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龙虫并雕斋琐语

王力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王力  

页数:

311  

字数:

22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内容包括自序、瓮牖剩墨、姓名、书呆子、西洋人的中国故事、战时的书、战时的物价、乡下人
辣椒、迷信、骑马、奇特的食品、诅咒、劝菜、龙虫并雕斋琐语、洪乔主义、老妈子、看报、说话
夫妇之间、清苦、忙、请客、穷、儿女、富、著名、外国人、路有冻死骨、领薪水、写文章、卖文章
骂人和挨骂、龙虫并雕斋琐话、拍照、回避和兜圈子、公共汽车、跳舞、看戏、简称、标语、寄信
开会、寡与不均、遣散物资、棕榈轩詹言、闲、灯、虱、衣、食、住、行、疏散、手杖、西餐、失眠
小气、清洁和市容、老、结婚、清呓集、苦尽甘来、五强和五霸、天高皇帝远、应付环境和改变自己
增补拾遗、论近年报纸上的文言文、津门小厄、关于胡子的问题、谈谈怎样读书、我谈写文章、我的治学经验、谈谈写信、谈变小品文、谈语言、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怀念赵元任先生、怀念朱自清先生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县。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王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中国语文概论》(又名《语文讲话》)《古代汉语常识》《音韵学初步》《古代汉语》《中国语法纲要》《同源字典》《汉语史稿》《龙虫并雕斋琐语》等40余部。

书籍目录

自序
瓮牖剩墨
姓名
书呆子
西洋人的中国故事
战时的书
战时的物价
乡下人
辣椒
迷信
骑马
奇特的食品
诅咒
劝菜
龙虫并雕斋琐语
洪乔主义
老妈子
看报
说话
夫妇之间
清苦

请客

儿女

著名
外国人
路有冻死骨
领薪水
写文章
卖文章
骂人和挨骂
龙虫并雕斋琐话
拍照
回避和兜圈子
公共汽车
跳舞
看戏
简称
标语
寄信
开会
寡与不均
遣散物资
棕榈轩詹言







疏散
手杖
西餐
失眠
小气
排字工友的悲哀
清洁和市容

结婚
清呓集
苦尽甘来
五强和五霸
天高皇帝远
应付环境和改变自己
增补拾遗
论近年报纸上的文言文
津门小厄
关于胡子的问题
谈谈怎样读书
我谈写文章
我的治学经验
谈谈写信
谈变小品文
谈语言
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
怀念赵元任先生
怀念朱自清先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龙虫并雕斋琐语 PDF格式下载



  文/严杰夫
  
  当年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传记,读到过一段掌故:在留学巴黎期间,王力因为经济原因,经好友介绍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译稿,尚在馆内工作的叶圣陶先生收到了其第一部译著,读后曾说,“信达二字,钧(即圣陶公自己)不敢言,雅之一字,实无遗憾。” 自此,我就一直对王力先生的文采心向往之,惦记着能有机会好好拜读先生学术之外的文章。
  
  据先生自己的回忆,在执教西南联大期间,出于生计的考虑,他曾为报刊撰写过一段时间专栏,这些“为稻粱谋”的小品文后来在1949年由上海观察社编辑成集,取名《龙虫并雕斋琐语》出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本集子又在香港和国内分别再版,许多读者均得以一尝其中的韵味。然而,时隔多年,如今想要再找到这几个版本就十分困难了。幸好,有出版机构慧眼识珠,将这本小集子重新包装上市,让我得以解了结了多年的“心头之痒”。
  
  事实上,“龙虫并雕斋琐语”这个名字为先生自己所取,本是指他在1941-1942年间为《生活导报》所撰的那系列文章。顾名思义,“龙虫并雕”自然是戏称自己同时写作专业学术文章和业余的小品文的情状。对这一情状,先生曾幽默且谦虚地表示,“其实雕虫则有之,雕龙则未有也。偶尔想要雕龙,结果恰像古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实在是‘雕龙不成反类蛇’,所雕的仍旧是虫,只不过是一条‘长虫’而已。”
  
