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汇通指南
2003-10-01
科学出版社
陈焕新
257
无
《中西医学汇通指南》从医学产生初期中西医学的基本形态及各自确立为独立体系的根源、时间、发展历程及优缺点出发,集中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之精华,成问、望、触、叩、听、嗅六诊,把中医学辨证诊断的“证”定位于现代病理生理学诊断的一项内容,作为现代医学完整诊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汗、吐、下、和、清、消、温、补治疗的八法中融入了现代医学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将其视为对传统治疗方法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中西医学两种体系有机地融会贯通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体系的创新。 《中西医学汇通指南》可供医学卫生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论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两条道路第一节 直观医学时期第二节 医学的分歧第三节 医学的发展第四节 关于中西医学的统一第二章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第一节 阴阳的概念第二节 阴阳的内容第三节 阴阳运动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阴阳学说对医疗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章 致病因子第四章 机体的防御功能第一节 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及特征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及特征第五章 六诊集录第一节 间诊第二节 望诊第三节 触诊第四节 叩诊第五节 听诊第六节 嗅诊第六章 辨证诊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气血辨证第三节 津液辨证第七章 诊断与诊断内容的完整性第八章 防治法则第一节 预防第二节 治疗原则第九章 常用治法第一节 汗法第二节 吐法第三节 下法第四节 和法第五节 清法第六节 消法第七节 温法第八节 补法附 论医诗词选主要参考文献
4.鼻 (1)鼻梁外形。鼻粱皮肤出现黑褐色斑点或斑片,见于日晒或其他原因的色素沉着,如肝脏疾患等。鼻梁皮肤出现红色斑块,病损处高起皮面并向两侧面颊部扩展,称为“蝴蝶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主要在鼻失和鼻翼,并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肥厚,上生粉刺,见于酒糟鼻。鼻腔完全堵塞,外鼻变形,鼻梁宽平如蛙状,称为蛙状鼻,见于肥大的鼻息肉患者。鞍鼻,由于鼻骨破坏,鼻梁塌陷,见于鼻骨骨折及鼻骨发育不良或先天梅毒。 (2)鼻翼扇动。吸气时鼻孔开大,呼气时鼻孔回缩,见于伴有呼吸困难的高热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发作时。 (3)鼻中隔。正常人鼻中隔很少完全正中,多数稍有偏曲,明显偏曲并致呼吸障碍,称鼻中隔偏曲,严重的高位偏曲可压迫鼻甲,引起神经性头痛,也可因偏曲部骨质刺激黏膜,引起出血。鼻中隔穿孔,为鼻中隔出现空洞,可听到鼻腔中有哨声,以小型手电筒照一侧鼻孔,对侧有亮光透入,多为慢性炎症、外伤引起。 (4)鼻出血。单侧出血见于外伤,鼻腔感染,局部血管损伤,鼻腔肿瘤(鼻咽癌),鼻中隔偏曲等。双侧出血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如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原发性高血压病,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症,某些发热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妇女如发生周期性出血应考虑到子官内膜异位症。 (5)鼻腔黏膜。急性充血、肿胀见于急性炎症,黏膜组织肥厚,见于慢性鼻炎,鼻黏膜萎缩、分泌物减少、干燥、鼻甲缩小、鼻腔宽大、伴嗅觉减退或丧失,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 (6)鼻腔分泌物。清稀无色的见于急性卡他性炎症;黏稠发黄或发绿者为鼻或鼻窦化脓陆炎症。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