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

王文亮 王文亮、 等 科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王文亮、 等 科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

王文亮  

页数:

141  

内容概要

  《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在对 研发(R&D)产业的基础理论和成长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厘清R&D产业的历程、成长动力、影响因素等基础命题,进而研究 R&D产业在中国的成长实践,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R&D产业的发展,对区域R&D的发展也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相关 R&D激励政策,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就 当前R&D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可供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的 政府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相关研 究的学者参考,还可作为高校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论1.1 引言1.2 R&D产业1.3 中国R&D产业1.4 R&D产业成长的激励1.5 本书内容结构第2章 R&D产业的基础理论体系2.1 R&D产业形成2.2 R&D产业的主要特点2.3 R&D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第3章 R&D产业成长理论3.1 R&D产业系统3.2 R&D产业的成长3.3 R&D产业成长动力体系3.4 R&D产业成长结构方程建模3.5 R&D产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分析第4章 中国R&D产业成长实践4.1 中国R&D产业现状4.2 中国R&D产业关联及波及特点分析4.3 中国R&D产业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分析4.4 中国R&D产业成长的区域分析4.5 中国R&D产业成长发展思考第5章 中国R&D产业成长的激励政策5.1 R&D产业成长的相关激励政策5.2 中国R&D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评价5.3 中国R&D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改进思路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企业研发活动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若干配套政策落实现状》调查附录2 中国R&D产业投入产出情况附录3 激励政策计量分析的主要数据

