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地下时光

(法)德尔菲娜·德·维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法)德尔菲娜·德·维冈  

页数:

233  

字数:

140000  

译者:

陈筱卿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了玛蒂尔德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小男孩的母亲,十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每天早上一成不变地坐地铁上班,中途要换地铁线,穿过整座巴黎城的地下。近几个星期以来,她总是疲倦又忧伤,一直重用她的上司雅克在工作中排挤她,而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从凌晨四点的梦里醒来,孤独而又无奈,想要大哭一场。
  与此平行的是蒂博的生活,他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应急医生,每天接到应急中心的电话就驱车前往病人家里。他已经在巴黎这样工作了十多年,每天要探视打来电话的各种病人。他也在凌晨四点醒来,这时他的女友在床上熟睡,他觉得除了在床上,她根本不爱他,他又绝望又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想要大哭一场。
  但今天是五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对玛蒂尔德似乎非常重要:一个拿着牌的女人在梦里对她说,她的生活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一个来去匆匆的都市,两个孤独悲伤的侧影,距离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作者简介

  德尔菲娜·德·维冈生于一九六六年,是法国最具潜质的女小说家。她三十五岁才开始写她第一部小说,那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二00七年,她的第四部小说《诺和我》大获成功,销售四十万册,荣获法国书商奖,并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二00九年,她的第五部小说《地下时光》引起龚古尔文学奖评委的关注,成为四部短名单作品之一,而由克拉科夫法国文化中心则将它评为“波兰之选”龚古尔获奖小说。同年,法国“企业小说奖”也颁发给它,但维冈没有去领奖;次年,《地下时光》又获得了法国科西嘉读者奖。二0一一年夏天,她的第六部小说《无以阻挡黑夜》出版,立即获得了FNAC连锁书店奖,并再度引起龚古尔文学奖和媒体的关注。

