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基础病理学

吴人亮 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吴人亮 编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学,etiology)、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制(发病学,pathogenesis)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 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1821~1902)倡导了细胞病理学,从形态学的角 度去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仅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贡献, 而且对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遗传学、超微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许多学科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各学科 的互相渗透也推进了学科的发展。新世纪要求以崭新的概念来充实魏尔啸所倡导的传统细胞病 理学。在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要求给研究生、七年制、八年制学生开设各种基础课程,以扩大学 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及以后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10年前,我们为了适应五年制 学生课外科研实践及七年制学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编写了《基础病理学》补充 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编写又做了大量更新和充实,重点突出病理学总论 的基本内容,但为了避免课程的重复,删除了免疫病理及遗传与疾病两章,同时适当结合病理学各 论及一些I}缶床学科的内容,增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教材共有九章:第一章,细 胞病理学;第二章,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病理学;第三章,物质代谢障碍;第四章,细胞死亡;第五 章,血液循环障碍;第六章,炎症与修复;第七章,肿瘤;第八章,老化;第九章,有关疾病的病理学 专题。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全书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 是仅停留在机体、器官、组织,尽可能深入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来阐明疾病的本质,大大超越了传 统病理学范畴。②本教材汇集了现代医学生物学成就,引证了许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 学、遗传学及超微结构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病理学总论内容。③突出研究 生、七年制教材的特点,把教材与科研密切相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章节病理学研究方法,部分章节 突出了一些热点及有争议的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把握病理学当前网络上发展的趋势,培养科研思 维能力,开拓课题思路,寻找创新性。④本书列出专章,密切联系临床,介绍某些重要疾病病理学 新进展、新成就,而且介绍一些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掌握本学科较广泛的新 进展、新动向的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较坚实的基础。⑤本教材体现形态学的特点,图文并茂,配 合有关章节绘制大量线条图和彩色图,表达生动具体,构成图文相互呼应的整体,有助于读懂和理 解。大多数图表用英文注解,加强专业外文术语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阅读能力。⑥本 书每章遵循研究生、七年制、八年制教材特点,附有较多参考文献、经典书刊及详细的索引,均旨在 为同学们深入了解探索提供便利。

内容概要

本书以病理学总论内容为主,同时适当结合病理学各论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来讲述疾病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体、器官组织水平,并尽可能深入到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本。全书共分九章,包括细胞病理学、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病理学、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死亡、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与修复、肿瘤、老化及有关疾病专题等内容,突出了形态学特点,图文并茂,并附有英文注解的线条图,有助于加强专业外文术语的记忆和理解。本书即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七年制、八年制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病理工作者、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细胞病理学第一节 细胞膜第二节 细胞核第三节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第四节 线粒体第五节 溶酶体第六节 过氧体第七节 细胞骨架第八节 包涵物第九节 超微病理学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第二章 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病理学第一节 细胞黏附和细胞连接第二节 胶原第三节 基膜第四节 弹性蛋白第五节 非胶原糖蛋白第六节 蛋白聚糖第三章 物质代谢障碍第一节 无机物第二节 有机物第四章 细胞死亡第一节 坏死第二节 细胞凋亡第三节 细胞死亡在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第五章 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血栓形成第二节 栓塞第三节 梗死第四节 休克第六章 炎症与修复第一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二节 炎症介质第三节 急性炎症第四节 慢性炎症第五节 修复第七章 肿瘤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第三节 肿瘤生物学第四节 肿瘤与宿主的关系第五节 上皮组织肿瘤第六节 间叶组织肿瘤第七节 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第八节 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第九节 肿瘤的发病机制第十节 肿瘤病因第十一节 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第八章 老化第一节 老化过程的特征第二节 老化的原因及发生机制第三节 老化细胞和组织的形态与功能变化第四节 影响老化的因素第九章 有关疾病专题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形态学第五节 淋巴瘤的分类及其病变特征第六节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病理学名词英汉对照彩图

章节摘录

插图: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一些疾病的病因与细胞膜的损伤及异常有关。如恶性肿瘤的转移与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改变有关;衰老细胞膜流动性发生改变及一些遗传疾病与细胞膜异常有关。(一)黏附分子改变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目前认为,恶性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是一个由一系列步骤所组成的复杂过程。肿瘤侵袭的开始是个体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游离,其实质是由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力减弱,因此,肿瘤细胞获得转移潜能。肿瘤转移过程的关键步骤与多种黏附分子有关,肿瘤细胞的黏附性在肿瘤的浸润及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详细机制见第七章。(二)细胞膜结构改变与细胞衰老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的复杂过程。在形态学上除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减少、高尔基体肿胀及脂褐素沉积等改变外,衰老细胞的细胞膜也发生结构改变。细胞膜的衰老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的移动性降低及细胞的缝隙连接减少。其详细机制见第八章。(三)细胞膜异常与遗传性疾病一些重要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在发病机制方面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细胞膜受体蛋白异常则可导致此类疾病。LDL受体缺陷、受体对LDL连接部位的缺失或受体有被小窝的缺失均影响LDL受体与LDL在细胞膜表面的有被小窝处结合,使细胞对LDL摄取障碍,出现高胆固醇血症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是由于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胰岛素不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无法产生生物学效应而导致糖尿病的。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与细胞膜载体蛋白异常有关,如胱氨酸尿症是由于细胞膜上缺少胱氨酸载体蛋白,造成转运功能降低所致。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基础病理学》供医学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基础病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