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造船厂

[乌拉圭]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乌拉圭]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页数:

203  

译者:

赵德明,王治权  

Tag标签:

无  

前言

  圣玛利亚——奥内蒂创造的文学世界  赵德明  距今大约三十年前,我们开始翻译乌拉圭著名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代表作《造船厂》的时候,感觉无论语言、文字还是内容情节都十分陌生,很难理解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有趣的是今天再看《造船厂》,感觉当今社会生活的某些阴暗面与《造船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行贿、受贿、投机倒把、官场腐败、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由此不得不佩服胡安·卡洛斯·奥内蒂对资本主义入木三分的认识水平和远见卓识。《造船厂》创作于一九六一年,距今快有半个世纪了,但是它放之四海的普适价值并没有贬值,恰恰相反,这两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尤其是美国金融界欺诈行为造成的危害,简直就是《造船厂》的当代版。由此我们更加怀念和钦敬奥内蒂的为人与为文。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于一九○九年七月一日出生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十三四岁时开始小说创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材。他先后做过出版社的校对、编辑。青年时期当过英国路透社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者,后升任办事处主任。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还协助创办乌拉圭《前进》杂志和阿根廷《请看与请读》杂志。四十五岁时,经乌拉圭总统的推荐,奥内蒂担任了执政党机关刊物《行动报》社长。三年后即辞职。四十八岁时担任首都图书馆馆长兼国家喜剧院艺术指导。五十三岁时获得乌拉圭国家文学奖。六十六岁时,由于参加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受到军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后来定居西班牙专心从事小说创作。一九九四年,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病故于马德里,终年八十五岁。  奥内蒂从三十岁起正式发表长篇小说:一九三九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井》问世,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反英雄形象:离过婚,不满社会现实,对生活悲观失望,怀疑现存的秩序和价值观。这对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的乡土观念是个冲击,因为表现乡土生活的地域主义文学主张作家应该深深扎根乡土、表现乡土,才是作家的出路,结果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干瘪,渐渐地失去了读者。奥内蒂解放思想,认为想象力与虚构结合才会大有作为。他把这一认识付诸于创作实践中,成为开启拉美先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这样的超前优势,他一直保持到晚年。  一九四一年奥内蒂发表了长篇小说《无主的土地》。故事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书中还提到了希特勒、斯大林、托洛茨基。主人公名叫亚尔维,是个革命知识分子、共产党员,但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甚至同情托洛茨基派。但是这个人物的嘴脸十分模糊,他很快就加入到失意的人群中了,他们都厌恶战争和政治斗争,怀疑精神道德的价值,宁肯与流氓、妓女为伍,成为“冷漠的一代”。  一九四一年奥内蒂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圆梦》。主要情节讲述一位贵妇愿意花钱请剧团老板复制出她做的一个梦,因为这个梦让她快乐幸福。老板于是雇佣了两男一女为贵妇圆梦。表演到最后,贵妇死了!是自杀呢?还是梦里他杀?死于梦内呢?还是梦外?作者都没有交代。但有一点十分清楚:贵妇渴望从现实遁入到幻想中,极力把现实嵌入幻想。整个故事由晚年的剧团老板在养老院里讲述出来。  一九四三年他的长篇小说《为了今晚》问世,作者以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的内部斗争为题,写了一个共产党领袖的故事。内部分歧迫使这位领袖投敌叛变、出卖同志,他企图躲开党内的惩处,但又不愿意落到警方的手中,于是东躲西藏,满城鼠窜。作品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他惶惶不可终日的狼狈处境。但作者又没有把他完全抹杀,还特别安排了他帮助一个少女逃离虎口的情节,表明了落魄中的他还仍然有人性闪光的一面。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作者塑造了强有力的铁腕角色:警察莫拉森,他性格粗暴、嗜杀成性,没有任何的政治信仰,他是人性丑恶的化身,他要摧毁一切真诚、善良、美好的人物。这部作品虽然有政治色彩,却远非演绎意识形态的小说。   ……   时过境迁,老圣玛利亚人已经所剩无几,酒吧、餐馆、妓院也已改头换面,居民的成分也从土生白人为主转变为印第安人和黑人与混血人为主要成分了。   时间和空间转换的跨度很大,常常令读者费解。例如,疯女伊内丝生下的女孩名叫爱尔维拉,本来由女佣何塞菲娜养育。但是,卡尔的日记中不加任何铺垫和过渡,就说有个姑娘书包里装着安全套和匕首,是对付强奸犯团伙的,她天天准备割掉男人的“球球”,其实这个姑娘就是二十年后的爱尔维拉。   此外,奥内蒂这最后一部小说还常常流露思乡的情绪。至于人名地名的模糊可能与八十四岁老人的记忆衰退有关。尽管如此,《当无关紧要之时》还试图取消西班牙语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使用,力图句子简练,但总体效果欠佳。无论如何,奥内蒂努力革新叙事文学语言的精神是应该称道的。   奥内蒂用毕生的精力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艺术世界:圣玛利亚。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悲观、绝望、腐败、堕落的人物,这些反面人物是属于全世界的,是有长远警世意义的:人性恶除非人类灭亡,它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全球悲观、绝望情绪的增长,腐败、堕落现象的蔓延就是明证。   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于青岛大学

