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院士随想录(第1辑)

白春礼 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白春礼 编  

页数:

241  

Tag标签:

无  

前言

今天,《院士随想录》第一辑终于要付梓出版了。此书忠实记录了院士们在其科学人生中体会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人生感悟,字里行间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留给后来者的宝贵财富。中国科学院学部决定编辑出版《院士随想录》,旨在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的创新启示、历史时刻、学界往事、人生感悟等奉献给社会,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阐释科学思想,展示科学家的风范。科学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也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真理、挑战自我的大舞台。科学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求真、求实、创新、质疑等精神财富。科学方法的精髓是理性,科学家们审问、慎思、明辨,形成了诸如逻辑推演、事实归纳等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核心是阐释事物的基本规律,科学家们不断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奠基、发展、进步过程中,广大院士展示了心系祖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他们勇挑重担,执著探索,刻苦攻关;他们立身讲坛,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他们献身国防,奋战戈壁,默默奉献。在世界科技面临革命性突破的今天,在我国进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新阶段之际,他们殚精竭虑谋划国家科技发展大计,前瞻思考,锐意创新,不断开拓科学技术新方向。此书中的点滴故事,将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院士们的人生历程,体会他们科技报国的精神境界。要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需要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宏大科技队伍,也需要大幅提升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对于我国公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学子而言,前人已为我国科学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如何体会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精髓?如何找到科学方法,并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指引下激发创新灵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或许,《院士随想录》能有所启示,使大家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深,走得更加执著坚定!是为序。

内容概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如此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引导我们发现更新、更真实的世界与自我。作为最杰出的引导者,科学大师们在想些什么?
由白春礼主编的《院士随想录(第一辑)》忠实记录了科学大师们在学界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字里行间渗透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和唯真求实的大家风范,饱含着他们勉励青年学者锐意创新的殷切希望。翻开书,跟随他们的思绪,我们得以回到改变世界的历史时刻,触摸鲜为人知的学界往事,聆听历经沧桑的人生感悟,收获非同凡响的创新启示。
《院士随想录(第一辑)》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

书籍目录

总序(白春礼)
创新启示
王绶瑁 “大题小做” 化腐朽为神奇——近世两个重大天文学发现的启示
吴孟超 为医重在德 重德贵创新
吴征镒 我与植物学研究
陆 琰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
王 夔 寄语毕业生
王 夔 鉴往启新——写在《化学进展》创刊30周年之际
杨叔子 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而创新
历史时刻
李德生 记忆中的大庆油田
吴征镒 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
戴金星 悬崖泻油奇观
陆 琰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杨叔子 难忘的时刻 难忘的地方
学界往事
王绶瑁 评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吴孟超 医学泰斗 人寿德馨——祝贺裘法祖院士从医65周年
吴征镒 学古文、习古字与编“大典”——略谈小学、选学、朴学、汉学
戴金星 争“气”日记
梁敬魁 良师与机遇助我成长
陆琰恭 贺何泽慧院士95华诞
陆 琰 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
陆琰等 怀念核物理学家虞福春教授
马在田 先生之风万古流
郑国铝 怀念我的导师
人生感悟
师昌绪 耄耋之年工作忙
王绶瑁 再晤“德”“赛”先生
吴孟超 谈敬业、创新与报国
王 夔 普陀樟问
穆 穆 思语心声
陈学俊 我的科学人生
林为干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田在艺 爱国立基 创新立业
谢家麟 偶然的机缘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杨叔子 踏平坎坷 成人成才
叶笃正 从我一生经历谈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郑国铝 效力祖国何惧艰苦

