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区域经济学

吴殿廷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吴殿廷  

页数:

368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于2003年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使用和好评,很多院校把它列为教材和考研参考书,上海更是把它作为公务员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第一次印刷后年年重印,可见其社会需求和反应。也正因为如此,该书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区域是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科学发展是本学科的永恒研究主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构筑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但是,正如中国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一样,区域经济研究的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原先看似生动、鲜活的内容有的已经过时,有的为新的事实或论点所替代。特别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事实,使我们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对原书进行修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1)为更突出教材的特点,调整和压缩了个别过时或少量难度偏大的内容。  2)补充了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地和谐、循环经济、两型社会建设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与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的内容。  3)增加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总部经济、SWOT分析方法等内容。调整和补充的内容大约占总篇幅的1/4。  本书的编写目标是: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区域科学发展为主线,着重从时空两个方面、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发展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吸收区域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试图在理论上给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思维框架;在方法和实践上更具实用性。使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在参与区域发展研究和区域规划制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教材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强调基础性、权威性、典型性,兼顾学术性和先进性。为此,我们尽量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工作、已经成型的理论体系、广为使用的方法纳入,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阐述和说明。

内容概要

  《区域经济学(第2版)》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研究主线,着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发展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试图在理论上给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结构,在思维上给出清晰的思路。沿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典型事实和具体方法的逻辑顺序,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方法和实践上有相当强的实用性。  《区域经济学(第2版)》可作为经济学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地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和建筑类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供地方政府党政负责人,计划、规划、国土、环境等部门的公务人员,以及有志于地方行政管理、关心地方发展的中青年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版序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第一节 区域一、区域的概念二、区域的类型和特征第二节 区域系统一、系统和系统科学二、区域系统的组成三、区域系统的特征四、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五、区域系统的功能六、区域系统的演化与控制第三节 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任务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四、区域经济学的前景与方向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 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概述一、区域发展的内涵二、区域发展的形式三、加快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发展第二节 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第三节 区域科学发展一、科学发展观二、可持续发展概述三、区域的类型与可持续发展四、区域的层次性与可持续发展五、不同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述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三、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有关学说三、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四、我国国民经济的周期性特点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机制一、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二、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三、哈罗德-多马模型四、投资和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节 区域经济管理运行机制一、企业家眼中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二、从政府的角度看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一、三次产业的划分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四、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第二节 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一、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地位变化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建设一、地区生产专业化二、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四、辽宁工业部门特征的初步分析五、区域产业结构建设第四节 投入产出分析一、引言二、投入产出表三、投入产出模型四、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第一节 经济地域运动论一、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与模式第二节 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一、集聚与扩散二、距离衰减原理与近邻效应三、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第三节 经济区划论一、经济区概述二、经济区类型三、经济区划四、区域的定量划分方法五、主体功能区建设第四节 产业布局论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二、产业布局理论三、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与合理性评价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 区域分工与合作第一节 区域差异论一、区域差异概述二、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四、区域差异演化过程五、区域差异调控六、区域增长趋同第二节 区域分工论一、区域分工概述二、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三、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论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二、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方式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与评价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 PRED——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两重性一、适度人口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必需的二、人口数量过多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三、适度人口——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四、人口容量——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实课题五、人口结构与区域发展六、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二、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三、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对策四、流失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 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一、物质条件与区域发展二、非物质条件与区域发展三、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第四节 以人为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一、概述二、三项基本国策三、三大发展战略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八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一、城市的概念与特征二、城市的产生三、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四、城市经济区的内涵与特点五、城市经济区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一、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三、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节 城市职能与规模分布一、城市职能二、城市规模分布三、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区域发展一、城市空间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二、城市带理论与点轴开发三、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发第五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目标二、城乡协调发展评价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九章 区域发展决策与政策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一、发展战略的含义二、区域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第二节 区域发展规划一、区域规划概述二、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三、区域发展专项规划和专题规划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一、概述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第十章 区域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第一节 区域系统分析概述一、区域系统分析基本原理二、区域系统分析和规划中的数学方法第二节 区域经济比较与评价方法一、区域经济的比较与评价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三、区域评价案例第三节 区域发展预测方法一、概述二、结构化预测方法三、非结构化预测方法四、社会经济预测中多模型、多方法的结合第四节 区域发展规划方法一、区域开发中的规划问题二、线性规划模型复习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不同结构的区域,要用不同的方法划分。  (一)均质区域的定量划分  均质区域的划分,大致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根据若干观测点的相对位置推算各观测点的覆盖(控制)面积  例如,根据各气象站降雨资料推算整个地区的总降雨量等,一般都采用泰森三角形方法。这种方法计算精度不高,但简单易行,适合于观测点少且分布不均匀情况下的区域划分。  2.对区域渐变特征进行分等定级  这可以用等值线和趋势面的方法进行,一般选择等值线密度最大处,亦即趋势面变率最大处作为相邻等级区域的分界线。这种方法精度很高,适合于采样点很多,能够建立起趋势面方程和绘出等值线的情况。例如,地质学上常用此法进行区域地质分析。  3.对离散区域进行分区划类  可用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图上作业来进行。例如,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类型的划分可以以县级区域作为基本单元,选取若干个显示地域分异的因素进行系统聚类,然后参照各县区的位置和相邻关系进行区划。  (二)结节区域的定量划分  结节区域涉及三个概念,即结节性、结节点和腹地。结节性指一定范围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或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焦作用;这些具有聚焦性能的特殊地段称为结节点;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吸引区(腹地)。结节区域的划分,就是根据各结节点的控制范围(腹地)进行划分。由于各结节点的中心性大小不同,所以不能用泰森三角形法来进行区域划分。  严格地说,结节区域的划分应在对各种流(人员流、物资流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这些流的方向和强度变化来划分结节区域。这显然很复杂,有时难以做到,有时即使能做到也得不偿失,因为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为此,这里尝试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来对结节区域进行划分。


编辑推荐

  《区域经济学(第2版)》以区域的科学发展为主线,系统论述区域运动规律及促进区域发展的策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案例来自作者的科研成果,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区域规律的客观性和区域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既有“授业”的作用,又有“传道”(培养读者研究、分析能力)的功能  篇幅适宜,图文表结合,信息量丰富,便于阅读,有助于读者自主学习和研究引用  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政府宏观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区域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