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

杨华、陈洪德、付金华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杨华、陈洪德、付金华  

页数:

335  

字数:

624750  

内容概要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是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提炼、集成、深化而成的,是近百位从事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与油气地质人员近十年成果的结晶。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着眼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延长组岩性油气藏勘探,介绍了该地层油气勘探的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基本地质概况、晚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体系及地球动力学、古地理特征及演化、湖盆及事件沉积、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藏特征及含油系统与油藏分布规律等。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体现了地质与物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供地质学、地层学、古地理学、油气勘探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盆地基本地质概况第一节 地层划分对比一、下三叠统二、中三叠统三、上三叠统第二节 盆地构造演化一、前中生代盆地构造背景二、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三、中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第三节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第四节 盆地区域构造基本属性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第一节 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现状第二节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一、盆地层序划分标志与层序地层格架二、盆地层序地层基本特征三、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第三节 高分辨层序地层特征一、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特点二、延长组长10-长9油层组基准面旋回三、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基准面旋回四、延长组长6-长4+5油层组基准面旋回五、延长组长3-长1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第四节 层序充填的动力学机制及模式一、陆相层序充填动力学基本原理二、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层序充填动力学特点与模式第三章 沉积体系及地球动力背景第一节 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二、河流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三、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四、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五、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六、湖泊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七、风暴沉积序列与特征八、浊积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第二节 大型三角洲构成湖盆内主要沉积体系一、湖盆三角洲的类型及构造背景二、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条件和沉积特征三、湖盆大型三角洲发育为浊流沉积提供雄厚的物源第三节 湖盆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一、长6厚层砂体特征二、长6厚层砂体形成的控制因素第四节 沉积演化特征及地球动力背景一、沉积演化特征二、地球动力背景对沉积充填的控制第四章 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第一节 陆源区分析一、湖盆周边陆源区确定二、陆源区构造背景三、物源分析第二节 湖盆古地理分析一、湖盆边界确定二、湖盆古纬度确定三、湖盆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分析四、湖盆底形恢复第三节 盆地延长组不同时期古地理景观一、延长组长10岩相古地理二、延长组长9岩相古地理三、延长组长8岩相古地理四、延长组长7岩相古地理五、延长组长6岩相古地理六、延长组长4+5岩相古地理七、延长组长3岩相古地理八、延长组长2岩相古地理九、延长组长1岩相古地理第四节 盆地古地理演化控制因素一、延长期古构造背景对古地理的控制二、延长期同生构造对古地理的控制第五章 湖盆事件沉积研究第一节 浊流事件一、浊积岩的形成机制及基本类型二、浊积岩的基本特征三、沉积序列及其展布特征四、相与模式五、实例分析与问题讨论第二节 地震事件一、震积岩识别标志二、震积岩分布与类型三、震积岩垂向序列特征四、问题讨论五、地质意义第三节 火山事件一、概述二、成因类型第六章 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的成藏效应第一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岩分布一、基准面旋回与烃源岩二、基准面旋回与储集岩三、基准面旋回与封盖岩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分布规律一、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类型二、层序地层与生储盖分布规律第三节 