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2005-7
盛秋鹏、 秦爱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8出版)
盛秋鹏,秦爱军 编
125
无
本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在一版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最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技能鉴定规范,结合本课程近几年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而成。再版教材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医学学科的专业特点,适当删减了部分理论性内容,突出了应用性的内容;删减了变态心理、心身疾病和医患关系等与其他学科相互重复的内容;增加了危机干预的内容。在理论知识的取舍上本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的原则,并精选了大量案例分析,突出了心理学技能的培养;在结构设计上,大胆突破传统的内容结构,参考现代心理学体系安排章节内容,使教材体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在教材体例的设计上,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编排,体现了启发性、趣味性原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本书共10章:第一章绪论(盛秋鹏、秦爱军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概念、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念,介绍心理现象及其实质;第二章认知过程(刘艳红、吴斌编写),主要介绍认知过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第三章情绪与情感(范振生编写),主要介绍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理论以及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第四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范振生、詹泽群编写),主要介绍个体行为的动力系统和行为的意志调节系统;第五章人格(吴斌编写),主要介绍人格的概念、特征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第六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盛秋鹏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心理卫生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各年龄段的心理卫生问题;第七章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李凤霞编写)主要介绍挫折与防御机制、应激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第八章心理评估(李英编写),主要介绍临床心理诊断技能和几种著名的心理测验;第九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齐文丽、盛秋鹏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的理论、方法及注意事项;第十章心理护理(詹泽群编写),主要介绍心理护理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使用本教材进行“心理学基础”教学时,建议36学时。其中第一至六章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20学时,第七至十章的医学心理学部分16学时。另外,由于医学相关专业的特点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各校可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有关内容。
《心理学基础(修订版)》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在一版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最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技能鉴定规范,结合本课程近几年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而成。 《心理学基础(修订版)》共10章,包括绪论、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人格、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护理。 再版教材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医学学科的专业特点,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等内容,删减了部分理论性的内容,如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学派、情绪理论,删减了变态心理、心身疾病等将来可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的内容。 《心理学基础(修订版)》配套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封底所附学习卡,可登录网站,获取相关教学资源。学习卡兼有防伪功能,可查询图书真伪,详细说明见书末“郑重说明”页。 《心理学基础(修订版)》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护理类、医学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管理类各专业使用。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第二节 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记忆第三节 思维第四节 注意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情绪与情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第三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第四节 情绪与健康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 行为的动力系统第二节 行为的意志调节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人格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气质第三节 性格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第一节 心理发展第二节 心理卫生第三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复习思考题第七章 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第一节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第二节 心理应激复习思考题第八章 心理评估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心理测验第三节 临床常用心理测验复习思考题第九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一节 心理咨询第二节 心理治疗第三节 危机干预复习思考题第十章 心理护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程序与方法复习思考题
插图:(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是一切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人脑不能凭空产生人的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心理的内容。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心理活动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其源泉。生活中的色彩是光波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美妙的音乐是声波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器官而产生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多样性。即使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也是人脑根据客观事物加工的结果。2.社会实践是人心理产生的基础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社会环境,即使有正常的脑器官,也不会有正常的心理活动。例如,1920年在印度原始森林里,发现了两个与狼生活的女孩,人们称为“狼孩”。人们发现后将她们带回人类社会,大的约8岁,取名为卡玛拉;小的两三岁,取名为阿玛拉。小的一年后因病而死。她们均有人的大脑,但由于长期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生活在狼的世界里,因而没有人的心理,只有狼的习性,如用四肢走路,只吃扔在地上的食物,害怕强光,深夜号叫,怕火也怕水。8岁的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相当于六个月婴儿的心理水平。经辛格博士的精心照料和教育,她2年学会站立,4年学会6个单词,6年学会走,到17岁去世前,只达到相当于3.5 岁儿童的心理水平。儿童心理研究证明,出生后的七八年是儿童大脑结构、机能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语言、发展智力、形成个性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和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关键作用,错过关键期,各种能力难以弥补,如感觉异常、情绪贫乏、运动机能异常、不愿与人交往、智力迟钝等。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都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部事物决定的。心理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受到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的、像照镜子一样对事物的翻版,所以说它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现实的外在表象,而且经过抽象与概括,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使人的行动成为自觉有计划的行动,进而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使人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能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学基础(修订版)》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无
好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