内容概要

  故事发生在南美“圣塔玛丽亚”市。五年前,病魔缠身、一文不名的拉森(绰号“收尸值”)被市长大人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而下得不亡命他乡。当时,有人预言他还会回来,而且将重新领导圣塔玛丽亚市的新潮流。据说,拉森曾“作法经营下流生意”(说穿了是开妓院),把一个好端端的城市弄得乌烟瘴气。眼下,他真的回来了。故地重游,或喜或悲,一般人是要大大地感慨一番的。拉森却不然。他回阔别的圣塔玛丽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报仇雪恨。他先去了该去了地方———家滨海旅馆,租了一个房间,安睡了两宿,第三天一早起来再去做该做的事——挨个儿逛酒吧,以便了解情况,伺机行事。然而,鬼使神差,他见到了船厂老板赫雷米亚斯·彼得鲁斯的独生女儿安赫丽卡·伊内斯。她是个妙龄十六的美丽姑娘,终日足不出户,可惜她母亲神经不大正常,而且不久前患脑溢血溢然死去,父亲又是个大忙人,很少顾家,撇下安赫丽卡伶仃一人,同女佣何塞菲娜相依为命。由于安赫丽卡·伊内斯生性孤僻,母亲死后则更是沉默寡言、神情恍惚,人说是母亲把不健全的神经遗传给了她。这一天,与拉森的邂逅,竟使她空灵的目光中透出了几分希冀、几分激情。说来也怪,拉森这个对女色早已厌倦、腻烦了的不惑男人居然也莫名其妙、一见钟情地迷恋上了安赫丽卡。复仇的火焰于是日渐熄灭,取而代之以愈来愈强烈的生活欲望。他要娶安赫丽卡,他要干一番事业,他要重新做人,他要生存,他在寻找生存的价值。他找到船厂老板彼得鲁斯。彼得鲁斯是个自称拥有三千万元资产的赫彼(即赫雷未亚斯;波得鲁斯)造船厂主。为实际上已然衰败倒闭、破烂不堪的造船厂,他奔忙于圣塔玛丽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同事实上早已不复存在的。“董事会”商者对策,运筹操劳。他还不厌其烦地敲开政府机关的大门,要求对“暂时处于不景气状态”的船厂免税。他甚至在异想天开地聘用了一名技术经理和一名行政管理人员之后,正物色能使船厂起死回生的总经理人选。对他说来,拉森是最合适不过的。他精明能干,有干大事业的雄心和经验。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签订了一个为期五年、月薪六千的君子协定。从此,拉森便以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在遍地瓦砾、一片废墟的“赫波造船厂”。他的全部人马是技术经理孔茨和总管加尔维斯。前者是德国工程师,正潜心“研制新的造船材料”;后者是总管,顾名思者,掌管着全厂行政事务,上至董事长、总经理的例常“开支”,下至工人侍者的“月薪酬劳”,事无巨细,样样经手,件件过目。拉森见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也便一头扎进积满尘埃的文件堆里,象清点文物似地开始清理船厂间有关企业、主顾的业务往来、财经关系等等。然而,他着实忙了好几个月,却未获得分文报酬。他开始变卖自己的所有,与此同时,拉森以未婚夫自居,每天都抽空去看望安赫丽卡。很快,拉森花完了积蓄。生活,眼看就要无以为继。这时,他发现了加尔维斯和孔茨的秘案:他们表面上兢兢业业,埋头工作,实际上却合伙干着盗窃、变卖船厂器械物资的勾当。他于是义正辞严地警告他们,不料他们反唇相讥,说彼得鲁斯是个骗子,不但欺骗了董事会,导致造船厂破产倒闭,而且欺骗了拉森,教他做殉葬品。不久,波得鲁斯锒铛人狱,加尔维斯去向不明,孔茨也突然销声匿迹。拉森被眼前的一切搞得晕头转向。他发现圣塔玛丽亚疯了。

