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息技术教育学

刘成章 编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2-8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刘成章 编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高等师范学校教材:信息技术教育学》共13章,主要包括: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目标、任务与课程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类型、思维、非智力因素与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模式、原则、方法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中各主要内容的教学要点与教学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运用、教学研究及课外活动,教育网站建设和网上教育资源的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教师的思想心理素质与专业素养的要求及培养等。《高等师范学校教材:信息技术教育学》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将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主线贯穿全书,同时又不否定认知主义等传统教育理论在一定学习领域中的积极意义,并精选了十几个典型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问题,给读者以启迪。

书籍目录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学1.1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教育1.1.1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1.2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1.1.3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1.2 信息技术教育学及其研究1.2.1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2.2 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2.3 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本章小结习题第2章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2.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与作用2.1.1 基础教育对综合国力的影响2.1.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与作用2.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目标2.2.1 国外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目标简介2.2.2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任务与目标简介2.3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结构2.3.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2.3.2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结构2.3.3 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结构2.4 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2.4.1 中学信息课程与教材的演变历程2.4.2 现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介绍2.4.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本章小结习题第3章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与思维3.1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1.1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3.1.2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分类与方法3.2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心理分析3.2.1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感知3.2.2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理解3.2.3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记忆3.2.4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迁移3.3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维3.3.1 思维的品质3.3.2 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3.3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本章小结习题第4章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4.1 教育观的转变4.1.1 传统教育观的发展及其弊端4.1.2 现代教育观的主要特点4.2 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4.2.1 教学系统4.2.2 教学过程4.3 教学模式的研究4.3.1 教学模式的概念4.3.2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4.3.3 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4.4 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案例与点评4.4.1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李冬梅老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4.4.2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郑明达总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演、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4.4.3 王淑君等老师的新教学模式实践情况简介本章小结习题第5章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与方法5.1 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法5.1.1 教学原则的概念与特性5.1.2 传统教育观下信息技术课主要教学原则5.1.3 教学方法概述5.2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与方法5.2.1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5.2.2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5.2.3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创新5.3 信息技术新教学方法运用案例5.3.1 福州一中陈颖老师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5.3.2 上海市位育中学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探索”5.3.3 山东宁阳中马强老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与原则”5.3.4 杭州市教委教研室李伟老师介绍。抛锚式教学“案例本章小结习题第6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6.1 备课的意义与原则6.1.1 备课的意义6.1.2 备课的原则6.2 教案的编写6.2.1 教案的编写6.2.2 信息技术教案实例6.3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6.3.1 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发展6.3.2 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6.3.3 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6.4 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6.5 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6.5.1 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形式6.5.2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6.5.3 信息技术实验(实习)教学本章小结习题第7章 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及运用7.1 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媒体及运用7.1.1 教学资料及运用7.1.2 教学语言及运用7.1.3 教学板书、板画及挂图的运用7.2 现代教学媒体及运用7.2.1 现代教学媒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运用7.2.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7.3 计算机网络化教学与远程教育7.3.1 计算机网络化教学7.3.2 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课程整合教学案例7.3.3 计算机远程教育本章小结习题第8章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教学8.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及教学8.1.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8.1.2 中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8.2 计算机常用软件及其教学8.2.1 计算机常用软件的类型及要求8.2.2 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教学8.3 算法及其教学8.3.1 中学信息技术常用算法的类型8.3.2 中学信息技术常用算法教学8.4 程序设计及其教学8.4.1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对程序设计的要求8.4.2 中学程序设计的教学8.5 网络知识及其教学8.5.1 中学网络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8.5.2 中学网络知识教学本章小结习题第9章 信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9.1 运用信息工具能力的培养9.1.1 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9.1.2 其他信息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9.2 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9.2.1 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9.2.2 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的培养9.2.3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9.2.4 信息的处理、生成、传递与利用能力的培养9.3 计算机解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9.3.1 计算机解题能力的培养9.3.2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9.4 创新能力的培养9.4.1 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9.4.2 中学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9.4.3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9.4.4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案例9.5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9.5.1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9.5.2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需要心理的培养9.5.3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机的培养9.5.4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9.5.5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9.5.6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意志的培养9.5.7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本章小结习题第10章 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工作10.1 教师的课外工作10.1.1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分析10.1.2 对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工作10.1.3 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工作10.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案例10.3 学生的课外工作10.3.1 学生课外工作概述10.3.2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0.3.3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10.3.4 辅导课外活动的方法10.3.5 课外作业本章小结习题……第11章 教育网站建设与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第12章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与检测第13章 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信息技术认知结构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的含义。所谓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按照他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1)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是信息技术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信息技术知识的逻辑结构,是指由信息技术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联结而成的整体;而智力因素及其结构,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   (2)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其个性特点。在知识总量大体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学生个体努力程度、智力因素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组织得有条理,便于储存与提取;有的学生对知识理解肤浅,杂乱无章,不利于储存与提取。   (3)学生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以后,一旦遇到新的信息,就会用相应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当然,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其个性特点,所以,每个学生对新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是不同的。   (4)信息技术认知结构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过程的进行,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重组,并逐渐变得更加完善。   2.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4个基本阶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的过程。依据认知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基本阶段,即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   (1)输入阶段   即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内容。在这一学习情境中,学生原有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欲望、要求、兴趣,形成情感上的意向,即“内趋力”。并且学生对教材、直观教具等引起注意,进行初步感知,了解所学习的客体。   (2)相互作用阶段   新学习的内容输入以后,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内容之间相互作用,就进入了信息技术学习的相互作用阶段。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同化,就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就是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纳入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  ……


编辑推荐

  《高等师范学校教材:信息技术教育学》是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在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高等师范学校教材: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确定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信息技术教育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