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前稻作研究文集

裴安平,张文绪 著 裴安平、 张文绪 科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裴安平、 张文绪 科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

裴安平,张文绪 著  

页数:

345  

Tag标签:

无  

前言

之所以要编辑这个集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张文绪先生和我在农业考古中曾经有过的十余年共同追求、合作、探索与工作。其中,第一部分“史前稻作的生物学研究”,集中展示的是张文绪先生对中国史前稻作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成果与重要贡献;第二部分“史前稻作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回顾我自己在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考古中的探索与思考。张文绪先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湖南龙山里耶人,土家族,自号“里耶土人”。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西南农学院,是袁隆平先生的师弟。80年代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做过一些研究,1994年退休后不计名利和得失、不惧辛劳,全身心地投入史前农业考古,多次全程参加湖南道县玉蟾岩与澧县八十垱遗址的发掘,从生物学的角度为中国史前农业和稻作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植物硅质体形态来鉴定、研究古代水稻特征、植物种属,复原古代环境的方法传人中国。一些科研人员不求甚解,不做基础研究,只简单地关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硅石模样,忽视了远古植硅石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形体破坏,也忽视了将残破的植硅石与其原本的形状统一起来,以致有些所谓的稻属植硅石在水稻的植物体上根本找不到归属,使水稻植硅石的形态鉴定处于无规律、无标准、无依据的状态。为此,张文绪先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并于1995年、1996年、1998年相继发表了《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等论文,在学术界明显起到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功效。

内容概要

  《史前稻作研究文集》收录了两位作者从事稻作农业考古多年来的论文41篇,并将其分别归类为“史前稻作的生物学研究”和“史前稻作的考古学研究”两部分,集中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史前稻作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稻作起源及其与史前社会发展演变关系的探索和思考。  《史前稻作研究文集(精)》适合于从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 史前稻作的生物学研究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澧县梦溪八十挡出土稻谷的研究澧阳平原几处遗址出土陶片中稻谷稃面印痕和稃壳残片的研究湖南澧县八十墙遗址古栽培稻的再研究澧县八十墙遗址古栽培稻的粒形多样性研究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湖南澧阳平原四处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演变特征八十珰古栽培稻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茶陵独岭坳遗址红烧土中稻谷印痕的研究湖南澧县大坪双堰东周遗址4号水井出土古稻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稻谷的鉴定报告湖北江陵凤凰山M167遗址出土稻谷的研究河姆渡·罗家角出土稻谷外稃双峰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鲻山遗址古栽培稻研究龙虬庄出土稻谷稃面双峰乳突研究长江下游地区骆驼墩、龙虬庄遗址古稻的研究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大连大嘴子遗址古栽培稻米的初步研究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石峡遗址M104古稻稃壳印痕研究广东封开旧屋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其印痕的研究广东高州亚公山遗址H5古稻的研究福建明溪南山遗址古稻研究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水稻的双峰乳突、古稻特征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国古稻性状的时位异象与栽培水稻的起源演化轨迹中国古稻探秘第二部分 史前稻作的考古学研究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长江中游7000年以前的稻作农业和陶器中国原始稻作农业三种主要发展模式研究Notes on new advancements and revelations in the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of early ricedomestication in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质疑韩国小鲁里史前江南广谱经济与稻作农业史前私有制的起源——湘西北澧阳平原个案的分析与研究稻作与史前社会演变的关系新探

章节摘录

插图:三、讨论(一)研究古栽培稻的思路问题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假设是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对古栽培稻的研究有两种假设和思路。一种认为籼、粳是栽培稻种的现存形态,因此假定籼、粳自栽培稻种诞生之日就有,认定古栽培稻非籼即粳,或是籼、粳的混杂体。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发掘的115个稻作遗址中,仅对少数粒形作出鉴定的28个遗址出土稻谷,都是以籼、粳或籼、粳混杂稻类来认定的。表明以往的研究都是沿着这种认识进行的。根据这一思路,必然提出籼、粳这种固有的类型孰先孰后或二者同时产生的命题,因此很难对古栽培稻的特征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另一种思路则认为:虽然现代水稻栽培种是以籼、粳的形态存在,但它们都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不是栽培稻种原始就有的。因此古栽培稻不是现代的籼稻和粳稻,而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故必然提出古栽培稻是什么稻类和籼粳是在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命题。笔者的研究工作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和命题开展的。两种思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为“现在即过去”的假定,后者为“现在是过去的发展”的观点,因此指导研究工作的结果必然不同。孰对孰错,待实践验之。


编辑推荐

《史前稻作研究文集(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史前稻作研究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