章节摘录

第1 章 绪论1.1 引言20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从以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20世纪末,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概念以来,知识经济已经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进入21世纪,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科学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科学技术在自身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国纷纷将研究开发、科技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以期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将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随着R&D活动的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R&D项目外包给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加速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制造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国际生产网络基本形成;传统服务业融入新的内涵,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世界服务业发展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服务广泛融合,从而大力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传统服务业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原来没有的全新的服务业形态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依托科技创新不但已经成为独立的、高速成长的、越来越强大的经济部门,而且大范围地深度融化到全部经济活动中,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由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和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走上依靠科技和创新、集约型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在进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从总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高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为主,工业化从规模扩大为主转向结构升级为主,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要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缓解“技术瓶颈”的制约。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我国发展全局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抉择。1.2 R&D产业R&D 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或“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的缩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科技术语,中文意思就是研究与开发(简称研发)。OECD的定义是,R&D是一种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宝库,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新的创造。R&D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个阶段(王永杰,2004)。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应用研究则主要是为获得新的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开发研究是利用前两者及实际经验获得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三者构成R&D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循环活动。R&D产业是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决定技术创新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其高附加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人才密集型的特点,在凝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带动功能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马林,2005)。R&D产业活动包括两类:一类是自主性R&D活动,它是指R&D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者自主确定R&D项目,并通过市场向外提供R&D产出的活动;另一类是外部性R&D筹供的活动,它是指R&D服务和产品需求者,主动从外部寻求R&D服务支持的活动(李京文和黄鲁成,2004)。外部性R&D筹供是R&D产业存在的主要形式,R&D产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工业设计、工程服务、实验室的试验活动、计算机系统及相关服务、科学技术咨询服务(李京文和黄鲁成,2004)。R&D产业处于价值链的顶层,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三方面知识能力的将是三个新兴的产业:R&D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胡鞍钢和熊义志,2000)。从企业内部开始设立R&D机构到企业R&D的外部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政府对R&D的投入不断加大,R&D产业的从业人数日益增多的趋势来看,R&D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胡鞍钢和熊义志,2000)。R&D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供需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R&D产业对经济发展与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以美国为例,2002年工程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发营业额为547亿美元,行业从业人数为374497人,企业总数为4873个。第二,R&D产业对经济发展与就业产生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R&D产业对下游行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由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就业。与工程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发相关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食品业、制药业、农业设备制造业、工业机械制造业、计算机与外围设备制造业、地球物理及测量和医学。第三,R&D产业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R&D产业的产品(服务)主要为信息或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即R&D知识一旦被发现,便会立即扩散并引起社会经济、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但创造R&D知识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全部收益。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某企业的R&D活动有助于另一企业技术的提高;一个企业的R&D产出,可以使下游企业的产出质量得以提高。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单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很难在知识经济下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了能够在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获取利润,中国企业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制定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期在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一类新型企业,以技术、专利、标准、方案等无形产品为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上游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以新型产业模式赚取市场利润。这类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就形成了R&D产业。1.3 中国R&D产业目前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缺陷和低质量运行。围绕产业创新链条所必需的各种创新活动所形成的服务环节,基本上还处于相对分散的、不系统的自然发育过程当中。而对产业创新服务需求的满足,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尚不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社会创新资源还没有自觉进入产业体系,其支持产业的创新服务环节还没有完全进入经济活动的神经系统。生产性服务体系及高效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尚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发育都不充分,特别是创新型生产服务业还很不发达,还不能对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形成系统的支撑。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最近几年一直在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但是R&D投入强度仍然不高。2003~2009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1539.63亿元、1966.33亿元、2450亿元、3003.1亿元、3710.2亿元、4616亿元、5791.9亿元;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13%、1.23%、1.34%、1.42%、1.49%、1.47%、1.7%。我国中小企业的R&D投入强度(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总体水平偏低,长期徘徊在0.4%左右。创新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R&D投入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R&D激励不足。这是因为研发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将导致研发中出现“搭便车”行为,并且往往使竞争性市场结构对研发的激励效能大打折扣,大大制约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更深层次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发激励机制,强有力的研发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企业是R&D产业的重要行为主体。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技术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直接和强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提高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仅依赖引进、模仿创新是不行的,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加强自身技术R&D能力(万钢,2008)。目前,我国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仍然较低,仅为3%左右,转化速度也较慢。这种结果的出现,第一是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比例不高,科研院所的一些科技成果在发表几篇论文后被束之高阁,无法找到实施主体,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又极其短缺,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助力难以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是由于企业和政府对R&D活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清晰,对企业R&D活动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支持。1.4 R&D产业成长的激励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五方面的内容。激励机制对组织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即助长性和致弱性。也就是说,激励机制对组织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R&D产业的激励政策可以表述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我国R&D产业发展而颁布的一系列激励政策,主要包括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直接的财政政策和专利保护、政府补贴、合作研究开发及特许使用权等间接措施。R&D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政府对R&D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扮演的角色:一是本身承担着R&D基础性的研究活动;二是政府参与R&D成果转化和R&D产业化;三是协调、服务与管理角色。政府对R&D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定得好,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R&D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得不好,则会阻碍R&D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间接激励,除了直接的财政政策外,通过专利保护、政府补贴、合作研究开发及特许使用权等内部化机制,部分消除R&D的外部性,从而激励企业研发。财政投入日益成为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的重要因素,这一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企业研发的边际效益,从而成为影响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内部诱因和改善技术研发的外部环境(丁伟国,2008)。1.5 本书内容结构要解决目前R&D产业在我国成长过程中的市场供给与需求脱节、R&D成果市场化程度低、R&D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R&D产业成长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就要找到R&D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和成长机理,研究对R&D产业扶持的宏观微观政策,从而为今后以系统、全面的眼光,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整体策略做好铺垫。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R&D产业的基础理论和成长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R&D产业的历程、成长动力、影响因素等基础命题,进而研究了R&D产业在中国的成长实践,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R&D产业的发展,对区域R&D的发展也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的相关R&D激励政策,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分析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就当前R&D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科技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可以为我国政府、企业决策者提供借鉴,为加强企业R&D投入、优化R&D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对推动R&D产业健康成长,对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如下所述。绪论介绍R&D产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简述R&D成长的激励政策,论述本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框架、内容体系等。R&D产业的基础理论体系在分析R&D产业形成的历程的基础上,分析R&D产业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R&D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对R&D产业的基础理论体系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第一,从R&D产业的出现、发展、壮大的时间轴线出发,归纳总结R&D产业发展的阶段及其重大事件,对R&D产业发展的历史进行综述。第二,从R&D产业的历程出发,总结R&D产业的主要特征,即以知识资本密集为基础,以提供非物质产出为主,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带动性。第三,从R&D产业形成的关联影响因素、紧密影响因素、核心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R&D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推动R&D产业发展提供基础。R&D产业成长理论从系统论和产业成长两方面分析R&D产业成长的动力,并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R&D产业成长动力因素研究框架,该框架包含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大动力体系。对R&D产业成长提出相关理论命题,并对命题进行结构方程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R&D产业的发展,对各阶段提出相关的策略选择。第一,从系统论和产业成长两方面分析R&D的产业系统及其特征。第二,从R&D产业成长的含义、特征、表现等方面分析R&D的产业成长性。第三,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入手,构建R&D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研究框架。第四,提出R&D产业成长的相关命题假设。第五,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相关命题进行验证,得到R&D产业成长的相关结论。第六,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阐述R&D产业成长的生命周期,指出各个阶段内R&D产业的特征,以及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各个阶段内R&D产业的健康成长提出对策建议。


编辑推荐

王文亮等编著的这本《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共分5章,内容包括:绪论,R&D产业的基础理论体系,R&D产业成长理论,中国R&D产业成长实践,中国R&D产业成长的激励政策。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贯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在理论上,强调分析的具体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与实践结合上,注重现状与理论相结合。本书不但对理论工作者有参考价值,对实践工作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可供从事相关研究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