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女性社会学

王金玲 编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王金玲 编  

页数:

190  

Tag标签:

无  

前言

女性社会学在社会学里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对女性问题,几乎人人都能对它说上几句,可是很少有人能把它说得系统和完整。在能够说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人当中,又未必都能够在实践中做得很成功。因此,有人认为,妇女问题是社会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王金玲研究员则不同,她是在为数不多既能阐述得比较清楚,又在社会生活中做得相当成功的学者中的一位。当然,王金玲研究员最为成功之处还是在学术上的造诣。在21世纪初撰写《女性社会学》一书是有一定难度的。前人和旁人写了那么多,传统的势力那么大,要后来居上是很难的。可是王金玲她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向主流宣战。宣战是取胜的先声,宣战是超越的跳板。她们紧握着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对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几大流派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尖锐地指出主流社会学实际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学。“不破不立”,对旧的主流社会学的批判就为一套新的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的破土而出提供了前提条件。王金玲她们是在中国的这片热土上编纂《女性社会学》,那就不能照搬外国的东西。对国外的女性社会学中的糟粕固然不能原封不动地引进,对国外提出的那些普遍适用的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妇女理论也要结合本国实际来加以运用。“凡真理都是具体的”这一真理更具普遍性。摆在我们案头的这本《女性社会学》在本土化上下了一番工夫。编者注意到了不同性别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差异,研究了这些差异对两性发展的影响,并进而把性别的社会化同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变革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性别的不平等绝不是先天的,性别的不平等无不是后天造成的。《女性社会学》结构严密,在社会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工作等社会学的支柱理论基础上,把性别融入社会,把社会融入性别,二者高度化合,得出的tt分子式,,就叫女性社会学。

内容概要

  《女性社会学》以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两期女性学项目作为研究基础,由开设女性社会学已较成熟的学校的教师编写。《女性社会学》最主要的特色是“性别”加“本土”加“实用”:以社会性别视角对已有的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考察,指出它的性别盲点或性别误区;根据本土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女性社会学理论进行考察,指出它对中国的适用性和不适用性,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某一具体社会生活实例的解读,使学生进一步习得具体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基本掌握本土女性社会学的研究理念、方法,了解本土女性社会学的重要观点,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度,建立“社会性别”加“本土”的学术视角,习得一种新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女性社会学》可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材和社会学、女性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供社会读者阅读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审读与挑战第二节 妇女与本土视野下的女性社会学第三节 小结第二章 文化第一节 主流社会学对文化的阐释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三节 检视中国的文化研究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社会化第一节 主流社会学的理论第二节 国外女性主义的挑战第三节 本土的研究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概念第二节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的性别分层理论第三节 西方女性主义对社会分层理论的挑战第四节 中国本土性别分层理论的建构第五节 小结第五章 劳动与工作第一节 劳动和工作的性别分工第二节 反思劳动的性别分工第三节 妇女+本土的分析第四节 小结第六章 健康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 性别与健康第三节 塑造健康心理第四节 小结第七章 家庭第一节 主流家庭社会学的有关观点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挑战第三节 三重反思第四节 小结第八章 妇女犯罪第一节 主流的理论第二节 质疑、批评与挑战第三节 妇女+本土:一种新的视角和立场第四节 小结第九章 社会工作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实践第二节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第三节 赋权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以对离婚妇女的服务为例第四节 小结第十章 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主流社会学研究方法简介第二节 女性主义对主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挑战第三节 以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学研究分析框架第四节 小结后记

章节摘录

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地位和角色构成的糸玩,认为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有利于社会的有效运行。根据结构功能论的观点,性别角色源于早期社会中所形成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妇女所具有的生育孩子的能力决定了她们的工作角色;她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职责是喂养和照顾孩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由于婴儿较低的存活率,要求每个妇女一生要生育和照顾6-8个孩子,以保证社会的人口不会下降。另一方面,男人有比较强壮的体力,在早期社会中主要是以打猎和帮助部落反击食肉动物和敌人的袭击为职责。男人的强壮和有力使得男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性别。在有关家庭的分析中,结构功能论者还认为男女之间传统的社会分工能使家庭平衡和有序,帕森斯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明确阐述了分化的性别角色有助于核心家庭的建立。在核心家庭中,男人承担积极的工具性角色,外出从事职业活动,养家糊口;女人承担社会情感性角色,在家照看孩子,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满足家庭成员的情感需要。这样的家庭比较和谐,不太会产生可能导致家庭解体的冲突。如果女人也像男人一样,外出工作,积极独立,追求成就,家庭就会陷于严重的冲突并很可能导致家庭解体。为避免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发生这种冲突,父母会以传统的观念实施孩子的性别社会化。冲突论同意结构功能论关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起源的观点,但认为这些角色规范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了.节冲突论者认为,文化是由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形成的。从古到今,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导致了性别角色安排的改变。比如一些学者就认为,妇女在早期之所以接受家庭角色,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缺乏现代药品以及有效的控制生育的方法,更缺乏取代男子体力的科学技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冲突论者看来,传统的性别社会化基于性别之间的利益冲突,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主宰:男人在社会中掌握绝对的权利,控制各种资源,有机会进入职业体系和获得利益。如果女人也获得同样的机会,这些利益就会被分享。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希望限制女人进入职业领域。实现这一且的的途径之一就是性别社会化,以鼓励女孩发展不利于获得社会利益和权力的“女性”特质。性别社会化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家长共同实施的,包括母亲在内的女性家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们自己已经历了性别社会化,意识不到妇女所受到的压制,困于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之中。

后记

在不断发展的妇女学学科建设的推动下,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从2000年开始,作为“发展中国大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子项目的“发展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学科建设”项目在中国大陆进入运作。在截至2004年底的五年来,作为不断高涨的妇女学学科建设浪潮的一大组成部分,作为对学生持续上升的需求的一种应对,在众多高校和研究院所领导和学界专家的支持下,在众多社会学专业教师的努力下,中国开设女性社会学及相关本科课程(如,性别与社会)的高校已由原来的两三所扩大至20所左右;设置专门或相关硕士专业方向(如,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及开设专门或相关硕士生学位课程(如,妇女与发展)的高校也由原来的只有北京大学所扩大至中央党校、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10所左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表明,女性社会学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教师、教材、学生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三大构件。与诸多传统学科相比,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女性社会学在师资、教材方面是薄弱的。为此,从2000—2004年,子项目组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从境内外聘请在女性社会学研究和教学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和教师授课,一方面组织力量在较快的时间里编辑了《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一书(2002,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为女性社会学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应许多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的急需;另一方面,子项目组在2002年开始的项日第二期中筹划了有关女性社会学大学本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对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成果和课程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项目组确定了《女性社会学》(本科教材)的理论立场、编写方法,以及名称、大纲和体例,并经双向选择,在已开设了相关课程的教师中确定了各章的撰写者。历经两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在总项目组的支持下,在各位撰写者的努力下,本教材终于成书。


编辑推荐

《女性社会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女性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