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上亳
2010年9月
科学出版社
王晓毅
328
无
晓毅和小娟的考古报告要出版了,邀我审稿并作序。这两位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做的事,我是要负些责任的,于是,欣然应允。1996年,晓毅还在山西大学读书时,就在我领队的垣曲宁家坡遗址实习,每晚都会拉三两个同学跑我们这边来喝酒打牌,与他那些略显老实的同学比起来,多了几分成熟与世故。1997年,晓毅以山西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我所工作,所里把他安排到第二研究室,我当时正是研究室主任,此后的几年他一直跟着我做基础的田野工作,一个探方一个探方、一个墓一个墓这样扎扎实实地挖了四年。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几个老技工打成一片,吃、住、干活都在一起,每次从家里来工地的时候,都会把他父亲私藏的好酒带几瓶来和技工们一起分享,他刚办完婚礼不到一星期就跑工地了,能吃苦、脑子活、为人大方,是我对他来单位最初几年的印象。2001年冬天,开始安排他整理当年在大运高速路上发掘的襄汾小陈遗址报告,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做一件事情,在没有暖气的侯马南山,他带着两三个技工做了整整三个月,10万字的报告交稿了。2002年夏天,他作为辅导老师,带山西大学99级同学田野实习,地点还是在垣曲,与他实习的宁家坡遗址隔河相望。2002年的冬天和2003年的冬天,作为执行领队,他负责了垣曲上毫遗址的发掘。再后来,他自己有了领队资质,做了所里的中层领导,这些年做过的工地我已经数不过来了,但我印象中,他是我所少数几个没有欠账的领队。
本书是位于山西省的垣曲上亳遗址2002年和2003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上亳是垣曲境内一处非常重要的古遗址,其文化层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出土了各种陶器及部分骨器、石器、蚌器、铁器等,为进一步研究垣曲盆地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序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第一节 地层堆积 第二节 文化分期第三章 仰韶中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文化遗物第四章 仰韶晚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文化遗物第五章 庙底沟二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文化遗物第六章 龙山期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文化遗物第七章 东周遗存 第一节 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文化遗物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对上亳遗址仰韶中期遗存的认识 第二节 对上亳遗址仰韶晚期遗存的认识 第三节 对上亳遗址庙底沟二期遗存的认识 第四节 对上毫遗址龙山期遗存的认识 第五节 余论附录一 上亳遗址陶器研究附录二 上亳遗址14C测年数据附录三 上亳遗址陶器化学组成测试报告Summary
插图:图三九显示出,笔者所划分的三类黑陶,相互之间均有交叉,说明三者器表化学成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图四。的分布与图三八相同,只是变量不同,前者以时期为参考,可看出龙山时期的黑陶相对集中,与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没有交叉。依据目前对黑陶制作工艺的研究②,通常认为与渗碳工艺有关。在藏族传统制陶工艺的调查中,其间对黑陶烧制过程的展示③,再次用实例证明渗碳(烟熏)才是黑陶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所以对黑陶的研究应主要对其烧造工艺中碳含量及烧失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就目前的测试结果,可总结如下结论:黑陶的胎土成分与其他陶片成分相近,说明黑陶亦为本地生产;黑陶器表与胎土成分的差异,显示出黑陶器表经过专门的加工处理,目前已认可其与渗碳工艺有关;笔者所划分的三个类别,器表之间或胎土之间均无大的差异,但因受所测元素中无碳元素的限制,不排除三个类别的差异在于其器表渗碳量多少的不同而导致器表黑色程度的不一致;就不同时期器表化学成分来说,龙山时期的样品相对集中,或许与其工艺的进步有关,此外,仰韶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样品之间交叉分布,而龙山时期与二者均无交叉,可认为前二者之间在黑陶器表的处理方面,工艺无大的差异,二者之间关系较密切,均处于过渡阶段,至龙山时期,黑陶的制作工艺有所发展并相对成熟。
《垣曲上亳》黄河小浪底水库山西库区考古报告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