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所罗门王的魔戒

刘鹤玲 科学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科学  

作者:

刘鹤玲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谁能想到,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动物界,利他行为竟然普遍存在,它已经成为动物之间的一种相处方式和生存策略。人类利他主义是一种高尚品德,更是个人、团体、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相互合作以求双赢的重要手段。从动物利他行为到人类利他主义,我们可以领悟到“损人如损己,利他即利己”的人生哲理。 本书在分析当代利他主义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描述了动物界的利他行为及其进化机制,揭示了人类利他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传承机制,阐明了利他主义新理念对于人类走出利益与道德的伦理困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列举了大量动物界的利他行为,读来生动有趣。 本书可供科技哲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对科学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构架贯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前言导言参考文献及注释第一章 损他利己与自然选择理论 一、变异与选择:进化的阶梯 二、损他利己与适者生存 三、自然选择的创造性和层次 四、损己利他与自然选择的困境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二章 损己利他与亲缘选择理论 一、广义适合度与亲缘选择理论 二、亲缘系数与Hamilton法则 三、亲属之间的相互识别 四、膜翅目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系 五、亲缘选择的进化机制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三章 利他利己与互惠性理论 一、互惠利他行为的普遍性 二、利他也是为了更利己 三、互惠利他的条件与适合度交换 四、互惠利他与竞争中的制胜之策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四章 互惠利他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一、标准重复囚徒困境模型 二、修正囚徒困境模型 三、厨师困境模型 四、合作的起源与进化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 一、三类利他主义及人性解析 二、利他主义的经济学意义与实践诠释 三、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必要张力 四、利他主义道德与利益的关联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六章 人类利他主义的进化机制 一、利他主义的生物学根源 二、利他主义的文化传承 三、利他主义进化的“基因一文化”模式 四、利他主义进化的“基因一谜米”模式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七章 利他主义与当代实践的呼唤 一、全球问题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凸现 二、利他主义与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 三、利他主义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四、可持续发展与利他主义要求 参考文献及注释第八章 利他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和谐”的内涵与利他主义新理念 二、利他主义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三、互惠合作与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 四、合作利他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及注释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损他利己与自然选择理论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书中经过大量翔实的论证,确立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进化的机制,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生物进化的主要机制是遗传变异的自然选择,以变异为起点通过生存斗争,导致自然选择对有利变异的保存和对不利变异的淘汰,于是引起性状的分歧和较少改进的类型的灭绝。这样的选择过程周而复始,生物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达尔文强调有机体问的生存竞争,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充满残酷斗争的画面,使人们从中看到了生物的自私自利、自我保存的本性。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进化论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使人们明白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都在经历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正是通过斗争和大自然的选择而得以进化的。  一、变异与选择:进化的阶梯  科学史上常常把19世纪称为“进化的世纪”,这是因为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了《圣经》中上帝创世的神话以及物种不变的观点,第一次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同一祖先逐渐进化而来。虽然达尔文进化论是围绕生物物种的进化展开的,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生物学领域,广泛影响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人们相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进化的产物。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在诸多著作中研究和分析了达尔文进化论,在他看来:进化论以大量可靠的事实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神创论”、“目的论”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生物学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进化论揭示了有机界的联系和统一,证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哲学例证。为此,恩格斯给予达尔文进化论极高的评价。把进化论同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一起看作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他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如果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植物和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都各自按照细胞分裂的规律从一个细胞中成长起来。


编辑推荐

  “科学文化反思丛书”对科学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哲学反思和更广泛的文化诠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既根基于扎实的理论探索,也不乏大量生动有趣的意象符号,为我们理解和认识科学提供了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视角。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本书在分析当代利他主义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描述了动物界的利他行为及其进化机制,揭示了人类利他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传承机制,阐明了利他主义新理念对于人类走出利益与道德的伦理困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所罗门王的魔戒 PDF格式下载



本书对动物利他行为和人类利他主义的论述详实严谨,对围绕该问题的各种理论的发展脉络做了层层递进的梳理,直达目前的理论前沿,实为研究伦理学、博弈论、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必读之书。


威尔逊(E.O.Wilson)在1975年发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个名词。威尔逊认为,社会学以最外部表现型的经验描述和孤立的直觉来解释人类行为,而不参考真实基因意义上的进化解释。他建立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希望借由生物学的系统研究来解释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这门学科自建立以来,已在动物行为学的利他理论,人类乱伦禁忌研究和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证据。然而,社会生物学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受到许多社会科学家的反对与批评。反对者的立论根据在于:人类的攻击,侵犯等行为,更多的是后天习得的;社会生物学将这些行为归结于生物基础,完全是对人类能力的否定与自身责任的推卸。尽管反对者有其道理,但社会生物学的理论建构仍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利他理论的建构。威尔逊说,社会生物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便是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在许多学者不断对利他行为解释的补充与完善下,利他理论已成为社会生物学的重要基石。回顾利他行为的解释理论,影响较大且广为接受的主要有二个。第一是哈密尔顿(W.Hamilton)的“亲缘选择(Kinselection)理论”。所谓的亲缘选择是指人类利他行为的根源于亲缘原则,即近亲之间广泛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其立论根据是甲与其亲缘相近的亲属拥有共同基因的可能性,要比随机取样的个体来得高。此时,如果甲对亲属作出利他行为,即使甲因此失去了繁衍的机会,但由于这种利他行为有利于亲属的繁衍,这个共同基因还是能够得到继续复制的机会。亦即,利他行为发生在具有亲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其次是特里弗斯(R.Trivers)的“互惠性利他合作”。特氏认为,不具亲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利他,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因为相互交换利他恩泽,是单打独斗无法提供的。虽然背信行为能够为背信者带来更多的利益,但与这些叛徒合作将衰减为骗局而无法得到进化。只有每位成员都愿意合作,每位成员才能过好日子。从这观点来说,个人的利他是为了自己日后有困难时,能得到他人同样的帮助。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国内研究相当薄弱的社会生物学领域中的可读之书。


better book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