(上) 十四 新西行漫记(下) 十五 刘马蒲的由来及其他十六 “造神运动”中的冤魂十七 两代人 十八 罗密欧、朱丽叶与黑暗 十九 燃烧的爱情 二十 逃亡者二十一 暗流二十二 该来的迟早躲不掉二十三 火二十四 告别荒原二十五 学徒工二十六 北池子到日坛二十七 大墙内外(上)二十八 大墙内外(下)二十九 春寒

章节摘录

  维族妇女不懂,汉族女人怎么可以穿着长裤在外边到处跑,而且还有邮筒般的棉袄,带耳朵的棉帽子,再加一个大口罩,天哪!她们夏天当然是身着美丽的裙衫;冬天,她们在紧腿裤子之外,必有裙子,或是毛料,或是丝绒,上面也会有件黑色小棉袄,腰身卡得紧紧的,曲线毕现。  维吾尔妇女是很珍视出门机会的。巴扎天,她们换下家常的人造棉裙子,穿上真正的长筒袜子、小巧的靴子,上面罩着细腰、宽袖口的纱裙。当然,小花帽、晶莹的耳环、手镯、项链都是不可少的。维族少女爱美,从小,她们用奥斯曼草搭在眉心,使两条柳眉在眉心处有意无意地搭起来,变成她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  节日或婚礼,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日上三竿,人们买了他们该买的东西,也卖了他们想卖的东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起天来。男子汉们从宽宽的布腰带里摸出他们的“红宝书”。那种东西,是个红底金字的小塑料夹子,里面本来是夹着一本小书的。现在呢,一边夹着莫合烟,一边夹着卷烟纸。那卷烟纸刚好一支烟的大小,又薄又韧——正是撕成一张一张的“语录”本身。男人们两个手指一捻,抽出一张纸,从小红夹子里,倒出一撮莫合烟,在纸上均匀地铺成一小条,两手一卷,再用口水粘牢,点上火,吞云吐雾起来。两炮莫合烟一抽,什么人的冬不拉响了起来,什么人的手鼓又打起了节拍。男人们把小花帽向脑后一推,两腿屈起,两手拍着膝盖,口里“嗨呀!”一声,跳了起来,马上,随着一声快乐的尖叫,女人的裙子旋风般地刮了进来,不消三两分钟,一个圆圈自然形成,一片欢腾。  节奏明快、欢天喜地的年轻人舞罢。手鼓的节拍渐渐放慢,冬不拉弹出抒情的和弦。那个时候,真正伟大的舞蹈家登场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韩秀生于纽约,在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她因父亲是抗战时期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母亲是中国话剧演员的别异“出身”,而遭受磨难;也因历尽苦辛而玉汝于成。她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写出了自己一生的不平凡经历,使此书成为传记文学的一枝奇葩。  ——严家炎、卢晓蓉  认识韩秀很多年了。不说话是个亮丽的西洋女子,一说话一日北京国语飘起胡同口五月槐花的香韵,谁听了都惊羡。住高雄那几年,林海音先生早上一到办公室就爱给韩秀打电话,聊上几句高兴极了:“听到你这一口京片子,整个儿一个大晴天!”……  ——董桥


编辑推荐

  当个人的历史成为社会史的一部分,私人记忆与公众记忆重合的时候,个人史的抒写、私人回忆的辑录,就显示出重大的意义和无法取代的价值。“人与岁月”丛书于是应运而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 PDF格式下载



我是怀着气愤的心情看完这本书的.

但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气愤的原因正好相反,前半部分我为作者的遭遇而气愤,但是后半部分,我又是怀着非常气愤的心情看作者到底要怎么撒谎。

这本书太让我震惊了.

看书的前半部,我为"韩秀"的悲惨遭遇很气愤,甚至而掉泪,但是看着看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我发现作者在撒谎,而且这个谎撒的有点离谱,我真不明白,一本有这么大“漏洞”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怎么会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真的会不知道?这个出版社也是国内最好的出版社呀。

性格不合/抱怨母亲把她带到中国?书到处都是恨,恨中国,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吃着用着都是自己母亲的,

我尽所能列举。让大家给个说法。否则不能平复我气愤的心情。

首先,最主要的,作者把她自己的亲生女儿给“写”没了,她女儿,小名农农1970年生人,现居美国,结婚生子,这么一大大活人,自己的亲生女儿啊,到“韩秀”的书里,在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三章里,几次说明自己一直是单身,文革后,回北京,也是独身一人,简直不能理解。

正因为这点,对于她书里写的内容,也让人起疑,没错,1964年高中毕业,不让上大学,下放山西曲沃四年,后又到新疆最艰苦的兵团生活的九年,能活着回来是个奇迹。但是一个连自己有个女儿的人都不愿承认的人,她写的东西,又打了多少折扣?

