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

浙江大学课题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浙江大学课题组 编  

页数:

255  

前言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问题是个热门话题。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高校分类定位的乱象,一方面严重困扰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也阻碍着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由于相关政策研究和权威分类标准的缺失,这个热门话题多数成了见仁见智的书斋式学术讨论,而高校发展中的盲目攀升、追名逐利、弃实际需求于不顾的办学实践依旧是乐此不疲、愈演愈烈。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04年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u ERP方案研究》的硕士论文工作(李红、孔寒冰)和2005年3月在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宣讲的专题报告《我国高校的分类及分类管理》(陈劲);直至2005年底由教育部批准立项,方就“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正式开始研究。  正如教育部立项通知指出的那样,这次立项工作是教育部“加强分类指导,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政策研究和设计,放弃以发表文章为主的学术研究模式,采用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模式与方法,力求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和定位,提供论证科学、设计合理的可操作方案,供教育主管部门用作分类管理和宏观指导的参考,对各类高校的合理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提供适当的建议。

内容概要

  《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是在完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法,对2006年全国1853所普通高等学校的类型做出合理划分(包括52所研究生院大学、666所普通本科院校和1135所高等职业院校),研究给出的高校分类定量定性标准可供各类院校科学定位和研究工作参考,亦可供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选作依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提出第三章 国内外高等学校分类法借鉴第一节 国内外较为典型的分类法第二节 我国现行教育统计中相关分类标准评析第三节 两点结论第四章 高校分类的解题创新思路第一节 对分类问题的系统思考第二节 U-ER0(教育/研究/职业)三维模型第三节 解题思路与原则第五章 高等学校分类方案与标准第一节 高校分类方案概览第二节 分类对象范围与分类流程第三节 研究生院大学第四节 普通本科院校第五节 高等职业院校第六节 类型结构的区域分布第七节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附录附录1: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细目(1853校方案)附录2:三维权威国际标准分类附录3:美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分类法附录4:高校分类方案与标准汇编附录5:国内相关研究文献集萃附录6:分类定位主题的其他参考文献辑目

章节摘录

  (三)引导职业学院办出特色  职业型院校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实用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培养本科生,绝大部分培养专科生及中专生。学术型职业类院校可以依据三种层次的情况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学术型学生要想取得职业技术证书要重新考试。职业型大学毕业的学生要取得技术证书也必须到研究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学习,进行同类学分互换。入学实行选拔制,职业型大学可以发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入学实行严格的淘汰制。部分民办学院和社区学院也可以算作这一类。职业学校可以是:(1)按社会职业确立。如财会专业、文秘专业、旅游专业等。(2)按技术设置培养目标确立。技术也是进行专业设置的一种参照标准。如电子应用技术、眼镜专业等就是针对某种技术设置的专业。(3)按职业岗位群确立。将一些相同或性质相类似的职业归为一类,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企业管理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使得一些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之间可以随意转岗,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养,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更能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增强教学稳定性和教学效益,因此也必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层次划分为两类:高层的可培养四年制高职生,本科与高职并举,低层的只培养2~3年专科层次的高职生。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高等学校的分类和定位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本书力求从实践出发、用数据说话.破陈旧观念、树创新框架,提纲挈领、图文并茂,为高等学校的管理分类和功能定位、为高等学校走科学发展之路倾心谋划、献计献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