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树榆钱儿
2011-4
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平来
622
578000
无
小说以民国初至解放的历史为背景,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经历、爱情离合为主线,用宏观的视野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众多鲜活的人物描述了老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浓郁的京味文化氛围,地道的京味语言使得该小说成为了一部颇有老舍先生遗风的作品。
马平来,57岁,北京人。被称为“文坛超大龄新人”。曾赴内蒙军垦7年,归京后曾做工、从干、任教、经商,阅世读书颇丰。创作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多部。
学士府大门外不远有棵老榆树,有一搂多粗,几丈高。它有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不过府里头进院靠墙有块修府时立的石碑,上边除了记着乾隆爷赐府和齐家从宦、封妃的政绩,也说到当年建府址时是“老榆树以北为院墙,以西四丈建府门”。由此推算,这棵榆树起码也有两三百年了。虽是棵老树,它却一点儿不露衰相,依然枝繁叶茂。这不,春风一吹,满树就挂起了一串串、一簇簇的榆钱儿。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子光着脚,攀在树上,灵巧得活像只猴子。一群穷孩子围在树底下,抢着拣他扔下的榆钱儿,边拣边还尖声稚气地念着童谣:“榆树钱儿蒸饽饽,穷人见了乐呵呵。树上长钱不能花,填饱了肚子先不饿。” 这爬到树上的孩子叫望田,是老高高贵庚家的小子,他家也在旗,就住在学士府胡同路南的一条小巷里。那边的房和胡同两边的宅门可没法比,都低矮简陋,破旧不堪。据说这片房最初是修学士府时工匠住的工棚,之后越盖越多,成了当年内务府应差的工匠杂役们的住所。这些人无论原先是满人、蒙人,还是汉人,也无论干的是车夫、轿夫、奶妈子,只要进内务府应常差,伺候宫里府里的活就算随了旗,成了旗人。后来一提在旗,人们往往和贵族混淆。其实旗人中的主子是少之又少,大多是给旗主、营主侍应的旗奴。这些人是一人为奴,子孙为奴,得跟主子姓,几代后主子开恩才能还籍复姓,归自家的宗。按大清律,百姓有罪送衙门,依国法论处。旗人主子有罪送族堂、宗人府,按族规量裁。而奴才依的是家法,哪儿都甭送,罪大罪小,怎么处置就是主子一句话。好在大清国倒了,小皇上退了位,靠民国政府给银子维持,再也摆不起过去那排场。内务府遣散裁减了一大半,这里的人们也大都各自凭手艺谋生。最苦的是像高贵庚这样的主儿,军伍出身,不会养家的营生,只得推着粪车走家串户,以掏粪背道为业。现今这一条胡同里还是两重天,两层地。大胡同里住的都是爷,而小巷里住的是为这些爷效劳,也靠这些爷活的穷孙。人比人气死人,甭比。富有富的愁,穷也有穷的乐。你看,树上的望田多开心。不仅有收获的乐,还有给人的乐。穷的乐其实比富的乐容易得多。 月娥在学士府院里听到外面孩子们的喧闹,也按捺不住,抱着一个小笸箩,跑出府门。她是杨志兴杨管家的女儿,今年刚八岁。虽说不是小姐身份,生下不久就没了娘,可这偌大的学士府就她这么一个小孩儿,又生得俊俏伶俐,自然成了全府上下的心尖子。连齐大少爷也格外喜欢她,带她玩儿、逗她乐,成了齐月轩每天必修的功课。连她身上那缎子棉袍,脖子上挂的白玉葫芦都是少爷赏的。按规矩,大宅门里的孩子都是高墙围里圈大的,哪能和外边那些小胡同串子一起折腾啊?可孩子爱扎堆儿,那是天性。管了她几次,弄了个整天噘嘴掉眼泪,不忍,只得随她的兴儿。 月娥跑到树下,高举着笸箩仰面喊:“望田哥,我也要!我也要!” 