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葛剑雄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8-1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葛剑雄  

页数:

17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书籍目录

一 引子 马王堆汉墓和放马滩秦墓中的惊人的发现二 原始地图和早期地图 原始地图的出现 九鼎的传说 早期的测量技术 放马滩地图 《兆域图》三 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图 形形色色的地图 马王堆汉墓地图 最早的地图学理论——裴秀的制图六体 最早的历史地图集—-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京相潘、杜预、谢庄的成就四 隋唐至宋时期的地图 隋唐的图经和地图 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 《五岳真形图》与等高线的运用 宋化的地图 宋化的石刻地图 沈括的地图学成就五 元明时期的地图 郭守敬与元化的纬度测量 朱思本的《舆地图》、罗洪先的《广舆图》和杨子器跋《舆地图》 测定和绘制黄河源地图 海图的发展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图测绘的贡献六 清时期的地图 黄河正源的测定 康熙时期的经纬度测量和地图测绘 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 登上颠峰后的急剧衰落 中国历史地图集大成之作——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 《申报地图》的出版七 结束语 中国古代地图测绘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从世界看中国 过去为什么辉煌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章节摘录

插图: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幅西汉地图的精确度相当高,山脉的画法接近于现代的等高线,比宋以后直到明、清经常采用的画法更高明;其主区的精度不仅超过采用现代测绘技术以前的各种地图,就是比之于清代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大清一统舆图》来也毫不逊色。西晋的地图学家裴秀(公元223-271年)已经看不到西汉初的地图了,而他见到的一些汉代地图既不用比例尺,距离也不准确,连名山大川都没有画全,所以他认为这些地图缺乏参考价值。有了这位权威学者的评价,后人一般都以为汉代的地图比西晋初年要落后很多。马王堆汉墓古地图的发现,完全推翻了裴秀的结论。不仅中国地图测绘史因此而重写,世界地图测绘史也需要重写了,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比这更早、更精确的地图实物,马王堆汉代古地图当然应该成为世界地图测绘史上光辉的一页。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中国文化知识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PDF格式下载



深入浅出,历史现实,关于文明与文化的探索,发人深思


图书馆馆长大人的书,很有帮助,挺好的。


好东西,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葛剑雄先生这本书讨论的维度
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讨论的东西也不可能很深
就是一种很浅的论述
相当于扫盲


各方面来说都很一般;当然是考虑到作为一本入门书籍,但是语言无趣,内容无新意,评论也很古老。可以看看。


这本书应该是定位于少儿科普类的书籍,如果你是专业读者,不推荐!


这是一本科普性质的简略本。


我本以为里面有各个朝代的地图,结果只是文字,失望啊


  曾在大都会博物馆见过一卷清代《黄河万里图》手卷。题目好大,一见之下大失所望:不过是青绿山水加上地名,远近不知,比例可疑。再看宋代编纂的《历代地理指掌图》,比如《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装饰图案比河道还要精致,且篇幅太小,很难想象有什么实际用处。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局部)
  http://www.tonyhuang39.com/2005b/20050923_10.jpg
  
  除此之外的其他典籍中,《山海经》这样描述地理位置:“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又东三百里柢山。……”从头读到尾,也不知道它在讲什么,而那些细节琐碎到了极致,实在也不像编造的。《水经注》少了怪力乱神,读来更枯燥,且摘第一卷看看:
  
  “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短短六十五个字,郦道元就注了近八千字。了不起!可读完还是不知道河在哪里、怎样从昆仑丘流至渤海?再想下去就有点可怕了:是不是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没有诞生过这种智慧,用精确图表把地理记录下来。。。
  
  所幸读了这本普及常识的小书。书不长,不到两百页,从原始地图讲起,直到清末、民国。因为一向好读书不求甚解,又不做笔记,所以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好翻翻书粗略总结一下。
  
  先解答我自己的疑问:怎么会有《黄河万里图》这样缺乏使用价值的地图?书中讲到了古代制图传统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盛行逐渐影响到地图的绘制,形成了一种山水画形式的地图。这种地图……对方位、距离、比例尺这些对地图 来说更重要的因素却不重视,甚至完全不考虑。……从地图绘制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种山水画式地图的出现是一种倒退,……但这种地图比较直观,既容易绘制,又能为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所接受,所以长盛不衰,构成了中国古代地图的大部分。……”
  
  原来是画士误我!
  
  用图像记录地理本是先民的智慧。楚子问鼎,王孙满对曰:“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能够为行走川泽山林的百姓提供实际帮助,这也许就是早期的地图。这些地图流传下来,被称为“山海图”,山海经也许就是它的说明文字。
  
  早期的地图水平如何,很难得知,出土的不过是只鳞片爪。书里把许多古籍中的地图记载拼凑整理,大致推断出两汉期间的地图水平已经相当高。所幸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令人得窥那时地图的精彩: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
  http://mall.cnki.net/CRFDPIC/R200607099/R200607099.0050.0.png
  
  到了西晋,裴秀却说,当时的国家机构所藏地图没有比例尺,又不考察修正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连名山大川也不详细记载,虽然有大致的形状,但都不精确可靠,没有办法作为依据。可见他已经看不到精彩的汉代地图。于是他提出“制图六体”,还绘制了中国最早的古代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关于《禹贡地域图》的最后一次纪录出现在七世纪初的隋朝,此后再无踪影,只有制图六体得以流传。
  
  通观全书,到处是这样昙花一现的辉煌。马王堆地图是一例;唐代贾耽以毕生之力完成的《海内华夷图》,三百年后即不可考;最早记载于西晋的《东岳真形图》和现代泰山等高线图惊人相似,却是等高线法的孤证。目前最早的石刻地图来自宋代,“计里画方”,终于有了坐标系统。
  
  (宋代石刻地图《禹迹图》,现藏西安碑林)
  http://mall.cnki.net/CRFDPIC/r200607099/r200607099.0087.650327.jpg
  
  读到这里,我觉得震撼又满足。下至元明清的发展也颇有精彩处,却没有那么震撼了。按照葛剑雄在书中的说法,中国的制图学长期领先于世界,十六世纪后才被西方技术赶超;到十八世纪吸纳西方方法之后再度领先,直到近代再次落后。
  
  近代自然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这个题目太大;缩小范围到制图学来说,近代的制图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书中提到了一些零星片断,比如等高线法、十字仪、印刷地图,可惜这些都如流星掠过,难留痕迹。中国历史上的地图绘制,似乎是君王的特权,旁人无从染指,成品也多藏之高阁,知者既少,传承也难。那些不世出的天才作品,也许都随着君王墓葬永埋地下,或者被纷飞战火摧毁了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