沉积体系与生储盖岩及岩性圈闭一、沉积体系对烃源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二、沉积体系对储集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三、沉积体系对封盖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四、沉积体系与岩性圈闭的形成第四节 不同岩相古地理单元成藏的差异性第七章 油藏形成条件与油藏特征第一节 油藏形成地质条件一、丰富的烃源岩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二、大型复合三角洲沉积砂体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三、生储盖组合的叠加发育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四、相带的变化是岩性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五、延长组油气具有近源、运移方向恒定的特点六、延长组油气藏具有源内成藏特点第二节 油藏类型与特征一、上倾方向砂岩尖灭岩性油藏二、成岩圈闭(次生圈闭)油藏三、上倾岩性尖灭与次生成岩复合圈闭油藏四、构造(差异压实)岩性油藏五、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六、延长组典型油藏解剖第三节 油藏控制因素一、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的分布二、三角洲前缘和重力流沉积控制了有利储集体的展布三、相对高渗区控制了石油高产富集区的分布四、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第八章 含油系统与油藏分布规律第一节 含油系统一、概述二、延长组油气系统分析第二节 油藏分布规律第三节 勘探有利区带预测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三段T3y3,含油带,包括长7、长6和长4+5油层组。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与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长7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在陇东地区长7深湖相油页岩中夹砂质浊积岩且含油,这套地层是延长组湖盆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在湖盆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在井下测井曲线表现为“三高一低”(高电阻、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和低自然电位)特征。长6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细粒砂岩沉积,在盆地北部、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是延长组主要的储油层段。自然电位曲线从下向上表现为倒三角形偏负的特征。长4+5总体由泥岩、粉砂岩组成,俗称“细脖子段”,总体厚300m左右,为另一主要生油层。 第四段T3y4,块状砂岩带,由长3和长2油层组组成。长3油层组主要为灰白色、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夹灰色、灰黑色泥岩,电性特征明显,自然电位偏负,呈箱状或指形态,视电阻率曲线形态呈锯齿状。长2油层组岩性比较单一,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细粒砂岩夹灰黑色、灰色粉砂质泥岩。 第五段T3y5,瓦窑堡煤系,由长1油层组构成。下部为深灰色、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上部为深灰色、灰绿色泥岩、灰黑色碳质泥岩夹页岩及煤层,夹有大量植物化石,自然电位总体平直,夹中幅指状负异常,电阻率为齿状,是长2油层组的区域性盖层。由于遭受后期剥蚀,本段在盆地北、西、南部残存厚度差异很大,尤以盆地南部为甚,在马坊-姬源-庆阳-正宁-马栏一线以西全部侵蚀,庆阳-华池一带仅分布在“残丘”上。与上覆侏罗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六盘山盆地窑山组 窑山组是由长庆石油勘探局研究院建立的六盘山盆地上三叠统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前寒武系或古生代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一套河流、湖沼相的砂泥岩煤系地层。 窑山组地层在六盘山盆地中窑山、麻黄沟、上流水、海原县盘探3井井下,以及固原的炭山煤矿、闵家沟等地广泛出露。其中窑山煤矿窑山组厚320m,为一套浅灰、灰黄、灰绿色砂质泥岩构成的河控三角洲相为主的含煤沉积,含10层不稳定煤层或薄煤层;同心县麻黄沟窑山组厚525.6m,中厚层黄褐色、灰黄色砂岩夹黑色泥岩及煤线,具三角洲平原相与湖沼相沉积特征;同心县上流水剖面,窑山组厚232m,可分为下、上两部分:下部厚约77m,为湖沼相细碎屑岩、泥质岩夹薄煤及劣质煤线;上部厚150m,可分三个小的正旋回,由河流相、堤岸相和湖沼相组成。固原炭山闵家沟剖面厚78m,由两个由粗至细粒砂岩旋回组成,以河道、边滩、泛滥平原相组成,含薄煤层与煤线及植物化石。固原炭山煤矿井下窑山组厚600m,是一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下部为湖沼相,中、上部为三角洲平原与河流相,夹煤层及薄煤约18层。各层位孢粉化石较丰富。窑山煤矿窑山组第五层蕨类孢子占78%,裸子植物花粉占22%。第12层蕨类孢子占39.4%,裸子植物花粉占60.6%,相当于延长组的第二段(T3y2)与第三段(T3y3)。海原县盘探3井窑山组厚870.3m(未穿),岩性为浅灰色、灰黄色含钙质粉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与深灰、灰黑色泥岩互层,夹煤层及油页岩,为滨浅湖及三角洲相沉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 PDF格式下载



已收,同学说就是他要的书,嗯 不错的速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