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用学研究(第3辑)

何自然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何自然  

页数:

228  

前言

  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被确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发生了一个标志事件:1977年《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该刊对推动语用学在全世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中国语用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1980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语用学》一文第一次把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较系统地介绍给中国学人;  1988年,何自然先生编著的中国第一本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出版问世,极大地推动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普及和发展;  1989年,首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广州外国语学院隆重召开;  2004年,在中国修辞学会的支持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的工作网站也随即开启。  在当今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语用学占据重要的地位。语用学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各类语言学刊物以及综合性学报。我们认为,为了给增量迅猛的语用学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的平台,提升中国语用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效果,中国语用学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平台。《语用学研究》便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诞生的。  《语用学研究》有着庞大的作者群。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国内拥有语用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点逾十个,拥有语用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数十个,全国范围内从事语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博士、硕士数以千计,且在不断增长,他们将会把《语用学研究》当作自己与同行切磋语用研究心得的平台。当然,国外语用学专家以及国内其他相邻学科的专家也将成为《语用学研究》的潜在撰稿人。

内容概要

  语用学是一个带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语用学又是关注语言生活的学科,对各类语言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相信,凡是对语言哲学、语言逻辑、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社会心理、人际交往、语言教育、语言应用、儿童发展、跨文化交际等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语用学研究》中读到自己关心的研究成果。  《语用学研究(第三辑)》登载的是200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发布的优秀论文。

书籍目录

语用学理沦研究语法和语言用法——语法/语用界面研究语言顺应论:批评与建议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基于有限理性的预设理解语用变异机制新解——复杂适应系统论认知语用研究指示性there-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转喻推理与文体表现力基于模糊逻辑的语用推理模式言语交际中词义确定的认知语用观仿拟的认知分析 ——以《红楼梦》称呼语仿拟为例语用学与外语教学Cultural Scripts: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s and Practicalities:A Practical,Pragmatics-Drive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English Competence in China从语用角度看话语听力题的难度区分和控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会话中的互动修正从会话结构理论看英语口语教材中的对话范例 ——以指令类为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积极言语反馈的语用研究语言语用研究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讲”政治演说文本中语言选择的多层次语境顺应 ——以奥巴马2010年的国情咨文为例语用学应用研究意向性和元语用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以《卡斯特桥市长》为例Manipulation of Context in Verbal Communication叹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

章节摘录

  确的,但日常生活中例外情况比比皆是。平易近人、善于宽容的上级或友善的平级有时会容忍对方在发出请求时不够礼貌并满足他们的请求。另外,上级对下级,或情感距离很近的二人之间有时也会使用礼貌级别高的请求方式。这或许反映了他们的修养或友善,而非总是另有所图。  在第二种情况下,交际者在语言选择上顺应了语境因素,但却没有能够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或取得交际成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际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说话人,而是有时取决于交际对方的态度、价值观念、心情、意图、目的等各种因素。此外,如果说话人自身语言能力不够,即使主观上想顺应语境制约,也未必能表述到位、得体。这说明,顺应并不总是有效的、并不总会做出积极贡献(见刘正光、吴志高,2000)。例如,听话人由于对说话人不满,或者自己很忙,或者出于其他因素考虑,有时会拒绝说话人的特定请求。这也说明,语言尽管可以用来做事,但却不是万能的。语言学家BUN(1994)的调查表明,言语顺应中的言语趋同的语用效果是模糊的,并不总是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或令人反感的,更不用说达到预期的行事目的了。  在第三种情况下,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不是为了实现特定交际目的/任务,因而也谈不上顺应语境因素。这样的情形包括一些人的酒后话语,一些人(如精神病者、失去理智者)心智失常后的话语,无意识下的梦语,未社会化的幼稚儿童话语,等等。这样的话语其实谈不上是一种“语言选择”,然而又确实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做出了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并非所有语言使用都是顺应性的。  在第四种情况下,交际者虽然有交际目的,却不顺应语境因素的制约(可称为零顺应)。例如,由于社会化程度不够,一些人讲话时我行我素,在与别人交际时从不或几乎不考虑彼此间的社会距离、权力关系、交际场合等。《三国演义》中张飞即是这样的交际者,以至刘备不时地叮嘱“三弟不可鲁莽”。  在第五种情况下,由于立场、利益等的冲突,交际者可能会放弃对各种语境因素的顺应,选择不合作、不礼貌、不关联的话语方式。如果说语言顺应是交际的默认方式,那么主观上、刻意的语言不顺应则是例外情况。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日常交际中,这样的例外表现并不鲜见。毕竟,交际目的是第一位的,对语境的顺应有时可以被放弃。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语用学研究(第3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