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学

杨春时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杨春时  

页数:

262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内容包括审美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审美的本质、审美的起源、审美意识、审美符号、审美文化、审美范畴、审美解释、审美的历史发展、审美的功能和美育等,全面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性质、特征。本书继承中国美学当代发展的成就,吸收现代世界美学的合理成果,突出美学的哲学性,确立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建立了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兼顾了美学的多学科性,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多学科角度阐释审美活动。本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 本书既适合哲学学科的美学课程教学,也适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大学生学习。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的学科属性 三、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的知识学意义 二、美学的哲学意义 三、美学对艺术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美学的历史 一、西方美学的历史 二、中国美学的历史 三、中国美学的现代建设和发展问题第一章 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选讲) 第一节 哲学与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二、近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美学体系 四、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体系 第二节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二、确立现代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点 第三节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西方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二、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方法论 三、现代中国美学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审美的本质 第一节 审美本质的发现 一、审美的自由性 二、审美的超越性 第二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一: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一、生存与生存方式  二、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三、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 第三节 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一、体验与体验方式  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三、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体悟 第四节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一、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本质问题 二、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 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第三章 审美的起源 第一节 审美起源问题的分析 一、关于审美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二、对诸种审美起源理论的分析、评价 三、审美起源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审美的原型 一、审美的生理基础——生物习性 二、审美的原型——原始巫术 三、原始文化作为原型的意义 第三节 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原始劳动创造了审美的生理条件 二、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 三、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需要 第四节 审美起源的内在根据 一、审美发生的深层心理动力 二、审美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 三、审美发生的心理创造能力 第五节 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瓦解和人类文明的发生 二、巫术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化 三、审美的确立 第四章 意识与审美意识 第一节 人类意识类型 一、原始意识 二、现实意识第五章 审美符号(选讲)第六章 审美对象和审美文化第七章 审美范畴第八章 审美解释(选讲)第九章 审美的历史背景第十章 审美的功能与美育后记

章节摘录

三、美学对艺术活动的指导意义 艺术是主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美学看做艺术哲学。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规律,对一切审美活动都有指导意义,对艺术也不例外。艺术理论当然不能完全纳入美学范围,因为除了审美属性以外,艺术还具有现实属性。但是,艺术的最高层面是审美层面,最高意义是审美意义,根本规律是审美规律。因此,美学可以揭示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意义和审美规律,也就是最高属性、最高意义和根本规律。美学可以为艺术家、批评家和接受者提供基本的理论,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作、评价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提高艺术活动的水平,繁荣艺术事业。  一般来说,美学对艺术的指导往往是间接的,是通过对艺术批评的指导来实现的。美学首先为艺术批评家提供理论工具,批评家运用美学理论从事艺术批评,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美学也就间接地指导了艺术活动。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就很难成功。美学是艺术的指南,艺术活动离开了美学的指导,同样会失败。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的思潮统治下,美学遭到排斥和抹杀,而直接用政治理论(而且是错误的政治理论)指导艺术活动,无视艺术的审美本质,必然导致艺术的毁灭。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美学热”,美学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并在艺术活动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这就克服了“左”的思想对艺术的影响,改变了僵化的艺术观念,艺术的审美规律受到尊重,艺术从而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四、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美学对一切审美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也包括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对审美的需求已经不限于艺术活动,而是伸展到广阔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对待生活,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从审美的角度对待生活,于是就产生了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的审美化、生活环境的审美化、生活习俗的审美化、对自然态度的审美化,已经日益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趋势表明美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日益增强。  首先,美学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现实的社会关系建筑在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难免发生利益的冲突。虽然道德等意识形态可以调节社会关系,但并不能完全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审美可以使人与人的关系由主体与客体的“我”与“他”的关系变成主体与主体的“我”与“你”的关系,把利益关系变成自由的关系。当一个人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时,就克服了狭隘的功利态度,变得更友善、更亲和、更有爱心,从而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后记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宜哲学、中文、艺术、教育等专业大学本科教学之用。本书作者在多年美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了国内外美学发展的成果,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本书编写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加强前沿性,力求创新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学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世界美学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新的美学教材力求加强前沿性,与世界美学接轨,接受、融会新的思想和知识,对审美现象作出新的理论解释。本书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以及


编辑推荐

《美学》既适合哲学学科的美学课程教学,也适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大学生学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学 PDF格式下载



杨老师的书,一个字牛!像《文学理论新编》一样,整个体系很好


发给我的书有点旧,不过内容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