作者简介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Juan Carlos Onetti)是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巨匠。他一九0九年七月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少年时因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材。他先后做过出版社校对、编辑,青年时期当过路透社驻布宜诺斯艾利斯记者,后升任办事处主任。  自一九三九年第一部长篇小说《井》一举成名,奥内蒂创作了《无主的土地》、《为了今晚》和包括《短暂的生命》、《造船厂》、《请听清风倾诉》等在内的“圣玛利亚”系列小说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被视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造船厂》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一九六二年,奥内蒂获得乌拉圭国家文学奖,一九七九年,他获得塞万提斯奖。  一九七四年,奥内蒂因卷入反乌拉圭军政府独裁的斗争而受到迫害,流亡国外,定居西班牙专心创作。一九九四年奥内蒂病故于马德里,终年八十五岁。

章节摘录

  圣玛利亚之一  五年前,省长决定把拉尔森(又称“收尸人”)逐出该省的时候,有人曾信口戏言,拉尔森将会重返故里,以延续那百日王朝,这王朝曾是我们城志上众说纷纭、激动人心的一页——虽则现在几乎已被人忘却了。听到这一戏言的为数不多,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因受挫而抱病、又被警察押解着的拉尔森本人,也立时就忘掉了这一戏言,他已放弃了回到本城来的任何希望。  但是不管怎么样,自那句戏言说过五年之后,拉尔森在一天上午从科隆城开来的公共汽车上走了下来。他把手提箱放在地上,拽拽绸衫的袖口,然后提起箱子,缓步而踌躇地向圣玛利亚城中走去。这时雨过初晴。他似乎更胖、更矮了,他的模样已难以辨认,好像已被驯服了。  他在伯尔纳饭店的柜台上一面喝开胃酒,一面平静地注视着饭店老板的眼睛,直到被后者不动声色地认出方才作罢。他就在那里独自用过午餐,周围是些身穿方格印花衬衣的卡车司机。(眼下这些卡车司机在同铁路抢生意,他们往返于罗萨里奥城和北方沿河各口岸。这些人似乎生来如此:身强力壮、二十来岁、喜欢喊叫、无所顾忌。仿佛是跟数月前通车的石子公路一起出生的。)后来,拉尔森换到靠近门窗的桌子上,喝起咖啡加白兰地来。  许多人都口气肯定地说,他们在那深秋的中午看见过拉尔森。一些人特别强调拉尔森那卷土重来的神情,强调他那夸张到近乎漫画式的架势,说他企图以此重演五年前那副懒散、玩世不恭和傲慢的言谈举止;另一些人则提醒说拉尔森是在极力让人认出他来,因此他有两个手指总是蠢蠢欲动,随时准备有人打招呼时便举到帽檐,随时准备迎接因重逢而表示的惊异目光。但是,也有些人持相反意见,他们坚持认为拉尔森神情冷漠、不知羞愧,说他手肘撑在餐桌上,嘴上叼着香烟,面对阿尔蒂加斯大街的潮湿空气,注视着走进饭店的各种面孔,一心琢磨着人世的冷暖;一面嘴角上露出浅浅的假笑,一面暗中记下这样和那样的嘴脸。  付饭钱时,他像往常那样小费额外地比别人多,随后重新住进伯尔纳饭店楼上的房间。午睡之后,他开始在圣玛利亚城闲逛。由于放下了手提箱,因而不那么令人注意,更符合他的本来面目了。他步履缓慢、踏地无声,像个不修边幅的外乡人那样从过往行人身旁和店铺门前走过。