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
2013-4
科学出版社
赵宬斐
《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以历史的维度与视角》主要根据现代性社会的变迁及“现代性”含义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发展趋势,尝试从历史的维度与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作者把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研究放在历史发展的维度中,从历史的语境中去还原和把握其现代性特质,厘清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对现代性的认知、模仿、学习、超越与创新进行建构、发展和壮大的内在秩序与逻辑关系。
《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以历史的维度与视角》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也适合政治学、政党研究、政治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赵宬斐,政治学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先后游学于中共中央党校、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主持国家、教育部和省级规划科研课题6项。近年出版学术专著《西方政党发展路径及现代性变革》、《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先后在《学术月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和《中国出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导言 第一章现代性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现代性内涵 一、从现代到现代性 二、现代性的内涵 第二节现代性的变迁 一、科技现代性的变迁: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现代性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凸显 三、社会现代性的变迁: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现代性的变迁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出场 一、现代性的变迁催生学习型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界定 三、学习型政党:适应现代性变迁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现代性的模仿:中国政党对现代性的模仿与移植 第一节中国境域中现代性的启蒙与焦虑 一、现代性的启蒙与焦虑 二、民权政治的演练与现代性政党的生成 三、民国初年政党展现的现代性特质 第二节对苏联政党体制的模仿与移植 一、对苏联政党体制的移植与党国体制型政党的建构 二、由“社会党”到“共产党” 三、东方国度里的“苏维埃模式”的建构 第三节“中国化”命题的现代性意识及探索 一、“中心主义”与“边缘意识” 二、“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三、“中国化”命题的现代性探索 第三章现代性的探索:中国政党对现代性的试错与创新 第一节延安模式与政党的现代性提升 一、学习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政党的经验累积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模式的建构 第二节政党革命的现代性冲动与输出 一、现代性“革命”的流变及其话语特质 二、中国式“革命”的现代性输出 三、革命现代性后果——留给当下世界的反思 第三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模式的建构 一、自觉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土化建构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代性特质 第四章现代性的借鉴:中国政党对国外政党模式的借鉴与反思 第一节苏联政党的威权模式建构 一、由民主立宪到一党执政 二、威权政党组织结构的演变 三、钦定教科书与实行宏大叙事 四、“大清洗运动”与维护社会的“纯洁性” 第二节“欧洲共产主义”与政党发展模式探索 一、葛兰西思想的启迪与“欧洲共产主义”新概念的提出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探索与欧洲共产党的政策调整 第三节“粉红色欧洲”现象与政党现代性纠错 一、“粉红色欧洲”现象的出现 二、社会民主党的现代性纠错方案 第四节由“深绿”到“浅绿”的适度回归与调整 一、生态运动的演进与绿色政党出现 二、由“深绿”转向“浅绿”的现代性意蕴 三、如何吸纳绿色政治 第五章现代性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治理能力的再造与提升 第一节风险社会的来临——一种人类无法回避的境遇 一、风险社会的来临 二、风险社会展现的特征与结构 第二节风险社会视域中政党面临的困境与限度 一、政党的结构与功能遭遇挤压 二、政党政治控制力的下降 三、政党号召力的弱化 四、对政党的意识形态造成信仰危机 五、对政党的公信力造成信任危机 六、政党化解舆情带来引导危机 七、对政党的合法性造成认同危机 第三节风险社会中政党治理能力的再造与提升 一、健全网络话语表达机制 二、丰富政党的话语叙事表达 三、提升政党形象表达与传播力 四、打造与提升公共话语场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第一章 现代性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国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之后的一系列的修整与重建,其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凸显、信息社会的到来与学习型社会的兴起,引发了现代性的重大变迁。欧洲一些重要国家相继进入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面对现代性的发展与变迁,马克思主义政党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变化了的世界语境与社会结构下寻找新的出场路径、创建学习型政党、提升执政能力,已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面临的一个必然抉择。 第一节现代性内涵 现代性,是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伴随着启蒙时代、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产生的一种自觉自为的精神与价值诉求。现代性不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表达与陈述,而且也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反思与检视。现代性作为人类的一种命题,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得以展开,尤其是在政治领域中的演进,促使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逐步完善,推动人类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与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现代性,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从现代到现代性 “现代”一词出现的较早,大约在公元五世纪就有人开始使用。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RobertJauss,1921~),曾对“现代”一词的起源与发展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单词“modernus”,其本意表述为“目前”(thepresent)、“现在”(rightnow)或“当今”(today)。现在的含义主要是指区别于过去的自己生活的当下时代。“modernus”之词出现不久,像“modernitas”(现时代)、“moderni”(现代人)等拉丁语汇也很快在欧洲社会流行和铺展开来。但是,如果仅仅从“现代”的语义角度分析,“现代”总是与“往古”相对,两者构成了一种生存性的联结、张力和矛盾。但是如果从历史进程或年代学的意义来对“现代”进行定位和认知,“现代”只能在断代史的意义上使用,仅仅表示为编年史意义上的“现代”理念,并没有揭示出现代性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现时代人们的态度。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间区域都曾经属于“现代”,而任何一个曾经被称为“现代”的时间区域都将成为“往古”或“过去”。 关于“现代”的界定与来源分析,德国学者于尔根·哈贝马斯主张现代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也有学者认为,17世纪的社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兴起是现代的标志。国内学者俞吾金提出了一个较为确定的现代时间概念。他认为:“就我们这里讨论的严格的含义来说,‘现代’大致上指的是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这个历史时期”;而罗荣渠先生则以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为标志,把“现代”定位为自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心内容是在现代生产力引导下人类社会从农业世界向现代工业世界的大过渡。
《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以历史的维度与视角》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也适合政治学、政党研究、政治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