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燕赵书法史稿

赵生泉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赵生泉  

页数:

360  

前言

为便于研究,我们这里所指称的燕赵区域总体包括现今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大致相当于华北平原与燕山南北麓,不仅包括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而且也包括存在其间的古中山国、代国和邢国等地。燕赵区域内特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连绵不断的战争、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导致了燕赵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燕赵文化的主体是华北平原的汉族旱地农耕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征。燕赵文化虽然与相邻的三晋、关中、中原、齐鲁各区域文化多有交叉和重叠,但它却更具北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就燕赵文化的气质特性而言,人们多认同它的慷慨悲歌和任气豪侠,这一特征虽非燕赵区域所独有,但无疑它在该地表现得更为典型,它形成和成熟于战国时期,其后绵延两千余年,成为燕赵区域悠久而稳定的文化传统。就燕赵文化的构成和发展机理而言,有学者认为,兼收并蓄而自成一家乃其重要特征。这既与燕赵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多元构成等因素息息相关,又与燕赵地区的先贤今哲洞烛社会发展先机,并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魄,对各家各派思想成果择善而从、整合提炼关系至密。这样的看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燕赵文化无疑颇多启示。不过,在尚未对燕赵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之前,我们还不能对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妄加评说。

内容概要

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燕赵地域书法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专著,本书参考了当前书法、金石及现代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力图从地域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关系角度,勾勒出燕赵书法在上起商代、下迄晚清(个别现象及人物下延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3000余年间的基本发展历程。与此同时,通过对书法艺术及相关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本书发现燕赵书法在五代以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而辽宋以来,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正统”色彩。这一点,与燕赵文化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表现出的发展特征基本一致,说明书法是一门深受“文化”制约的艺术形式。 适合人群作为一部地域书法文化研究著作,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以及对金石、书法乃至文化感兴趣的文史、文物作者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本书的价值。同时,本书还可以用作高校书法及相关专业师生的理论参考读物。

书籍目录

总序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商代——蒙昧中的热烈 第二节 西周——走向规范 第三节 春秋战国——异形中的个性 第四节 书法交流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秦代河北书法检索 第二节 隶书的普及与成熟 第三节 楚风北上与汉篆装饰体 第四节 新书体 第五节 秦、汉河北书家第三章 魏晋北朝时期 第一节 曹魏与西晋——演进中的三体书 第二节 前赵及前燕——停滞 第三节 北魏——融合南北铸新体 第四节 东魏北齐——“复古” 第五节 佛教碑铭——书写虔诚 第六节 崔卢家法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隋代——延续传统 第二节 唐代——楷、行新风 第三节 唐代古体书 第四节 《房山石经》 第五节 唐代河北书论 第六节 河北隋唐书家第五章 北宋辽金时期 第一节 师唐——以颜为主 第二节 师晋——从《集王圣教序》到《定武兰亭》 第三节 北宋新风 第四节 辽代书法 第五节 金代书法第六章 元明时期 第一节 京体书风 第二节 赵体书风在河北 第三节 鲜于枢 第四节 明代的帖学 第五节 明代北直隶籍书家第七章 清代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直隶帖学 第二节 翁方纲的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张裕钊影响下的直隶碑派书法 第四节 馆阁遗响 第五节 直隶公私收藏与刻帖燕赵书法年表(简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定州《王公妻段氏墓志》(图4—39)作于元和八年(813年)四月,用笔落拓,字势绵密,故沉劲有余而飘逸不足。大名《宗庠夫妇墓志》(图4—40)葬于咸通九年(868年)正月,行款紧密,线条斩截,牵连映带不甚分明,而气韵弥漫通流,可谓“势险节短”之作。当时唐王朝已危机四伏,河朔藩镇也内患频仍,有此佳构,实属不易。总之,自安史之乱至晚唐之初,行书墓志主要存在于河北北部,同时兼及中南部地区,大约延续了90余年。具体说来,幽州偏于疏朗,成德重在平正,易定强调紧密,魏博专攻绵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性特征。不过,它们远宗二王,近法李邕、苏灵芝所代表的盛唐书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此后直到五代,行书在河北墓志上的表现差强人意,罕有精品。其根本原因,应在于藩镇割据对文化艺术的摧残与制约。

后记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尽管朴素简约,却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沁人心脾的魅力。追究原因的话,其实在于它以极其形象的方式,点出了人类精神的永恒弱点一一乡愁和乡恋。手边的这部书稿,虽然芜杂单薄,不免寒俭,倒也寄托着笔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在这一角度,它于笔者有特殊的价值。河北是笔者的故乡。从出生一直到上大学,懵懂而快乐的童年岁月,渐识人事却又莫名所以的少年时光,笔者都在这里渡过,并且逐渐成长为一个青涩又略带迷茫的青年。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离开了故乡,远赴东北求学。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在吉林大学,笔者先后在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等专业学习,光阴飞逝而不觉其快,涉猎虽广却不求甚解……最重要的是,在硕士导师丛文俊先生的悉心栽培下,笔者在这里找准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书法和书法研究,并初步发现了燕赵书法的独特魅力。总之,这七年我过得非常充实。然而,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始终是笔者心头萦绕不去的“伤”。所以,毕业后经过一年的求索,笔者告别了似乎前途无量的一些机会,毅然回到了故乡,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此后,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等本职工作的同时,笔者从文献、实物等不同方面,继续着手燕赵书法的勾稽与整理。于是十年之后,就有了这部书稿。


编辑推荐

《燕赵书法史稿》是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燕赵书法史稿 PDF格式下载



看到老家的文化亲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