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
2008-8
高等教育出版社
顾海良,张雷声 主编
331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选择了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们非常关注并需要作出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在对每一问题的解析中,还精心设计了历史资料汇纂、经典论述导读、理论问题透视、参考资料建议等模块内容,使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加深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3.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 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的贡献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8.马克思主义在当今面临的挑战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2.本体论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信息的本质 4.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宗教思维的区别 5.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6.哲学视域中的主体和主体性 7.社会历史有无规律问题争论的焦点 8.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客体的相互依存与“原则同格 2.中国古代哲学和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实践证明与逻辑证明及其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建构论 5.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 6.如何看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7.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8.恩格斯和列宁在什么意义上承认绝对真理? 9.为什么说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0.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具有理论前提? 2.社会心理与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 3.如何正确界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4.生产关系的“四分法”与“三分法”及其关系 5.历史发展的“五形态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6.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 7.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吗? 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9.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 10.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定义与人的本质的多维性 11.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2.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参与历史的创造吗?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一致性 3.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4.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5.为什么说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 6.怎样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7.正确理解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含义 8.生产的自动化与剩余价值的来源 9.剩余价值占有方式的变化并未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 10.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波动性 11.国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内容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的新变化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反全球化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思潮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6.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调节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吗? 7.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 8.“福利国家”是否成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入口处”? 9.历史会终结于资本主义吗? 10.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万能的统治者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 3.社会主义“多国同时胜利论”与“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运行吗? 6.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7.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是“反常现象”吗? 8.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吗? 9.社会主义能否进行自我完善? 10.工人阶级政党能够区分为“革命党”和“建设党”吗? 11.怎样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人阶级?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 2.共产主义渺茫吗? 3.共产主义理想是“空想”吗? 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5.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后记2007年版后记
版权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在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来界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它的理论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多数学者都赞同的观点,如张岱年、丁守和等均持此说。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包括封建文化,但是不能仅仅归结为封建文化,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还应该包括近代文化以及“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宣传普及。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东西。同时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淀,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因此它是由历史凝聚、沿传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第四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涵盖面非常广的范畴,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第五种观点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华夏民族与戎狄族文化长期碰撞、融合而形成的汉文化基础上又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文化圈(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的异质文化的结果。因此它是多元素的综合体。除了时代的差异,还有地域、民族等差异。是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上的分歧,学者们实际上未能形成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往往从各自具体的学科背景出发。以各自特殊的视角和方式去解释所造成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把研究重心转向理论形态的文化的研究上。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个相对稳定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入手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样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儒家核心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绝大多数。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教育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主宰,居于核心地位。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获得“显学”地位,而自西汉王朝确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以后,尽管其间受到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强烈:中击,但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来没有发生改变。它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相结合。
2006年,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邀请,开始动手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一书。该书的编撰遵从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该书体系框架和所选疑难问题均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二是该书所选的疑难问题均是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们非常关注并需要作出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修订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
书中讲解了疑难问题,很好。
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能有针对性的分析,理论结合实践,而且印刷包装都不错。
有10年修订版的就好了!
这本书作为辅助的读本内容比较深刻比教材要有分量
和教材配套使用很好
这本书和教材相互辉映,配套使用,是相当不错的教辅。
内容很丰富很不错
非常的精到的阐述,全都是平时最困惑的东西!
邮递很快,3天就到,书是正品,质量有保障
可以作为参考,里面的资料案例不错
比教材的内容要深,很好的补充材料
很好,我还想买几本
书很好,适合阅读。高教版,值得信赖~
买给别人的,讨厌这本书,但是必须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