章节摘录

  声音穿过睡眠,在表面飘逸着。那女人抚弄着桌子上的那些翻转过来的牌,用那坚信无疑的口吻重复了好多次:五月二十日,您的生活将会改变。  玛蒂尔德不知道自己还在睡梦中呢,还是在已经开始了的一天中,她朝收音机闹钟显示屏看了一眼,已是凌晨四点。  她做梦了。她梦见几个星期前她见到过的那个女人,没错儿,她是一个通灵者,既无披肩又无水晶球,但确确实实是个通灵者。她坐地铁穿过整个巴黎,她在十六区一幢大楼的一层厚窗帘后面坐了下来,她给了那个女人一百五十欧元,让她解说一番掌纹以及掌中的纹路数目。她去了那儿,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再者,她看不到光明,不知如何是好,前途未卜。她去了那儿,因为她必须抓住点什么。  她拎起她的小包(那小包挎在她的手臂上,摆来摆去的),带着那个可笑的预言走了,仿佛这都写在了她的手掌上了,包括出生日期、名字的八个字母,仿佛这是一看就能看出来似的:五月二十日,一个男人。那是她生命转折点上的一个男人,他将拯救她。因此,她就像是拥有了一张经济计量学和实用统计学的高等专业文凭,而且可以去征询通灵者了。几天之后,她感到自己是把那一百五十欧元给从窗户扔出去了似的,就此作罢,并在自己的记账簿上用红笔画了一道,便对那个五月二十日以及其他的一些日子嗤之以鼻,不予理会了。  五月二十日宛如一个茫然的许诺,悬于虚空之上。  到今天了。  今天,可能会发生点什么事。会发生点重要的事的。是一件大事,它将打乱她的生活,那将是一个分离点,是一种顿挫,这在几个星期前便在她的记事本上用黑墨水笔记录在案了。那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它被期待着,如同在海上遇难时的一种救援。  今天,五月二十日,因为她已经穷途末路,已经到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已经到了她作为人来说所能承受的极限了。这是命定的事情。这是写在晴朗的天空,写在行星相接处,写在变动的数字系列中的事情。那上面写着,今天,她很可能到了那一步了,到了回不了头之点,到了没有任何正常的东西可以改变时间进程之点,到了任何事情都会突然而至威胁整体、扰乱一切之点。除非发生点什么事,发生点什么特别的情况,让这件事戛然而止。  在这几个星期里,她想象过所有一切。想象过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想象过最好的和最差的。想象过自己成为一桩谋杀案的受害者:在地铁和轻轨转乘通道里,一颗威力强大的炸弹突然爆炸,摧毁了一切,把她炸飞,身体四分五裂,抛向清晨人流密集的车站的各个角落,稍后,有人发现了她的绣花裙的碎片和她的地铁卡。或者,她摔坏了脚;或者她傻乎乎地走在本该绕开走的滑腻的地方,或走在光滑的大石板地上,摔了一大跤;或者没及时踏上滚动楼梯,摔倒在地,腿给卡住,让消防员来救,被打上夹板,钉上钢钉,在医院里躺好几个月;或者大白天被一伙不认识的人给错误地绑架了。要么是她在车厢里或车站咖啡馆里遇上一个男人,对她说道,“女士,您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把手伸给我,挽住我的胳膊,往回走,把您的包放下,别站在那儿,在这张桌子前坐下来,结束了,您不会再走了,您不可能再走了,您将要抗争,我们将要抗争,我将站在您一边。”她反正将会遇上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这无关紧要。总之,是个什么人,这个人将会明白她不能再往前走了,每度过一天,她都在损害她的身体,损害她的精神。这个人将抚摸她的面颊,抚弄她的头发,他会像是在自言自语似的问道,“您怎么做到坚持这么久的,您是用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力量坚持至今的?”这个人将反对她这么做。他将一个劲儿阐释解说。他将对她担负起责任来。这个人将迫使她在前一站下车,或者将同她面对面地坐在一家酒吧的角落里。他将看着挂钟上转动着的指针。中午时分,他或她将冲她莞尔一笑:赠,结束了。”  这个夜里,她不由自主地等待着的那一天到来之前的这个夜里,时间是凌晨四点。玛蒂尔德知道自己将无法再睡了,她对情况烂熟于心:她将采取的一个又一个态度,她将试图压住的急促的呼吸,她将垫在脖颈下面的那个枕头。然后,她将把灯打开,拿起一本她不会感兴趣的书,她将看着墙上挂着的孩子们画的画,不想思考问题,不想提前度过这一天,  不想看到自己走下地铁,  不想看到自己心里想吼叫却要向别人问好,  不想看到自己上了电梯,  不想看到自己轻手轻脚地在灰色机织地毯上往前走,  不想看到自己在办公桌前坐着。  她慢慢地伸伸胳膊伸伸腿,她感到很热,梦境仍萦绕在脑海之中,那个女人抓住她的手,手心朝向天空,最后又重复了一句:五月二十日。  玛蒂尔德早就开始失眠了。几乎每天夜里,在同一时刻,她都被焦虑给折腾醒,她知道她将按什么顺序控制住各种形象、疑惑、问题等,她熟知失眠的种种情况,她知道自己将从头开始思索所有一切,知道这是如何开始的,是如何变得严重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发展到这种程度的,知道倒回去是毫无可能的。她的心跳已经在加速,“机器”已经在运转,那“机器”将碾碎一切,而一切也都将从中经过:她将要去购买的物品,她将要赴的约会,她将要打电话去的那些朋友,她将不能忘掉的发票,她要去寻找的消夏的房子等等,以前都不算是一回事的这一切,今天全部变成了她的沉重负担,压在她的心头。  ……


编辑推荐

  《地下时光》是二00九年龚古尔文学奖短名单作品;二00九年龚古尔文学奖“波兰之选”;二0一0年再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地下时光 PDF格式下载



