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

王建华 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建华 等编著  

页数:

243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通过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分析,探讨了与其紧密相关的技术问题及实现模式,并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了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过程。本书总结分析了移动学习的理论及技术,为该领域或即将进入该领域的研发者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虽然移动学习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已有近8年,但却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技术参考,也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移动学习系统,因此移动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本书可以作为移动学习探索者的引路石和移动学习研究者的技术参考,进而使移动学习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发展。  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能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设备(手机、PDA、计算机等)进行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发展将推动我国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教育的普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各阶层人员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必将带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本书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国外众多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第二部分,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描述构建相应类型移动学习系统的基本模型,然后依次介绍构建该模型系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使读者很快进入该领域。通过第二部分的学习,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移动学习的关键技术。第三部分,以实例引导读者如何利用第二部分中介绍的关键技术构建简单的移动学习系统。  本书的结构框架、内容体系和最后的统稿由王建华和李晶讨论完成,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张珑和魏洪伟帮助完成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其中第1、3、4章由王建华编写,第5、9章及附录A由张珑编写,第2、6、7、8章由李晶编写,第10章及附录B由魏洪伟编写。同时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赵松及赵丽帮助完成了部分资料的收集及统计工作,在这里表示感谢。  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书中难免会有疏漏甚至错误,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给予谅解并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达深深的谢意!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容概要

随着因特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发展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是必然趋势。对于终身教育来说,传统课堂之外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甚至工作场所也不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借助身边的一切可联网的设备,如计算机、PDA、手机等,随时随地连入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所以,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书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移动学习的概念、产生、特点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如设备独立、设备自适应、短消息眼务、基于串口的通信等;第三部分通过案例介绍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本书可以作为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或研究生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软件研发者等的技术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1章 网络教育  1.1 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应用  1.1.1 网络教育的概念  1.1.2 网络教育的发展  1.1.3 网络教育应用的性质和研究内容  1.1.4 网络教育的优势  1.2 网络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  1.2.2 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的研究 第2章 移动学习概述  2.1 移动学习的产生  2.1.1 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化学习  2.1.2 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  2.2 移动学习的定义  2.2.1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  2.2.2 移动学习的内涵  2.3 移动学习的特点  2.4 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比较  2.4.1 接触学习   2.4.2 远程学习  2.4.3 多种学习方式的比较  2.5 国内外移动学习的发展状况   2.5.1 移动学习的主要研究领域  2.5.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2.5.3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2.5.4 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弊端 第3章 移动学习的基础理论  3.1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概述  3.2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3.3 基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工具——认知灵活性超文本 第4章 移动学习体系结构及模式  4.1 移动学习的体系结构  4.1.1 移动互联网  4.1.2 移动台  4.2 移动学习的模式  4.2.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   4.2.2 基于连接的移动学习第二部分 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 第5章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  5.1 短消息服务简介  5.1.1 SMS的基本概念  5.1.2 SMS系统的结构及传输过程  5.1.3 短消息的收发方式  5.1.4 SMS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5.1.5 SMS的下一步发展  5.2 基于串口通信的短消息技术  5.2.1 串口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5.2.2 AT指令   5.2.3 PDU编码的研究与设计 第6章 基于、VAP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  6.1 WAP技术  6.1.1 WAP的设计思想   6.1.2 WAP通信模型  6.1.3 WAP的分层协议栈结构  6.2 GPRS与WAP的区别及关系  6.3 在GPRS载体上WAP的实现  6.3.1 在GPRS载体上WAP实现的网络结构   6.3.2 在GPRS载体上WAP实现的协议栈模型  6.3.3 在GPRS载体上实现WAP的优势 第7章 基于C/S的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 第8章 设备独立性技术第三部分 设计与实践 第9章 基于短消息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10章 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参考文献附录A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系统部分程序源码附录B 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部分程序源码

章节摘录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学在非良构领域内过分简化知识和预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认知灵活性理论完全排斥预定学习内容。事实上,在Spiro开发的认知灵活性超文本系统中也包含着一些预定的知识,但一方面,它并不要求学习者获得的知识表征都全部、清晰地包含在其中;另一方面,该系统中预定的知识并不要求学习者被动地吸收,也不是学习者应获得的知识的最终结果。首先,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提供的是构成知识序列的知识单元,以及围绕该知识序列进行组织的探索环境,这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反复进行建构型思考。其次,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预定的知识范围通常局限于大致描述应如何对该领域进行思考的一些标志和起点,并把侧重点放在它们的灵活性上,而不是结构与应用的刻板性上。这些知识标志并不具有预定的意义,因此学习者不可能以抽象的方式获得意义,也不可能在应用知识于不同背景之前就确定其意义。知识的意义部分地是通过确定相关的一组概念的范型所确定的,然后通过与具有独特应用背景的其他范型的相互作用充实。最后,认知灵活性超文本还允许学习者超越预定结构,通过选择补充概念、命题和案例分析进行用户定制。总之,在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知识的预定是最低限度的,该教学的目的恰恰是使学习者看到非良构领域中知识完全不是预定的。因此认知灵活性超文本更像一种智力的“建筑设备”,该设备促进学习者在具有某些灵活的背景结构的前后关系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同时,它还根据学习者自己的需要向学习者提供创建知识排列的写作工具,让学习者生成自己的学习材料。  综上所述,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非良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取以及该领域所必需的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源于该理论的认知灵活性超文本则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对复杂知识进行探索的环境,以鼓励对内容与结构关系的透彻理解,并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多元表征。为此,这是一种旨在削弱对学习者的控制,鼓励、提倡学习者积极参与,超越再线学习,主动进行探索与建构学习的学习理论与方法。它既不同于为学习者的学习硬性预定一定的知识并相应要求学习者通过记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学习,也不同于让学习者处于无结构状态中盲目探询并完全忽视概念在理解中的作用的自由放任的学习。


编辑推荐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通过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分析,探讨了与其紧密相关的技术问题及实现模式,并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了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过程。《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总结分析了移动学习的理论及技术,为该领域或即将进入该领域的研发者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虽然移动学习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已有近8年,但却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技术参考,也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移动学习系统,因此移动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可以作为移动学习探索者的引路石和移动学习研究者的技术参考,进而使移动学习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大致翻了一下,学习理论,有点帮助!


非赏有用,很好!


给力 呵呵


正在学习中,感觉内容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