他沿着中心广场的四边和两条对角线走过一遍,仿佛要解决如何通过各条路径从甲地走到乙地而不重复旧路的难题。他对着教堂那刚油漆过的黑色栅栏走去,随后又折返回来,走进了店主依然是巴尔特的药店。这时他的步伐更趋缓慢、更具特色、也更加警惕了。他进药店是为了量体重,买肥皂和牙膏,同时还要看铺子里的告示牌,就像偶然看看某个朋友的照片一样,只见那E面写着:“十七点前,药剂师不在店内。”  随后,拉尔森在附近兜了一圈,便摇摇摆摆地朝着通向沿江公路的三四个街区走下去。这条路与去科洛尼亚镇的大道相接,路上冷冷清清,走到尽头处便是那座造有天蓝色阳台的小楼房,现在是牙医莫伦兹租用着。后来,有人在雷冬多磨坊附近看到了拉尔森,只见他双脚踏在湿漉漉的草地上,背靠大树在吸烟;接着他用双手叩打着曼特罗农场的大门,买了一杯牛奶和一块面包,并不直接回答那些企图询问他住址的人的问题。(“他愁眉苦脸,一副苍老的样子,似乎很想吵架。他还拿出钱来给大家看,好像是我们在担心他不付钱就会溜掉。”)后来,拉尔森可能跑到科洛尼亚镇去消磨了几个钟头。晚上七点半,他又在广场酒吧的柜台前出现了。过去他住在圣玛利亚市的时候,从未光顾这家酒吧。整个夜里,他都在酒吧重演中午在伯尔纳饭店那咄咄逼人和假装正经的故伎。  他手举酒杯,和气地同男招待争论鸡尾酒的配方,冰块的大小以及汤勺的长短——免得提起他被放逐五年一事。也许他是在等候马尔科斯和他的朋友们。他向迪亚斯·格雷依博士瞥了一眼,可是不想同他打招呼。拉尔森付过酒账,把小费往柜台里一推,然后从高脚凳上笨拙然而满有把握地跳下来,沿着亚麻色通道地毯向外走去。他摇摇摆摆,迈着事先想好的细碎步走着,心里确信他获释这一事实虽则已成旧闻,但随着他的脚步声一定会传播开来,一定会既咄咄逼人又简单明了地传播到每个人耳中。  拉尔森从酒吧出来以后,肯定是穿过广场回伯尔纳饭店的房间睡觉去了。但是,城中没有任何一个居民记得在他回城后的头十五天里再见过他。十五天后正是个礼拜天,在望过大弥撒之后,大家都看见了拉尔森,他站在教堂外的人行道上,神情诡秘,面貌苍老,浑身尘土,手持一小束紫罗兰,紧贴在胸口上。大家也都看见了赫雷米亚斯·佩特鲁斯的女儿——那个未出嫁的白痴独女。只见她拉着那个脾气暴躁的驼背父亲从拉尔森面前走过,她甚至还对紫罗兰笑了一下,跨过一步后,她努努嘴巴,弯下身子,惊恐而茫然地眨动着两只对眼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南美洲最伟大的小说家。——胡利奥·科塔萨尔  奥内蒂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是我们现代派文学的基石。在叙事的智慧和对文学想象的挚爱方面,他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  ——卡洛斯·富恩特斯  奥内蒂是南美现代文学的经典和巅峰。  ——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  他的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都仿佛一部尚未写作就已存在的长篇小说巨作中的部分篇章,仿佛一幅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地图的局部,那是虚构的圣玛利亚和真实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城市风光。  ——安东尼奥·穆尼奥兹·莫利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造船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