挺有趣的一部文学作品,值得阅读。


看过这个作家写的另一本书,觉得还不错~这本应该也不会让人失望吧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鄙人没看懂,


不是我风格


正版书籍,包装很好,价格也便宜


短经典必读之一


书质量不错,原来就很喜欢


这个题材以前没怎么看过~


原来就很喜欢 ,一直就想买


翻译不错,文笔精彩,喜欢的说


  两个月前看完的书。
  算起应该是三月买的书吧,记不清,读了快两个月才看完。
  作者是不是写了两个人一天的生活呢,从凌晨开始?
  我记忆中好像是这样,只是回忆多了点。
  但是女主那种孤独又无奈的感觉太深刻了。
  其实我一直在等她辞职或者狠狠的教训她那该死的上司一顿。
  但是她没有,拖到最后才疲惫的辞职,还是个狼狈的辞职。
  其实我还期待着她可以跟男主遇见,然后两个受伤的人,可以互相舔一舔伤口。
  可是连这个都没有,每次那么近了,又远离了。
  她怎么什么都没得到?没有扬眉吐气,没有帅气离开,甚至没有感情抚慰。怎么会这么可怜的女主啊。
  
  终于鼓起勇气分手的男主,却很痛苦。
  因为手受伤而失去站手术台的梦想的时候我差点哭了。
  在乡下的日子结束后来到城市,忙到连失恋都没空停下来悲伤。
  男主的工作总是有种淡淡的浪漫色彩,我期待着他有个好心情。
  让生活更加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
  没有。
  
  这一天对她很重要,因为她跌落谷底,这两个月以来她每天都以为自己已经在谷底,可是这天才是。她是期待过这一天可以改变什么。
  情绪一直起起伏伏。可是最终她什么也没得到。别告诉最后一句,会真的是她的新开始。不知道她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不敢信。一个多月的期待落空让我不敢轻易相信,城市这个冰冷的东西还有温情去拥抱这个女人。
  他希望女朋友可以回头,或者至少表现一丝丝的悲伤,或者不适用也也好,可是女朋友很好,痛苦的只有他,没有了梦想只能在梦想的边缘绕圈圈,像一只被愚弄的可怜又冷又饿的流浪狗。
  当你悲伤的时候会从很多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就算故事不同,你都会安慰自己,感觉是一样的。
  其实幸福的人才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人是有千千万万种的不幸的。
  
  他们只是城市里两个很普通的过得很糟糕的人罢了。为什么要给他们期待,希望他们可以创造奇迹给予你正面能量,自私鬼。
  不会因为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糟糕而暗自庆幸或者安慰自己,其实我算不错的啦,吗。
  
  当有瓶颈时,就瓶颈着吧,别想什么克服瓶颈,打败瓶颈。
  能克服能打败还是瓶颈吗。
  这样走下去,一天比一天差,也走下去。
  
  改一条路线的地铁并不见就会改变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想哭就哭吧。
  你是坚强给谁看。


  看见所有细小的东西闪着微光
  那是穿着衬衣的人们
  如同漫漫长夜里延续着这些世纪
  在寂静和喧嚣之中
  ——热拉尔 芒塞《像一块积木》
  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在想男女主角什么时候会见面呢?他们会相爱吧!他们会组建幸福的家庭吧!但是看到结局,我震撼了!结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在地铁中相遇了,但是没有后来的相识相知相恋,而要命的是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这个世界,茫茫人海,孤独落寞的人满大街都是,又有谁与谁在困苦之中会互相发现对方呢?
  


