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医学微生物学

李凡,张凤民,黄敏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0-1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凡,张凤民,黄敏 主编  

页数:

364  

内容概要

由李凡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沿用了上一版的基本框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同时对部分章节作了适当调整。例如,在细菌学总论中设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包括细菌形态学、细菌生理学、噬菌体、细菌遗传学、外界因素对细菌的作用以及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六章;第二部分为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即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抗菌免疫性;以及第三部分细菌性感染的控制,即第八章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与特异性防治。这样,不但让初学者或学生了解细菌总论的基本概念,而且也与病毒总论相对应。与此相应地将真菌一篇也分为真菌学总论与各论两章。另外,原细菌学各论的第二十六章立克次体属与巴尔通体属一章,现改为立克次体属、无形体属和巴尔通体属,加入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有关内容,让广大读者对当前这一新发传染病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书中涉及的微生物名称、重要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以及常见综合征的英文词汇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以满足读者对有关医学英语词汇的需要。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第一部分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章 细菌形态学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第一节 细菌的物理性状与营养类型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和菌种保存
第三章 噬菌体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遗传学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三节 细菌的变异机制
 第四节 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 细菌分类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
 第二部分 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抗菌免疫性
 第一节 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第三部分 细菌性感染的控制
第八章 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与特异性防治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第二节 细菌性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
第九章 葡萄球菌属
 第一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二节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十章 链球菌属
 第一节 a群链球菌
 第二节 肺炎链球菌
 第三节 其他链球菌
第十一章 奈瑟菌属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
 第二节 脑膜炎奈瑟菌
第十二章 埃希菌属
第十三章 志贺菌属
第十四章 沙门菌属
第十五章 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
 第一节 克雷伯菌属
 第二节 变形杆菌属
第十六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第三节 其他弧菌
第十七章 梭菌属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 肉毒梭菌
 第四节 艰难梭菌
第十八章 拟杆菌属和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拟杆菌属
 第二节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九章 棒状杆菌属
第二十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十一章 布鲁斯菌属
第二十二章 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
第二十三章 耶尔森菌属
 第一节 鼠疫耶尔森菌
 第二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第三节 假结核耶尔森菌
第二十四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第二节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第三节 鲍特菌属
 第四节 嗜血杆菌属
第二十五章 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
 第一节 支原体属
 第二节 脲原体属
第二十六章 立克次体属、无形体属和巴尔通体属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
 第二节 无形体属
 第三节 巴尔通体属
第二十七章 衣原体属
第二十八章 钩端螺旋体属
第二十九章 密螺旋体属
第三十章 疏螺旋体属
 第一节 伯氏疏螺旋体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
第三十一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 放线菌属
 第二节 诺卡菌属
第三篇 医学真菌学
第三十二章 真菌学总论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四节 防治原则
第三十三章 真菌学各论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第四篇 病毒学总论
第三十四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 病毒遗传学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第三十五章 病毒的感染与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第三十六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五篇 病毒学各论
第三十七章 肠道病毒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
 第三节 埃可病毒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
第三十八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正黏病毒
 第二节 副黏病毒
 第三节 冠状病毒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三十九章 黄病毒
 第一节 登革病毒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第四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汉坦病毒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第四十一章 狂犬病病毒
第四十二章 反转录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 人类嗜爬田胞病毒
第四十三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第四十四章 腺病毒
第四十五章 人类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田病毒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五节 其他人类疱疹病毒
第四十六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二节 人类轮状病毒和其他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三节 痘病毒
 第四节 人细小病毒b19
第四十七章 朊毒
参考文献
专业名词及缩写词索引
常见医学细菌名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科学。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在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使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使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灭。随着微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已形成若干分支。例如,着重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规律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等。根据其应用领域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又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等。这些分支学科通过各自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微生物学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内容的一门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编辑推荐

《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及药学等专业用)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医学微生物学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呀,东西满意,哈哈


书还不错,新的,是正版,以后还会来买其他书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