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校德育概论

郑航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郑航  

页数:

278  

内容概要

  《学校德育概论》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的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全书共分 11章。内容涉及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个体品德发展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学校德育手段和方法、学校德育的整体构想、德育课程与教学、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班级群体与班级德育、班级学生指导、学校德育评价、德育网络等。书中既有对德育理论问题的一般阐述与解释,也有对学校德育实践问题的梳理与分析,还有对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德育应用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的陈述与说明。在基础原理方面,注意探讨了人的德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及其德育要求、德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等问题;在应用原理方面,突出阐述了如何进行小学德育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如何在小学其他课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如何对班级群体和个体进仃指导、如何开展学校德育评价特别是如何改进学生品德评价、如何构建德育网络等问题。  《学校德育概论》可作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教材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或主要参考用书,也可供教育硕士小学教育方向和有志于从事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相关人士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人的德性与学校教育问题情境:一次纽约“大审”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一、 道德与德性二、 德性与德育三、 德育与公民教育、礼仪教育、个性心里品质教育四、 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与小学教育的意义一、 德育的功能二、 学校德育的缘由三、 小学德育的意义第三节 德育价值的重现与小学德育的基本走向一、 德育价值重现的社会背景二、 现代学校德育观的确立三、 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走向第二章 个体品德发展与学校德育问题情境:保住自己的“裤头”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一、 品德及其特点二、 品德的结构三、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一、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品德发展观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品德发展观三、 社会学习论的品德发展观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小学德育一、 小学生品德发展二、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第三章 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问题情境:“俭朴”和“谦虚”统统下课 新版学生守则让老师“畏难”第一节 学校德育目标一、 德育的根本目标二、 德育目标的特点与作用三、 小学德育目标的确定及其具体化第二节 学校德育内容一、 德育内容的分类二、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三、 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第四章 学校德育手段和方法问题情境:校园”节约之星“=“吝啬鬼”?第一节 学校德育手段一、 语言二、 榜样三、 情境四、 环境和氛围五、 规则和纪律六、 奖赏和惩罚第二节 学校德育方法一、 德育方法及其分类二、 一些基本的德育方法三、 学校德育手段、方法的选择第五章 学校德育的整体构想与实践模式问题情境:“德育最美丽的风景”怎么样第一节 学校德育的良种基本方式一、 直接的道德教学二、 间接的道德教学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整体构想一、 影响学校德育整体构想的因素二、 我国小学德育的整体构想第三节 学校德育模式一、 德育模式的含义二、 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三、 我国小学德育模式的构建第六章 德育课程与教学问题情境:课改新理念催生课堂新表演第一节 德育课程及其分类一、 德育课程的含义二、 德育课程的一般分类三、 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类型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编制一、 德育课程的整体编制二、 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形态三、 小学德育课程编制的内容第三节 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一、 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变二、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局限性三、 小学品德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发展第七章 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情境:“情感信箱”第一节 各科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一、 各科课程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二、 各科课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途径三、 小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学校各类活动中的德育渗透一、 活动课程及其德育价值二、 小学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第三节 隐性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一、 德育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点二、 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渗透三、 师生关系与学校德育四、 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第八章 班级德育与班主任问题情境:班干部带薪服务 受监督有下岗危机第一节 班机及其德育功能一、 对班级的一般分析二、 班机的德育功能三、 班主任的职责第二节 班级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二、 健全班级组织和规范三、 确立班级目标四、 开展班机活动五、 营造班级氛围六、 引导自我教育第三节 班级德育与班主任素质一、 班级德育中班主任的角色二、 班级德育中班主任的素质第九章 班级学生指导问题情境:难忘的八个字第一节 学生指导概述一、 学生指导的德育意义二、 学生指导的类型与内容三、 学生指导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班级个别指导一、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指导二、 班级人际冲突的预防与协调第三节 班级个别指导一、 学生品德发展的个别指导二、 学生不良品行的预防与矫治三、 学生指导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第十章 学校德育评价问题情境:一个小学教师的困惑第一节 学校德育评价概述一、 德育评价及其功能二、 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学校德育评价的一般过程一、 确定学校德育评价目的二、 设计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三、 组织与实施学校德育评价四、 学校德育评价的结果分析第三节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一、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基本任务二、 学校德育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三、 学校德育实施过程评价第四节 学生品德评价一、 学生品德评价的主要方法二、 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第十一章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配合问题情境:好孩子+宣传委员=长大后不想当好人第一节 家庭德育一、 家庭德育的特点二、 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侧重点三、 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社会德育一、 社会因素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影响二、 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德育网络一、 德育网络的含义与作用二、 德育网络的构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个体品德发展与学校德育: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及其特点:  品德亦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既具有明显的个体意识倾向性,也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与一般个性心理不同的是,品德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①,自我意识、目的、理想、信念等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则是其根本属性。  在心理学中,对于品德是否表现为一种心理特质,存在着特质论和情境论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特质论者认为,品德就是一种能够导致习惯性行为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能够在不同的行为情境中表现出稳定性、一贯性。但是,20世纪20、30年代,哈桑和梅(Hart-shorne,H.& May,M.A.)等人历经三年的“品格教育研究”项目,在对约11000多名8~16岁的被试进行了有关诚实和欺骗行为的实验之后发现:儿童的品德是其所处特殊情境的函数,在特殊情境中,个体的行为是否诚实,依赖于不诚实所获得的奖赏、不诚实被发现的概率和社会标准等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对于个体具有某种特质是否必然产生行为的一致性,又进行了几十年的仔细研究。基于此类研究,情境论者便提出,人的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品格特质。尽管如此,从品德这一个性心理现象的整体来看,两种观点似乎并不矛盾。特质论注重品德之为品德的个体性、一致性维度,情境论突出品德之为品德的实践性、有效性维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品德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


编辑推荐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教育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校德育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