  玛蒂尔德是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公司冷暴力受害者。蒂博是一个急救中心的巡诊医生——可悲的爱情失意者。本书就是叙述这两个巴黎人的一日,他们互不相干就像双黄蛋的两只蛋黄。虽然平行的叙事关系使读者一直期待他们的结识,最终他们的相遇却与周围人的相遇毫无差别,就像两个水滴相遇在水里。
  
  故事发生在五月二十日的早晨,春末夏初天气良好,他们都决定结束自己长期以来的困扰。玛蒂尔德要结束公司主管对自己的冷轧;蒂博则要结束女友对自己的冷遇。蒂博说到做到,但内心非常空落;玛蒂尔德千般忍耐仍没有结果。
  
  在几个月前的一次产品介绍会上,玛蒂尔德与融洽相处了十年的上司雅克发生微妙的冲突,随后被逐步地解除职权、四面孤立。雅克不给她任何弥补机会,像一个自私、狭隘、懦弱、心理阴暗的怪物一样杜绝了改善关系的任何可能。玛蒂尔德很清楚此人内心的懦弱,她甚至想帮助他,但对方却摆出一幅残酷的铁面要将她整死……
  
  玛蒂尔德也曾求助于工会,工会的人只能让她忍耐并搜集被伤害的证据。而这无异于让信徒用苦行来对抗邪恶。玛蒂尔德聪明、善良、理性,还非常坚强,她可以承受丈夫的去世,并从悲痛中走出来,但面对这种冷暴力却束手无策。
  
  蒂博的女友丽拉凡是都要对他说“谢谢”。去餐馆吃饭要“谢谢”,去睡觉要“谢谢”,去度周末要“谢谢”,做爱时也要“谢谢”。当他给她打电话时,她也要说“谢谢”。当他担心她,问她身体怎么样时,她也要“谢谢”。当他说自己爱上她了,她大呼“噢,不!”,他终于与她分手了,她仍然很有礼貌地说“谢谢这一切”。
  
  小说主题是人际之间的“冷漠”,一种还没有被认真对待,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恶”。社会组织不断进化,无论进化到哪里,它也跟着渗透到哪里,就像物质世界的“熵”一样增加。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完结之前世界就将是一片死寂——这当然是一个设想。这本小说就是针对这个设想的预警。遭受冷漠侵害的人或家庭相当于提前被世界遗弃。以前有宗教收留被遗弃者,现在社会科学似乎无能为力。
  
  德尔菲娜•德•维冈很有才华,这本小说精致明晰接近于诗,她语言很有力量,冷漠和疏离的写作角度使大都市在她笔下仿佛是一堆五光十色的玻璃碎片:尖锐、杂乱、耀眼。她没有运用什么新鲜时髦的词汇就把人塑造地真实可信,带着地地道道的现代气息,这当然也归因为“冷漠”本身就有其时代性特征。现代人的冷漠越来越邪恶怪异,带一种金属式的苦涩,既难以理解又异常坚硬。
  
  玛蒂尔德让人尊敬,她行事大方得体,外表和心灵有种合谐自然的美。这是一个可爱的,很有说服力的角色,读者会在一切事上与她认同,因而才觉得她所承受的一切不可思议。蒂博是个善良的人,但欠缺个人魅力。期待这两个被冷漠侵害的人相遇就是本书的结局,虽然他们最终错过了,但是这期待还在书外存在着,而且会永远存在。


“当有瓶颈时,就瓶颈着吧,别想什么克服瓶颈,打败瓶颈。
  能克服能打败还是瓶颈吗。
  这样走下去,一天比一天差,也走下去。 ”很同意这个观点,慢慢走下去其实瓶颈也不再是瓶颈了,因为那个目标已经慢慢淡化了。


遭受冷漠侵害的人或家庭相当于提前被遗弃? 我米有怎么明白这句话


死亡是最终的遗弃,用冷漠将人隔离与用土把人埋掉都是种遗弃。


冷漠是恶的集中体现,因为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犹太作家威塞尔)


假如给巴黎的形容词有一万个,那么爱巴黎的多会用“浪漫”,而不爱她的则会用“冷漠”


冷暴力...


读的时候模糊有这种感觉,谢谢作者把它说出来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