别人可能会问,她书里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孤独的形象,我怎么会发现她在骗人?说来也很巧,是因为我热爱北京,我喜欢看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

我爱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北京,不管现在她变成什么样子了,我都热爱。说这样子的话,是因为童年的玩伴,去了美国,现在告诉我说北京已经不是我们儿时的北京了,她已经不喜欢北京了。可是我还是喜欢热爱北京(有点跑题儿)。



她说她母亲是大演员,解放后被周总理说服从美国回来,是剧院的重要演员,我开始一直以为她母亲可能是搞戏曲的,没太注意,但是慢慢看到她书里每到一处描写她母亲的地方,都不说名字,说到她的工作单位,就说那剧院,那个单位,我当时就想难道这个单位就没有一个名字吗?她在书里提到与她母亲无关的地方和人都写的很齐全,唯独提到她母亲,就很隐晦,也许是最近看侦探小说看得太多了,反正引起我的怀疑,所以我在脑子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很是奇怪。

我熟悉作者描述的她在北京生活的那一带,因为我也在那里生活了八九年—东城区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当她提到那附近是她母亲剧院的宿舍时,我就推测应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了。因为在东城区那附近,不可能再有一个比北京人艺更有名的剧院了。

可是我还是不知道母亲是谁,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不说都了解,名字还是应该知道的,可是我怎么没有印象有个姓韩的大演员呢,还和大名顶顶的叶子(她书里只说一个老演员,开始只说一个老演员,后来又说叶家,孩子的爸爸是熊佛西,最远的人到是有名有姓的写出来了。)两家人合住“海棠院儿”?我实在被逼急了,上网到人艺的网上查演员,查64年65年演过极左戏的大演员,怎么也查不到。

唯一的“线索”就是她书中母亲和她美国父亲的一张黑白合影。我左瞧右瞧,突然晃然大悟,她母亲是北京人艺的赵韫如!!!

我家里有一本赵韫如写的回忆录《梦飞江海》(我还没有来得极看,要不然我不会猜到现在)-2005年9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开始我很兴奋,后来变为气愤了,就说她母亲有对不起她的地方,至于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绕这么大弯子么,而且感觉她母亲所在的单位有多大见不得人似的。唉,原来是北京人艺,我不明白,不明白,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写来,如果不想告诉世人,为什么又要提到足够多的线索?!她以为这么写一般人就看不出来了么?这要她就可以胡骗乱造了么?

我记得我喜欢看自传,别人嘲笑过我,说自传太主观,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想,这个人说的有一定道理。而且就我总结,就我看的自传来说,都是夸自己的,把别人骂得体无完肤,看到现在还没骂自己的,把别人夸成花儿的。

不象这本书,她母亲的自传里有大量的照片,里面有很多她女儿的照片,如果说她母亲也可以胡写,那照片为证,她确实有一女儿,她70年就生下了她,当然是结婚生子,后来离开中国之前又因性格不和,与自己的老公离婚!

我想如果你不想写,可以,谁没点隐私,但是你不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而且你写的就是《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你写的就是你在中国的一切,你从书的中间就在刻意回避一个事实,那你出书干啥?自相矛盾。

其次,大家已看出,她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且姓赵,她姓哪门子韩呀?从赵韫如的书中知道,韩秀原来是姓赵的,小名小慧,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把自己的中国名字改成朝秀了,但是姓的哪门子韩?她非常喜欢她的外婆,她外婆姓谢,她母亲在中国时也没再结婚,看到后面我才明白,而且我觉得也很好笑—因为她父亲的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译是韩恩·威利,真绕!我到是建议她即然那恨她母亲,不想姓她母亲的姓儿,干脆从百家姓里再挑一个好听的姓罢了,何必这么绕。

再有,她的书写了文化大革命里的一些人的悲惨遭遇,尤其是后半部分,看得我直掉泪。这是其他书里很少有的。不有她返回北京,受到的不公证待遇。看是我看到的都是作者满眼的愤恨,不满,甚至是讨厌中国北京,还说去了台湾(后来她嫁了个美国外交官,八十年代回到北京后又到台湾)才知道中国的文人的骨气,我的脊梁骨直冒凉气。难不成,在国内的全都是骗子虚伪的文人?

最后,我想说说她和她母亲外婆及女儿的关系。我觉得大家真的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本书,从这本书的背后能够看到很多东西。

她和她外婆很好,她恨她的母亲,而她的女儿农农(以赵韫如的回忆录里的称乎为准,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有个指代)生在新疆,因为条件不好,被她的母亲接到北京,她的女儿在北京和外婆也就是作者的母亲(还是一个绕)生活了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赵韫如及农农都来到了美国,从赵的书中可以看出,农农比和作者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所以我猜测,难不成这是几代人的悲剧?都是被外婆养到的外孙女,同样恨或者说不喜欢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就明白为什么赵的回忆录里有很多农农的照片,而韩秀同志的书里不仅没有,连这个人都为她的光辉形象“牺牲”了。

从她的书我感觉她和她的母亲性格差异很大,希望这是她不喜欢自己母亲的原因。在赵的书里,赵说小慧是她的骄傲(大概这个意思,最后一直很忙,晚上在家看完了书再写这个读后感,实在是有点累了),而且也写到韩后来再婚的美国老公对农农也很好。而在韩的书里,尽是对母亲的挖苦讽刺。我看着很觉得悲哀。


非常喜欢这个本书,那段我没有经历过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女孩的记忆中展开....
非常佩服作者,能能够在经历过如此的磨难后,淡然的面对人生~


关于文革十年的个人遭遇的回忆录,已经出版的不少了。但这本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口气读完。
由于本书作者的身分,父亲是个美国人,不用想,罪是少不了的。
很佩服她,经历了如此的磨难,依然淡定的面对人生。
不喜欢的是,对她母亲的描述。那是时代造成的,不是她母亲自己的原因。


这本书写得很好,对商家服务非常满意。


也可以看看作者母亲的自述


导师推荐买的,不错


茶余饭后看可以消磨时间


上海女支边青年吴月华,被同伴揭发,使用的“月经纸”上有毛主席像,当场打成反革命,判刑8年,在新疆劳改6年牢后,上吊身亡。现在有人在网上斗斗嘴,就有人说是“文革”,那真是不了解“文革”,一个把人变成鬼的年代。


写的不错,但作者本人的主观性太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