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机制

邓文胜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邓文胜  

页数:

194  

字数:

193000  

前言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城镇群体演化动力及调控对策的研究是当今地理学界、城市规划学界、遥感科学界、地理信息科学界等学科研究的新的热点问题和地方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地域空间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范围日益扩大,城市形态呈现多样化,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空间关系从单一的城市内部关系走向与周边关系和城镇群体关系,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全书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信息机制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分析了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及应用,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第四章讨论了遥感影像分类的各种方法,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第五章研究了反映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机制,提出了以信息机制为基础,用命题逻辑演算方法来分析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新方法;第六章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预测了武汉的城镇化水平;第七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武汉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第八章总结与展望,包括研究结论与今后还要进一步做的工作。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大学许多老师、同学以及湖北大学同事和学生的帮助,还引用了一些参考文献中不属于本书,但又与本书密切相关的内容,有必要记录于此,表示感谢。首先,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想要对如此庞大的题目进行全面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想要对如此繁杂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也是几乎不可能的,虽然自感已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甚至谬误之处,诚恳地欢迎各方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地球空间信息机制,通过对城镇群体空间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来揭示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空间组合、空间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主要研究面向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遥感图像分类与城镇建筑覆盖专题信息提取技术和反映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指标和动态监测模型。 本书适合作为地理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用书,也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题目 第二节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概述 一、城镇群体概念与分类 二、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信息机制及其研究内容 一、信息机制 二、空间信息机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本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五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第二章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原理与要素解析 第一节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原理 一、最小规模/门槛原理 二、非均衡变化原理 三、依赖形态原理 四、非均质原理 五、市场竞争原理 六、行为/社会学原理 七、机构机制原理  八、随机发生原理  九、城镇群体空间设计原理  十、相关性原理 第二节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要素构成  一、节点及节点体系  二、线及网络  三、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系统流态  第三节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状态描述 第四节 熵与城镇群体空间结构 第五节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影像要素解析   一、城镇群体空间结构与遥感影像信息的映射关系  二、城镇群体空间结构影像信息时空分布规律  三、引入时间维的遥感信息机制分析流程  参考文献第三章 面向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研究的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 第一节 遥感影像分析中的多尺度、多源数据 一、地理信息 二、遥感信息 第二节 多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及其应用 一、高光谱卫星数据 二、Eandsat数据 三、SPOT数据 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五、其他数据源 第三节 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 一、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Dempster合成法则 三、多源遥感数据融合 四、多波段遥感数据融合 参考文献第四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遥感图像分类与城镇建筑覆盖专题信息提取技术第五章 反映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指标和动态监测模型第六章 武汉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深化的灰色分析与预测第七章 武汉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及再布局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附录

章节摘录

插图:系统和遥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探讨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和预测城镇群体未来的空间结构,为武汉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和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其研究必然具有相当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第二节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概述一、城镇群体概念与分类张京祥(2000)认为,城镇群体(urbanagg lomeration或urbangroups)从广义而言是指多个城镇分布、组织而成的一种空间形态。狭义而言,城镇群体区别于一般区域内多城镇分布现象,是其内部空间要素相对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又直接导致了城乡混合区、城镇密集区、城镇连绵带等多种城镇群体空间亚形态的出现。因此所谓城镇群体,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密切社会、经济、生态等联系,而呈现出群体亲和力及发展整体关联性的一组地域毗邻的城镇。姚士谋(1998)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包括小集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密度较大,生产高度技术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外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区。也有人认为,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地理空间应视为城市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群具有四个特征:①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特征;②城市群具有区域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性;③城市群具有区域内外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特点;④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相互之间的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作者认为,从系统的角度定义城镇群体,可以概括为: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之间通过信息流动而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互为条件,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编辑推荐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机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演化的信息机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