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
2010-1
科学出版社
李春盛 编
192
有了急病打电话、叫救护车、去医院急诊科抢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可是有些病人还没有等到急救车来到,就已经死亡了;或者赶到医院,医生已来不及抢救。这样的情况不少见。实际上这其中很多人本来是可以活下来的,只是因为家里的人或者周围的人对急救的知识掌握得太少,关键时刻没有采取最有用的救命措施,没能为后来医生的抢救争取时间。其实,平时学一些急救知识,家里准备一些急救用品,关键时刻就会派上用场,甚至可能会挽救生命。例如,陕西省榆林市一中学女生宿舍发生煤气中毒,11名花季少女失去了生命,此时如掌握急性中毒的一些知识,就有可能避免中毒事件发生,或者及时使中毒者获救;四川汶川地震中的许多幸存者能活下来,与这些人具备一些生存知识和救护者掌握一些救生知识很有关系。如果没能熟记本书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也不要慌张,只要根据目录查找到有关的内容,按照图示去操作就行了。这些操作其实都不复杂。期望这本书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起到保护我们家庭每个成员的作用,挽留住每一个生命,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和谐与幸福之中。
本书针对普通家庭最常遇到的突发状况,如各种突发急症、外伤、中暑、淹溺、中毒等,以问答的形式详细地讲解了家庭中必备的基本急救常识和应对突发状况时的急救、应急措施,如常见急危重症的现场急救、各种外伤现场急救技术、常见中毒急救处理等。书中的操作示意图更是实用、生动、一目了然。 本书适合关心健康的普通大众、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及医学科普工作者阅读。
李春盛,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急诊医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复苏组组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救治专
家庭急救自我测试表 《健康大白话》丛书序 前言 抢救危重病人必须做的事情 抓住紧急呼救的时机 不要慌张,要迅速、清楚地呼救 救护人员到来之前不要干等 病情危重的几种重要表现 几种重要的救命措施 保持呼吸道畅通 人工呼吸 心脏复苏 心肺复苏 大出血的止血 吸氧 发生急性中毒时的重要措施 发生各种急症时的救助 突然仆倒 头痛 胸痛 腹痛 发热 呕吐 腹泻 呕血 排尿困难 鼻出血 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肘的救助 癫痫发作 支气管哮喘发作 肺结核伴咯血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 糖尿病低血糖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 肝昏迷 消化道溃疡出血 泌尿结石急性发作 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 发生外伤时的救助 头外伤 颈外伤 胸外伤 腹外伤 四肢外伤 异物进入眼内 异物进入耳内 异物卡住喉咙 烧伤 电击伤 狗、猫咬、抓伤 蜂蜇、虫咬伤 毒蛇咬伤 发生中暑、淹溺和交通事故时的救助 中暑 淹溺 交通事故 发生急性中毒时的救助 及时发现急性中毒 要避免在救助中毒者时自己受到伤害 食用不洁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 菜豆中毒 毒蘑菇中毒 河豚鱼中毒 急性酒精中毒 煤气中毒 硫化氢气体急性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 鼠药急性中毒 毒品急性中毒 天然气中毒 液化石油气中毒 日用化学品中毒 彩图
插图:动脉血管出血,一定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压迫止血;静脉血管出血也可以使用压迫止血。1.伤口直接压迫用干净纱布或其他布类物品直接按在伤口出血处,此方法适用于动脉出血,且只能短时间使用,有条件时应尽快换用其他止血方法。2.指压止血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靠近心脏那一端的邻近骨头上,以阻断血流。用此方法时要保证所用力量足够压住血管,尤其是对下肢血管出血,否则达不到止血目的。按压时间应在10-15分钟内。四肢止血时,应将伤肢抬高至超过心脏高度。这种方法也只能短时间使用,有条件时应尽快换用其他止血方法。不同部位的出血需按压不同的部位。前额、耳朵以及太阳穴附近头皮出血用拇指按压耳孔前面有血管跳动的部位(图3-12)。枕后部头皮出血用拇指使劲压住耳后突起下面稍向下侧有血管跳动的部位(图3-13)。上肢出血一手握住伤者的前臂,另一手拇指和其四指相对,用力捏紧上臂内侧突出的肌肉块内下缘有血管跳动处(图3-14)。
《家庭急救》: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但有时家也是事故的孕育地和多发地。在事故发生时,家庭急救常识显得尤为重要。李春盛教授在《家庭急救》中介绍了一些关键时刻最有用的急救措施。发生紧急事故时,这些措施就能派上用场,甚至能挽救生命。掌握急救常识是应对突发事件最好的准备在黄金时间采用最有用的急救措施打急救电话时该说些什么?怎样做人工呼吸?怎样快速止血?有人煤气中毒该怎么办?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心脏复苏?发生食物中毒该怎么办?家中应该必备哪些急救用品?名医指点迷津 健康少走弯路在黄金时间采用最有用的急救措施
,应该是正版。。挺满意的!
家庭急救
最有必要学习的知识
:家庭急救
家庭常备
家庭急救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