高望田低头见是她,忙应着撅了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儿扔下。见她也学旁边孩子,用手撸下榆钱儿就往嘴里塞,忙说:“月娥,别生吃。拿回去洗干净蒸窝头。” 月娥却不在乎,边嚼着,咂吧着滋味儿,边喃喃自语;“嘿,甜的,挺好吃。” 没等望田再说什么,身边一个小小子搭了茬儿;“嗬,大管家的千金也吃这个?告诉你,我们穷人天生是草肚子,咋吃都没事。你是肉肚子,生吃准拉稀。” “你才拉稀呐。” “不信是不?大伙儿说我说得对不对?” 穷孩子们哄笑着纷纷应和:“对,对,一准儿拉稀。” 月娥不经逗,有些恼,伸手打去。小小子一闪身躲开,还顺手揪了揪月娥的小辫儿,逗得月娥更急,穷追不舍。可那小小子泥鳅似的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加上孩子们起着哄故意遮挡,哪里逮得着?气得月娥直跺脚,竟哭将起来。 树上的望田见了喊道:“她小,你们就不兴让她点儿?月娥,别哭,接着。” 一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准准地扔到月娥的小笸箩里,月娥才眨巴着泪眼笑了。 这时,从胡同东口走进几个人。两个乡下打扮的中年人在前,一个十七八岁挺虎实的小伙子搀着个着长衫的老先生在后。这.老先生可有岁数了,长而稀的山羊胡已全白,脸已像风干的橘子,精瘦得只剩一层皮,只是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小眼睛随意地一瞥一扫,竞显得格外有神。 几个人拦住个路人,像是打听什么,尔后径直走到学士府门前。 老先生仰头看看门上的太匾,微笑着点点头:“是了,就是这里。” 说着,没让扶,自己迈上台阶。 门房闻声忙从屋里出来,见几个人想往门里迈,忙拦住:“哎,你们找谁呀?” 小伙子抢先答:“找学士府。” 门房噗嗤一笑:“学士府人多了,找谁呀?” 老先生上前欠欠身:“这位小哥,老朽姓张,从德州来。距贵府祖地不远,也算个乡亲吧。”一指小伙子,“这是我孙子张志诚,这两位都是同村乡亲,我们要见府上当家的主子,请您给通禀一声。” “大少爷不在。” “那府上的管家……” “杨管家也不在。先回吧,过后您再来。”门房的话像俩月没烧的炕。 透着冰凉。 张老先生还要说什么,可话还未出口,他孙子张志诚却早按捺不住.张嘴声儿就挺冲:“让我们回没那么容易,我们都让你们学士府给糊弄多少次了?这回大老远跑北京来,见不着你们当家的,让我们回?甭想!” “嘿?!你这小子说话真不知深浅,”门房也有些恼,“你不头一次来学士府嘛,怎么叫糊弄你多少次了?告诉你,这也就是民国了,要是大清国那前儿,能容你这号儿的上这台阶儿?早给你一顿乱棒了。” ……
《满树榆钱儿》以民国初至解放前的历史为背景,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起伏、爱情经历为主线,用原汁原味的京味语言,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变迁。《满树榆钱儿》堪称一部平民的史诗,也似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故事之精彩直追《大宅门》,人物之神韵颇得老舍真传。作品曾在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全文联播,反响热烈。
无
齐月轩这个任务还不错,一枝花就有些牵强。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只是在时间和人物年龄的逻辑上似乎不太对。月娥结婚的日子选的是腊月十八,后来怎么就成了腊月二十八结婚了,看的我晕。齐月轩怎么也不可能比周正英大二十岁啊,那不是周正英比月娥还小?
响当当的一枝花,二十多年硬是没人看出她就是剃刀刘的女儿?
看着玩玩,了解一下老北京。不过要说和老舍先生的神韵,那还差得远呢!呵呵!好好努力吧!