章节摘录

版权页:创新启示①“大题小做”化腐朽为神奇——近世两个重大天文学发现的启示 王绶琯20世纪下半叶,天体物理学开始被列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对象。60年代四大天文学发现中的“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先后获得这项世界性大奖。本文所说的“大题”,指的是导致这类重大成就的天文实测课题。“小做”,指的是针对这类“大题”的一种战略——“小设备战略”。下面我就以这两大发现为线索,来说明这种战略。旧话重提——当代天文学的两次巧遇3“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分别是恒星演化研究和宇宙演化研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分别启动了天文学在这两大领域上的新的腾飞。而这两大发现的过程竟然均属于“巧遇”!这40年前的旧话,曾经令科坛众人激动一时,但是至今仍有新意。这些故事已经有了许多普及著述(近期的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诺贝尔奖百年鉴》中吴鑫基、温学诗所著的《宇宙佳音》,其逐一介绍了截至20世纪末的7项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工作)。这里为了①原载于:《中国国家天文》,2006,14页阐明我的观点,将引用其中的有关事实,但是不再赘述科学内容。1967年,乔瑟琳•贝尔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用她导师安东尼•休伊什设计的一种测量“行星际闪烁”的射电望远镜,意外地发现了后来被称为“脉冲星”的奇异天体。下图是当时观测的几种记录。几种闪烁、干扰和脉冲星的原始记录在图的最上方部分是三个射电天体的闪烁记录。从左到右,分别是无闪烁、强闪烁和(不太强的)闪烁。图的中间部分,右边箭矢指的记录是一次干扰,左边标着CP1919(CP1919是后来给这个天体的命名)的记录虽然看起来并不特殊,但是乔瑟琳却以她的敏感和细致辨认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闪烁也不是干扰的陌生事物,于是她把记录的速率加快,使时间坐标放大。图的最下方部分表示放大了的CP1919的记录,明显地显露出了一组规则的脉冲,脉冲周期为1.337秒,极其稳定。这使人联想到巧匠制成的极其精致的钟表,却很难和天上庞大的星体相联系。不过,在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之后,剑桥的天文学家们最终确定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天体,称之为“脉冲星”,并公之于世。“脉冲星”很快便被认定为是30年前根据恒星演化理论预言的“中子星”。1932年中子被发现,在其后两年内,苏联物理学家朗道以及在美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和巴德,先后根据恒星演化理论,指出质量在一定范围的恒星,到了演化末期星体发生爆炸、内部猛烈坍塌,会使物质中的质子和电子紧密挤压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子”。这种状态下的“中子星”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约一茶匙)1000万吨!一个质量比太阳大一倍的中子星,直径会缩到只有10000米,还不及地球的1/1000!这一论断当时被看做是合理但是难以验证的奇想。因为预测的中子星直径如此之小,表面发光面积不及太阳的万亿分之一,实在是太不容易探测了!当时射电天文学尚未真正进入天文学家的视野。但是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已经在南北半球显示威力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在当时已经探测到的“射电源”中有一些就是中子星,直到CP1919以它奇特的“脉冲星”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这一时期,天文学家对天体的射电机制已经有了认识。这帮助他们很快把脉冲星现象联系到了中子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庞大的恒星坍缩成中子星后,原来的磁场和自转会千万倍地增大,导致了中子星的高速旋转并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以此为据,形成了今日被广泛接受的脉5冲星的“灯塔模型”。与此同时,它以石破天惊之势引发了极端致密物体——中子星、黑洞的探讨,为当代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崭新领域。回顾这段往事,在中子星的“预言—发现—证实”的整个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无疑是“发现”。而这个发现则因为是“巧遇”而引起了许多议论。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倾向于认为这种“巧遇”绝不是“歪打正着”。相反,对于“巧遇的追求”应当看成是天文实测的一项战略措施。今天大家都很熟悉,天文学上巨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30米光学望远镜等),一代接着一代兴建,耗资巨大。每一代这样的新设备的功能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而其科学目标则都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针对已有研究的扩展;另一方面则是意在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这种做法可以称之为“大题大做”。而其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实质上正是“迎接巧遇或寻求巧遇”。这种不惜代价的“大做”的动力源自一个基本认识,即天文世界中待发现的目标和待发掘的领域永远近在咫尺而浩无止境。而体现这种“大做”的“大设备”,在今日经济条件许可之下,每一步都联系着当代高精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达到多种功能的超越,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天文学各个领域多类课题的进展。这种“大题大做”,堪称现代天文学“进军”中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但是一门科学的进展,除了导致“全线推进”的“大题”之外,还必须有同属“大题”的“重点突破”,好比是出奇制胜的“奇兵”。中子星的发现(以及其他许多诺贝尔奖的工作)就属于此类。对这类“大题”的应对不同于调动千军万马的“大做”,应当是“对准要害、单刀直入”。回到脉冲星的故事,设想当年能有一位极其高明的天文学家,提前洞察到了中子星的射电特征(当年确实有人做到了,如帕契尼),并想到了“灯塔机制”(要凭空联系到这种机制确实很难,但也并非不可能),也就是说,他从理论上认定了中子星在射电波段将表现为连续发射快速“脉冲串”的星体(也就是脉冲星)。这样,将怎样来设计用以搜索这种星体的设备?


编辑推荐

《院士随想录(第1辑)》忠实记录了院士们在其科学人生中体会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人生感悟,字里行间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是留给后来者的宝贵财富。中国科学院学部决定编辑出版《院士随想录(第1辑)》,旨在将广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的创新启示、历史时刻、学界往事、人生感悟等奉献给社会,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阐释科学思想,展示科学家的风范。回到改变世界的历史时刻,触摸鲜为人知的学界往事,聆听历经沧桑的人生感悟,收获非同凡响的创新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院士随想录(第1辑) PDF格式下载



较好的纸张,当当的书不错,一直在支持中、。。。。


部分文章可以,其它的觉得只是记流水帐


管理人员培训用书,等待大家反馈的意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