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
2010-2
高等教育
金秋
236
无
有人说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我认为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说明舞蹈比其他艺术门类起源较早的史实。舞蹈起源于人类史前时期,在语言文字不发达的时代,先民们自发地以手舞足蹈来进行传情达意的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舞蹈开始发挥其“谐人神,和上下”的作用。自此之后,舞蹈服务于“和谐社会”便成为传统而延续下来。被孔子形容为“三月不知肉味”的古代乐舞典范《大韶》,曾被孔子誉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在孔子眼里“尽善尽美”,也即具备内容美与形式美。这说明古代中国舞蹈艺术既要内容美,也要形式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才能真正构成舞蹈艺术之美。这种舞蹈艺术的审美标准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本书根据这一标准,立足于对中外舞蹈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对各类不同舞种加以考察。论述各种舞蹈体裁的源流演变、风格韵律,并对舞蹈创作方法、表演技巧、舞蹈语言特征进行精当论述,深入挖掘舞蹈艺术作品的现代价值。舞蹈艺术美的现代价值有表里之分,表层的舞蹈艺术现代价值体现在为众人所接受的各种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如民族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等等。里层的舞蹈艺术现代价值则体现在深层内核方面,如舞蹈表现的观念文化等。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方针。在这一背景之下,重新编著出版舞蹈艺术基础理论与作品分析的这本教材,有利于舞蹈美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舞蹈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更有利于人们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与觉悟。舞蹈艺术是蕴涵着创造和美学意义的表现体裁。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既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把握现代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探索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又可使我们感悟到舞蹈艺术的现代价值,激励我们的毅力和勇气,通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磨砺,达到传承文化,创造未来的目的。本书共十章。既然是舞蹈艺术基础理论与作品分析,就必须力求从舞蹈艺术本体理论来解析作品,运用当代国内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民族民间典范性舞蹈例证来阐述舞蹈艺术基础理论,借此提高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
《舞蹈欣赏(第2版)》是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舞蹈欣赏》基础之上进行的修订再版。侧重介绍、阐释舞蹈艺术欣赏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贯穿着强烈的舞蹈本体意识和现代意识,表现出独特的研究视角与舞蹈审美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元文化侧面人手,对各舞种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较为清晰的叙述。作品分析精微细致,文字自然朴素,亲切流畅,便于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学生和舞蹈爱好者了解与掌握。《舞蹈欣赏(第2版)》还选配了一些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图片,使读背能够直观感悟舞蹈形象,并有助于扩大舞蹈知识面。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欣赏教材,作品欣赏中贯穿着舞蹈艺术基础理论,可供舞蹈艺术研究者、学生、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舞蹈本科生必修课教材,适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使用。
第一章 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第一节 认识舞蹈第二节 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第三节 舞蹈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第四节 舞蹈欣赏的意义第二章 舞蹈艺术创作与作品第一节 舞蹈艺术创作来自于生活体验第二节 舞蹈艺术创作程序与作品第三节 舞蹈艺术创作类型与作品第三章 舞蹈艺术表演与作品第一节 舞蹈表演历史概说第二节 舞蹈艺术表演与作品第三节 舞蹈艺术表演途径与作品第四章 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之美第一节 舞蹈的内容美第二节 舞蹈的形式美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欣赏第一节 中国古代舞蹈第二节 中国当代古典舞蹈第六章 中国汉族舞蹈艺术欣赏第一节 东北秧歌第二节 山东秧歌第三节 安徽花鼓灯第四节 云南花灯第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欣赏第一节 蒙古族舞蹈第二节 藏族舞蹈第三节 维吾尔族舞蹈第四节 哈萨克族舞蹈第五节 傣族舞蹈第六节 苗族舞蹈第七节 彝族舞蹈第八节 朝鲜族舞蹈第八章 芭蕾舞艺术欣赏第一节 芭蕾舞起源第二节 启蒙芭蕾第三节 浪漫芭蕾第四节 俄罗斯古典芭蕾第五节 现代芭蕾第九章 现代舞艺术欣赏第一节 广义现代舞第二节 狭义现代舞第十章 外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欣赏第一节 亚洲舞蹈第二节 欧洲舞蹈第三节 非洲舞蹈第四节 拉丁美洲舞蹈第五节 大洋洲舞蹈附录1:山东秧歌队形图附录2:安徽花鼓灯队形图附录3:云南花灯队形图后记
插图: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河纵贯南北流入渤海,境内由此自然分为辽东、辽西两部分。清代以沈阳为盛京,民国时期才改称辽宁省。辽宁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长期共处,创造了辽宁省多民族舞蹈文化。辽宁省汉族民间舞蹈发源极早,古代辽宁地区汉族歌舞百戏中就已有了“踏跷”的表演形式。踏跷也即高跷,属秧歌类节目。秧歌是辽宁流传最广泛的民间舞蹈,包括三类:高跷秧歌、地秧歌、寸跷秧歌。高跷秧歌又分“锣鼓高跷”和“戏出高跷”。锣鼓高跷的角色有:打棒、渔翁、樵夫、青蛇、白蛇、丑鼓、俊鼓、丑锣、俊锣、文扇、武扇、老座子(或称傻妈妈)、傻柱子等。演出时由扮演打棒的人以双棒动作指挥舞队,并变换各种复杂的队形,走大场,然后下对子,演员两人一组根据扮演的角色和道具进行表演。最后是小场,这是带有情节性和技巧性的表演形式,如棒舞、扑蝴蝶、摸鱼、樵夫舞等。结束时演员做“搭象”造型,一种叠罗汉形式的造型。戏出高跷有许多分支,代表性的有辽南高跷和辽西高跷。辽南高跷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男女情爱,具有开放性及热烈、火暴等特征。辽西高跷是扮戏不演戏,主要以集体表演的大场为主。暴风大雪的东北气候促成辽西高跷的表演具有大掮大舞的特色。地秧歌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传人东北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最早的表演形式是“伞灯秧歌”。后来人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伞灯秧歌而分别称呼之老母会、老辈秧歌、谢杖子地秧歌、三台地秧歌、灯花秧歌、抚顺地秧歌、八鞭八花秧歌等。其中抚顺地秧歌和二介沟地秧歌源自河北,因此带有河北秧歌的特点。寸秧歌是舞者脚踩5寸高的小跷做扭摆动作的汉族民间舞,目前已不多见了。新中国成立前辽宁秧歌虽多与宗教、祭祀、迎神赛会紧密相连,但也包含着扬善惩恶等内容。秧歌中的舞队走阵与古代征战的布阵密切相关。辽西高跷的大掮大舞的风格体现出与大自然恶劣气候搏斗的无畏精神。辽南高跷秧歌的火暴热烈的气氛和走大场、过街楼的表现方式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区关东人豪放、质朴、爽朗的性格。
本书稿的付梓,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项本科生必修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仅仅了解舞蹈艺术作品的表层形象特征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有着基本把握,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作晶的艺术价值及意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教学当中贯穿一些舞蹈艺术基础理论常识,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教材与以往教学样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并由此构成本教材的特色。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建、雷铮、郭蕾等同志的热情关怀与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衷心感谢。
《舞蹈欣赏(第2版)》: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