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可持续利用

吕宪国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吕宪国  

页数:

244  

字数:

36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湿地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地、农田、海洋等生态系统共同维系地球表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功能独特不可替代的自然综合体。我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hm。,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发生明显退化。据全国重点湿地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3年)统计表明,所调查的重点湿地中有95.2 %的湿地受到威胁,其中30.3%的湿地受到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有26.1 9/6的湿地受到污染威胁,有24.2%的湿地受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有8.0%的湿地受到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的威胁,有6.6%的湿地受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威胁。湿地资源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降低江河沿岸蓄洪防涝功能,增大水涝灾害发生的风险,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水生、湿生生物生存环境,最终将危害国家生态安全,对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现实的威胁和未来难以估量的损失。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视,对于我们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监测体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湿地研究发展时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以沼泽和滨海滩涂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人们对湿地的研究趋于定量化和微观化,认识湿地的水平也不断加深。湿地研究更多集中在对湿地生态过程、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功能评价、湿地恢复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等方面。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是一个水、土、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生态系统,对其定义、分类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国湿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概念、分类、形成、结构功能及其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急需建立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借以推动湿地科学的发展。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任务艰巨,恢复湿地也仅仅局限在自然恢复,因此湿地的保护、恢复无论从理论、方法及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江平原是我国湿地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保护恢复三江平原湿地,对维持该区域生态安全、水安全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和国家林业局(SFA)“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支持下,20余位专家历经3年的项目成果总结,书中内容大多属于原创性成果。本书阐述了三江平原项目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合湿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机制、湿地保护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及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建立了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的湿地保护框架;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包括湿地恢复的理论与方法、水资源恢复方案、湿地退耕还湿模拟和湿地生态廊道建立的模式及实践等;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模式探讨,提出了湿地友好型农业模式,确立了有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替代生机和生态旅游的方法与实践。 本书可供湿地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湿地保护的科研及管理人员使用。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二、气候 三、水文 四、土壤第二章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过程 一、三江平原项目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基本特征 二、三江平原项目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三、湿地植物及其变化特征 四、湿地动物及其变化特征第三章 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第四章 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机制评估与实践 一、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评估 二、湿地保护法律实施机制在三江平原的实践第五章 湿地保护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及服务功能评估 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 二、三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三、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第六章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一、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的理论与方法 二、三江平原水资源恢复案例:浓江一鸭绿河流域 三、湿地洪水淹没模拟及退耕还湿定量评价 四、湿地生态廊道建立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第七章 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一、替代生计发展 二、湿地友好型农业模式 三、湿地生态旅游发展附录1 三江、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名录附录2 三江、洪河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五章 湿地保护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及服务功能评估  二、三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是一种能够协调发展与保护,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盘谋划和考虑。本书在对三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及其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及详细内容。  1.区域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由湿地自然属性的生态系统和湿地社会属性的经济系统组成,这两个系统又由若干要素组成。人们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各种产品,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经济系统,这样湿地就成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湿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它独特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它又具有普通经济系统的统一功能。这两方面不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  1)湿地“社会~经济一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1)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湿地的生态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包括“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系统”。“生命系统”的内容有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的集合;“非生物系统”的内容有湿地土壤、水资源、岩石构造物、光、热、气和各种无机及有机元素的集合。“生命系统”的要素既依赖于“非生物系统”而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又对“非生物系统”产生影响。“非生物系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生命系统”的活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2)经济系统构成要素。  人类的生产劳动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成果,这时湿地的自然再生产与人类经济再生产相结合,湿地就成为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它具有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增值等功能,与其他经济系统一样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以及生产、交换等方面的要素。经济系统各种要素的结合,具体体现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社会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基本制度结构,以及特定的文化现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可持续利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