以后电台的长篇联播不能听,听了就想看看书到底是怎么样的。
小说言语用词京味十足,小说里的故事人物遭遇也勾人心弦,很多悲剧都是各种机缘巧合所导致冥冥之中仿佛命中注定一般。面对明国时期动荡的大环境,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颇多的无可奈何。期待下一部
本书有浓郁的北京味道!
有老舍的风格。好!
哈哈。满嘴的京片子。读来畅快淋漓。虽然一如《大宅门》、《春秋家国梦》这样的国仇家恨演义,但是作者娴熟老到的笔锋,读来却别有风味。
书太棒了,很生活。
这本书早就想买了,这次等到降价购的书很便宜的,不但便宜书的质量非常好,赞一个。
在当当买过好几次书了 都很棒 价格又优惠很多 哈哈~
给老公买的 他很喜欢看 期待下一本
最近很喜欢看这类的书~感觉这本看着缓缓的还不错~书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可能比较小众...
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书印刷的质量还不错,内容写的也是满流畅,值得读一读。
写京味儿小说的“腕儿”多了去了,老舍,邓友梅,叶广岑......,看看新秀之作......。
赶上特价买来收藏,还没来得及看,有时间看一下,再者替女儿留着,也许她会喜欢。
老公借图书馆的书看,结果丢了,只好买一本赔上。
挺好看的满意
说是老舍第二,京味儿十足。看了之后才感觉,与舒先生差远了
老北京社会下的生存
这本书语言有点浅显了,闲来无事读读还不错。
好久没看这么顺溜的小说了。
里头的京味儿,倍儿足。读来让人感觉痛快。
尤其是写的老北京民国时候的“黑道儿”,土匪头头一枝花,有意思,有看头儿。
大声吆喝哦!
搁一段儿开头儿:
这都是民国六年了,和皇上在位的时候比,除了头上没了辫子,铁狮子胡同里多了块民国政府的牌子,北京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春天还是让关外那铺天盖地的西北风给刮来的,娇嫩的绿色中夹带着土黄,苍旧中又分明透出着鲜亮。什刹海冻的冰早化了,又成了招人爱的一汪水。草生了,柳绿了,过往的人脸上也多了点儿喜兴。
沿湖沿儿向东就是把后门大街隔成南北两段的后门桥。这桥打元大都时就有,几百年了。破是破了点,汉白玉的栏杆已经像老头儿嘴里残缺不全,满是黄垢的板儿牙。不过它没塌没倒,每天仍然载车驮人。远看拱起的桥身,还真像个驼背的倔老头儿生生撑立在那儿,让人看了不免有几分苍桑,几分感慨。
后门大街在北京不算条长街,一共也就二里多点儿。从后门桥往北,抬头就见高高的鼓楼,往南不远就是地安门。不过它和前门、天安门、午门、景山、鼓楼、钟楼共同连成了一条通贯北京城的中轴线。要说长安街是北京的脸面,那后门大街就活脱儿是北京的一条脊梁骨。
据说元大都时,北京是个水城。什刹海西边的积水潭,就是个水运码头,紧靠水边的后门大街就成了北京最热闹繁华的一条商业街。那阵儿船经后门桥,向东经东不压桥,与北河沿、南河沿和天安门前的金丝沟相连。再往南经天桥折向东,过红桥可直通五十里外的通慧河。到明代水源渐竭,到大清更是难寻穿城而过的水系,只留下中南海、北海、什刹海这几汪水,和若干不见水,可还叫桥的地名。
自打大清国把都城从奉天迁到北京,原先明京城的九门之内就成了只许旗人居住的内城。汉人大都给赶到前三门以外,另辟新城。据说这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意,美其名曰“拱卫京师”。内城以紫禁城和后门大街为正中,东边是镶黄、正白、镶白、镶蓝四旗;西边是正黄、正红、镶红、正蓝四旗。北京的地势是西高于东,北高于南,当然以上风上水为贵。所以后门大街以西,一直到积水潭,这一片邻水的西北角儿就成了最金贵,皇亲国戚、显贵宠臣最聚集的地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