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2009-3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蓬文,徐军全 主编
227
370000
本教材系为培养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而开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护理专业教材,是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的系列教材之一。21世纪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及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合作者。角色的转换在客观上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医学知识,还要了解一定的医学发展前沿信息和相关的研究技能。“建特色课程,育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故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开展素质教育为先导,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强化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加强人的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我们借鉴国内外教材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的经验,将发生疾病时机体的异常结构和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本教材适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供成人专科教育、医学高等专科学生学习。教材编写原则为“必需、够用、实用、好用”,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在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同时,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将现代教法与学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编写形式创新,符合国际化趋势;编写形式上兼顾整体优化与形式多样化,体现了一定创新性。教材注重适应学生学力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既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又为促进和推动教学改革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教材编写特色:①病例讨论:旨在密切结合临床,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相关链接和拓展提高:旨在加强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③章小结:通过对各章的学习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简明扼要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该章内容;④练习与思考:便于学生随时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⑤图片:令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使难以记忆和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王蓬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编写绪论及第一、八、十章;徐军全(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编写绪论及第一、二、五、六、八、九章;蔡纪元(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二、九、十二章;刘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二、十二章;邢国荣(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一、六章;刘硕(首都医科大学)编写第六、七、十一章;陈维亚(杭州师范大学)编写第二、三、四、十、十一章;陈振文(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编写第七、八、九章;宋维芳(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编写第一、三、四、五、六章;杜斌(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十、十一章。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中以“强化培养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加强人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将疾病时机体的异常结构和功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章节安排、内容取舍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和探索。 全书分12章。为了便于学习,每章配有学习目标、章小结和练习与思考,多数章设有病例讨论。内容实用、简洁,图文并茂,文字精练,概念清楚,注重基础和临床联系。配有彩色真图及精心绘制的线条图和模式图;书中主要名词有中英文对照;每章配有相关链接和拓展提高,对相应内容进行扩展。 本书可作为培养护理专业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护理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绪论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节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第四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第二章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局部血量变化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第六节 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八节 休克第三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正常人体内水、电解质的分布与调节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第二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第五章 应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应激的基本表现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第四节 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第六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 第二节 炎症介质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炎症的结局 第七节 发热第七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第三节 肿瘤的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第八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病 第四节 风湿病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六节 心瓣膜病 第七节 心肌炎 第八节 心力衰竭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参考文献彩图
插图: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等多个方面。其中,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之为神经一体液机制。该机制是指疾病过程中病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神经和体液系统,影响神经递质和体液性因子的合成、释放和分解,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协调性的破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某些细胞结构损伤及功能代谢障碍,进而引起机体的疾病,称之为疾病发生的细胞机制。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机体疾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致病因素,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致病,在其致病过程中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分子水平上的大分子多聚体与小分子的异常。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所谓的分子病是指由于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①酶缺陷所致的疾病;②血浆蛋白和细胞结构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③受体病;④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等。
《病理学(护理临床基础预防口腔药学等专业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