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诸要素的适应性研究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 编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 编著  

页数:

399  

内容概要

本书利用考古发掘的大量新资料,对峡江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对环境、资源、交通、地缘政治等控制因素进行了重点考察,对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问题作了深入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峡江型文化系统的认识。作者认为,正是这些独具特点的控制因素,限制了峡江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使得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得以长期的保存和延续。 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向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阅读与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峡江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第一章 区域历史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区域历史发展 第三节 自然与区域历史发展中的基本要素第二章 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典型遗存 第二节 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 第三节 史前文化发展的区域特点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典型遗存 第二节 巴蜀文化 第三节 楚文化 第四节 中原文化对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构成的影响第四章 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秦人拔取蜀、楚与峡江地区的秦文化 第二节 两汉文化因素的多样性与汉制的确立发展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学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峡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六朝考古学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及分期 第四节 峡江地区早期宗教传播的考古学观察第六章 隋唐至明清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隋唐时期 第二节 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明清时期 第四节 太平盛世与文化繁荣第七章 环境与考古学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第一节 灾难性考古学遗存的辨认与分析 第二节 洪水、地震与山地灾害 第三节 战争 第四节 环境与文化变迁第八章 资源与考古学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第一节 盐业 第二节 渔业与狩猎 第三节 蚕桑业、茶叶、中草药及其他 第四节 资源与文化发展第九章 交通与考古学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第一节 水上交通 第二节 陆路交通 第三节 交通与文化交流第十章 地缘因素与考古学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第一节 人口流变 第二节 生产方式 第三节 宗教与习俗 第四节 地缘政治第十一章 结语 第一节 关于“峡江型考古学文化系统”的认识 第二节 峡江型考古学文化系统的学术意义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史前文化发展的区域特点  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与多种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人文习俗、埋藏环境等,峡江地区也不例外。峡江地区地处长江上游的东部,其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因素都有自己的特征,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史前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  峡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皆属“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反映了一种暖湿的气候、中亚热带的生态环境。峡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总体上属华南地区的砾石文化传统。制作石器的原料大多为原地取材的砾石。石器的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也使用碰砧法、摔击法及锐棱砸击法。华北地区小石器文化传统中常见的垂直砸击法和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的压制法,在峡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没有出现。石器多陡向加工。烟墩堡类型的石器虽以石片石器为主,但它与华北地区石片文化传统的:“周口店第一地点一峙峪系”(船头状刮削器一雕刻器传统)和“匾河一丁村系”(大石片砍砸器一三棱大尖状器传统),不论在打片方法上,还是在第二步加工上,都有所不同;在器形上也缺乏华北地区两个文化传统的典型器形。上述峡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的区别,是由两者不同的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两者经济性质的不同取决于两者不同的生态环境。峡江地区在更新世期间的遗址都为“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反映了温暖湿润、草木茂盛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决定其经济性质是以采集和捕捞为主,狩猎经济不占主导地区,这种经济性质又决定了峡江地区砾石文化传统的两种文化类型②。  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大致以巫山为界分为两个文化区。瞿塘峡以东属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系统。瞿塘峡以西的渝东地区属于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和老关庙文化系统。  玉溪下层的文化时代与鄂西、三峡东段的城背溪文化相当,两者在文化面貌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石器多为打制,均以砾石做原料,器形较大。陶器多以贴筑法制作。器形以圜底器为主,有少量平底器,炊器以釜为主。但两者在文化面貌上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如玉溪下层陶器的口沿及圈足下部的花边装饰,则不见于城背溪文化;而城背溪文化中常见的扁壶和支座、纹饰中常见的刻划纹,则不见于玉溪下层文化。分布于湘西北地区的皂市下层文化,文化时代与玉溪下层文化相当。两者的文化面貌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相似之处为两者的炊器均以圜底釜为主,不同之处为玉溪下层文化的陶器中没有皂市下层文化常见的镂空圈足盘和双耳罐,也不见皂市下层文化中的白陶和刻划纹。总体而言,玉溪下层文化与皂市下层文化的区别更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诸要素的适应性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