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页数:

141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为《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这里所谓的“寺庙”指佛教建筑,“宫观”指道教建筑;除此之外,报告还收录有1处伊斯兰教清真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多座宗教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这其中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建筑。为了全面报道这些发现,使相关研究人员和读者能够方便研究和查阅资料,我们将这些资料集中于同一本书中,共收录11个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其中7个为佛教建筑,3个道教建筑,1个伊斯兰教建筑。一些宗教建筑属于皇家专有或本身就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如圆明园正觉寺,其资料就收入《北京皇家建筑考古发掘报告》中,本书不再赘述。北京地区的寺庙宫观数量众多,在全国来讲都是首屈一指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完成的《京师全图》中,登记有寺庙宫观数量1207处。1928年北平特别市共登记寺庙宫观数量为1631处,1930年为1734处,1936年则降为1135处,到了1941年更是减少为783处。佛教最迟在西晋时已传人北京地区,一般认为门头沟区的潭柘寺是北京最早兴建的寺庙。北魏时期,北京地区就有了不少的寺庙。北朝后期,佛教在北京地区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寺庙。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地区佛教的发展。辽金元时期,北京作为首善之地,延续了几百年,佛教在统治者的崇奉下,寺庙兴建如雨后春笋一般,佛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到了元代,在统治者的大力崇尚下,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汉传佛教。明清时期,北京的佛教开始由盛转衰,其中明代流行宦官建寺,清代则大肆兴建喇嘛庙。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扰,兵火殃及,北京的佛教寺庙急剧减少。北京的寺庙多分布于北京城区和山区,特别是在城区,几乎每条胡同内都有寺庙。在众多的庙宇中,既有皇帝敕建的,亦有臣民信徒捐建的,规模也视等级和财力在进数和建筑体量上有所差距。本书收录的7个寺庙遗址中,有3处位于城区,4处坐落于城郊。

内容概要

北京地区的寺庙宫观数量众多,在全国来讲都是居于前列的。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房山区大苑村寺庙遗址、宣武区天宁寺钟鼓楼遗址、门头沟区灵岳寺、延庆县应梦寺遗址、崇文区夕照寺遗址、海淀区万寿寺万寿阁、东城区玉河庵遗址等佛教遗址以及朝阳区高碑店龙王庙遗址、朝阳区北顶娘娘庙遗址、平谷区碧霞元君祠遗址等道教建筑遗址和通州区的一处清真寺建筑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本书全面反映了这些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并对这些遗址的性质、历史沿革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宗教学等研究方向的学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房山区青龙湖镇大苑村寺庙遗址北京天宁寺钟、鼓楼遗址朝阳区高碑店漕运码头公园龙王庙遗址门头沟区灵岳寺延庆县应梦寺遗址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遗址通州区清真寺邦克楼、沐浴房、更衣室、照壁遗址北京万寿寺万寿阁遗址北京玉河庵遗址北京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遗址北京市朝阳区北顶娘娘庙遗址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南墙宽0.32米,仅残留底部分砖砌墙基。该墙上有一柱石,为柱石4,呈椭圆形,径长0.34米,距东基础2.6 米,西与柱石3间距3.3 米,与北墙壁上柱洞3相对应。西墙宽0.32米,用青砖残块并夹泥土错缝平砌。在该墙的南部有一灶,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0.8 米,仅残留底部一层砌砖,底部残留有黑灰,与主间内炕相通。仅在该间西南部残留少量铺地砖。用砖规格为0.2 6米×0.14米×0.06米。该房南墙外有一排匝边砖,长0.2 6米,仅残留底部青砖和青砖残块,东部残留有少量完整竖砖。该匝边砖的南部为门前活动台,呈长方形,东西长10.5 米,南北宽3.9 米。西部和南部用青砖和石块砌制匝边,西南部残留有少量铺地砖,用青砖残块呈东西向平铺而成。东部与“殿1”月台相连接。据其位置及出土物来看,F1应为西僧人房。7.F2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西邻F3、南邻F4。方向为180。,平面呈长方形,坐东朝西。南北长6.4 米,东西宽4.06米,面阔2间,由北向南分为主间和次间(图一四;彩版三一,2)。主间位于该房的北部,呈长方形,东西内长3.4 米,南北内宽2.5 米。四周基础残存高0.18~1.1 米。北墙和东墙宽0.4 米,下部用青砖错缝平砌五层,并夹有白灰,上部用青砖残块和少量石块呈人字形并夹泥土砌制而成。南墙宽0.3 米,在该基础的东部有一门,门宽0.9 6米,残高0.4 ~0.5 6米,底宽0.3 米,上宽0.22米,下部用青砖错缝平砌五层,并夹白灰,上部用青砖残块并夹泥土砌制。西墙宽0.26米,用青砖残块呈人字形并夹泥土砌制而成。在该间的西部有一火炕遗迹,呈长方形,南北内长2.5 米,东西内宽1.7 4米,残存高0.2 4~0.6 米。炕边沿下部用青砖夹白灰呈南北向错缝平砌五层,上部用青砖残块南北向砌制而成,底部未发现烟道及铺地砖。在炕内北壁偏西有一烟孔,呈方形,宽0.26米,进深0.26米,残高0.85米,烟孔内三壁见有熏黑后痕迹。该间底部用青砖、青砖残块及少量方砖呈南北向平铺。用砖规格为0.2 6米×0.1 4米×0.06米。次间位于该房的南部,呈长方形,东西内长3.4 米,南北内宽2.7 2米,四周基础残存高0~0.7 米。

后记

本报告马上就要付梓出版了。这本书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近几年配合基本建设中所发掘的一些遗址和墓葬,整理以后发表简报略显冗长,出版报告又略显不足,如果将这些遗址或墓葬分成若干专题集成报告,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因为将某一类遗存集中到一本书中,能更方便有关专家和读者利用和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此集中相关发掘和研究人员,有计划地完成各专题的报告。由于本书的作者们长期坚持在考古工作第一线,很多同志都是抽出时间完成写作的,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次,本报告是各个科室相互合作的成果。报告中的大部分章节是由基建考古室的同志完成的,部分由考古研究室、科技考古室的同志负责,资料也是互通有无。文献研究室的夏连保教授为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并不时对写作提供指导意见。技术保护室的董育纲主任安排相关人员对部分出土的遗物进行了保护、修复和照相工作。办公室郭力展主任为大家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本报告由朱志刚同志总负责,统筹安排各章节的撰写人员,最后再进行统稿。报告的各章节作者如下:“前言”由朱志刚完成;“房山区青龙湖镇大苑村寺庙遗址”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朱志刚、于璞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炜完成;“北京天宁寺钟、鼓楼遗址”由朱志刚、张中华完成;“朝阳区高碑店漕运码头公园龙王庙遗址”由朱志刚、胡传耸完成;“门头沟区灵岳寺”由李华、于璞完成;“延庆县应梦寺遗址”由郭京宁、程金龙、冯双元和张永强完成;“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遗址”由刘风亮、杨菊完成;“通州区清真寺邦克楼、沐浴房、更衣室、照壁遗址”由刘风亮完成;“北京万寿寺万寿阁遗址”由韩鸿业完成;“北京玉河庵遗址”由张中华、朱志刚完成;“北京丫髻山碧霞元君祠遗址”和“北京市朝阳区北顶娘娘庙遗址”由张中华完成。本报告编写过程中,考古学家赵迅先生提供了宝贵意见。最后,科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孙莉女士、吴书雷先生为本报告出版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编辑推荐

《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寺庙宫观考古发掘报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