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京华考古文集

李京华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京华  

内容概要

  本文集选编了李京华先生27篇研究文章,内容以冶金考古为主,涉及铸铜技术、冶铁遗址、铁器铭文和铁官官职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对铁器造型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京华,1925年
5月出生。河南栾川县人。汉族。大专学历。1953年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美术班毕业(大专)。曾任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组长,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委员、文物鉴定并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英国冶金史学会国外会员。长期致力于田野考古工作,多次主持和参加省内外大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十六处,兼顾从事冶金考古发掘与研究。先后撰写考古报告和金属考古论文与专著近百篇,著述140篇,主要论文有《关于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及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秦汉铁范铸造工艺探讨》、《河南古代铁农具》、《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试谈日本九州早期铁器来源问题》、《中国秦汉冶铁技术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日本93“东亚古代铁文化起源与传播”演讲会文稿),专著有《汉代叠铸》、《登封王城岗与阳城》、《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四篇论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还有几篇冶金考古报告和著述正编写中。

书籍目录

简介
读《洞悉一切的“第三只眼”》联想到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M45墓主人身
份问题
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重地在灵宝铸鼎塬黄帝庙
简论《封禅书》与“铸鼎塬”
——兼谈黄帝铸三鼎、祖庙、都
登封王城岗夏文化城址出土的部分石质生产工具试析
《偃师二里头》有关夏代铸铜遗物与铸铜技术的探讨
——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
揭开晋国青铜器铸造技术之谜
——根据侯马出土的模和范研究青铜编钟铸造造型技术
中国第二座汉代特大炼铁竖炉的复原与研究
汉代经济支柱产业
——宏伟的冶铁业
风风雨雨四十年
——《汉代铁农器铭文试释》一文的回顾
河南古代水井及提水机械与技术的发展史
河南冶金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南越王墓出土金属器制造技术试析
从南阳宛城遗址出土汉代犁铧模和铸范看犁铧的铸造工艺过程
古代西平冶铁遗址再探讨
河南古代铁农具
从战国铜器铸范铭文探讨韩国冶铸业管理机构及职官
汉代铁农器铭文试释
中国秦汉冶铁技术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试谈日本九州早期铁器来源问题
试论钧、汝色釉起源于古代金属彩色渣
……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小型编钟范块数十块,最大的编钟范块一百多块,有序而准确的套合铸范,是造型工艺中最关键的技术。经长时间的研究得知,全是在“组装模”上进行的。在众多商周铸铜遗址中,出土泥质“组装模”为数最多者,首推侯马遗址,属于编钟“组装模”者仅有3件。第一件组装模是最小的甬钟舞部中心部位刻正方形轮廓框,是甬的组装位。舞面由两铣角刻一条中心线,把舞面划分成左右两个半圆形区域,成为组装两块舞纹范的部位。模体正背两面,仅划出钟体上部轮廓线,说明组装的是素面钟范。下端的收缩段,是组装范芯座的部位。第二件组装模是最小的钮钟舞面划分四个舞纹区,在两铣角相连的中心线上,刻画两小圆圈,用于组装钮范。模的上半部正背两面,刻画钲、篆、枚范围边界钱,用于组装三者范块。第三件组装模是最小型的镩钟,制作成半体模是很科学的,在半体模上组装两次便是正背两面范块。舞部刻十字线,顶端的窄区组装铸钟钮,其下左右两区组装舞纹范。模身刻制有组装钲、枚、篆的范围线,三者之间的纵横直线是组装边框纹位置。纵长的中心线下段两条短的横线间,是组装鼓部花纹范的区域,只需对准中心线而省略两端线。非常重要的是幸存有少量浇铸后的编钟范块,在铜水灼烧的情况下,组装填充的面料范泥的轻微收缩,使钲、鼓纹、篆纹、枚与组装填充面料的组装缝大多数开裂,清楚地看出各范块组装关系。从范块周边的榫卯特点看,是先组装钟身各范,钟身下端的榫卯模,是在组装模下端的芯座上早已设置好的枣核形或长条形凹卯。在组装后的钟身范顶端与舞范套合面,在适当位置根据钟体的大小,挖制凹下的凹卯,形状较随意,方形、三角形、宽窄不等的枣核形、“*”形等。在组装舞纹范时,在舞纹周围自然印出上述形状的凸榫来,榫卯的位置多在背料层中。合范后的外面统体涂糊草拌加固泥,以防浇注时范体开裂。


编辑推荐

《李京华考古文集》是河南文物考古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李京华考古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