  然而,在这个看似玩笑的“龙虫并雕”下面,却包含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艰辛。王力在谈到写小品文的初衷时并不忌讳,他直白地讲,“我开始写小品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几文稿费……同是我这一个人,要我写正经的文章就为了推敲一字呕出心肝,若写些小品,我却是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起初,王力先生写小品文并非没有遭到过反对,这种反对不仅来自不识名的读者,也来自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据说,当时闻一多和先生在一个系里办公,彼此也是好友,而一多先生听说自己这位研究语言学的朋友居然在给报纸副刊写小品文,就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不该写那些低级趣味的文章”。 一多先生会有如此意见,一方面恐怕是与其耿介直白的性格有关,难以体贴朋友实际生活的难处;另一方面,则或是未能仔细读过王力先生的这些“雕虫小技”。我相信,如果读了,一多先生定也会如吕叔湘一般称赞,“(《琐语》)既是历史,又是新闻,更重要的,还是好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
  
  这些小品文当然并不是真的都是些“低级趣味”。首先,从题材来说,这些文章许多都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态。在《路有冻死骨》中,先生鲜活描写了他在昆明目睹的百姓的困苦生活;而在《寡与不均》中,则将笔锋指向了战争期间大发国难财的军政要人。就在这一恤一骂间,先生立刻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而到了《领薪水》中,先生更是毫不避讳地为战时的教授们“哭穷”,他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当时教授生活的辛酸:“家无升斗,欲吃卯粮不能;邻亦箪瓢,叹呼庚之何益?典尽春衣,非关独酌;瘦松腰带,不是相思!食肉敢云可鄙,其如尘甑愁人;乞墦岂曰堪羞,争奈儒冠误我!”。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力先生幽默而真情的叙述感动了许多读者,甚至于有同样身为公教人员的读者在读了该文后,动情地寄了两百块钱给先生。自然,先生最后是回绝了读者的好意,但这桩事却着实印证了先生的这些文章不止是在“雕虫”而已。
  
  同许多杂文家一样,中国人的陋习也是先生不肯放过的题材。在诸如《迷信》、《劝菜》中,先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批评了这些陋习。例如《劝菜》一文,先生写道“有时候,把客人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文中王力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十年前的一次作客,主人把他的饭碗里堆满了鱼虾鸡鸭,他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后来主人劝之又劝,先生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读到此处,先生的描述简直是要令人喷饭,却不由让人深感劝菜这种陋习是多么令人尴尬。有趣的是,因为读过先生的传记,所以知晓这段经历正是他往苏州去与夏蔚霞订婚时的遭遇,而劝菜之人则是夏的姑妈,怪道王力先生在文章最后要自责是“年少气盛”。想起这段故事,再对照先生在《劝菜》中显出的无奈,实在是有趣的很。不过,王力先生对同胞的这种批评,较《寡与不均》这类针砭权贵的文章,显然要温和的多。文中的词句尽管同样犀利,却没有了后者的刻薄和鄙夷,在最后还常常笔锋一转为当事者解脱般的说,“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
  
  王力先生就这样在“雕虫”的“瞎胡调”中,忽而严肃忽而有趣,忽而讽刺忽而笑骂,让我们在熟悉了那个年代的荒唐和辛酸后,又回转身来就反思当下的诸多现实与当年似乎仍未有进步。尽管先生曾谦虚地说,写小品文“完全是为的自己”,但正是这些“詹詹小言”让我们见识了语言学家的用字精准后,还要再次感叹于真正的文士所拥有的锋利笔锋。
  


  在地坛书市淘到的旧书。一位大叔推荐的。
  没想到王力的散文写这么好。语言学专家随便一写就超过那些以文学为事业的人。让多少人惭愧啊!
  


   王力先生,名气挺大。知道他是语言学的大家,但这个领域的书过于高深,符号很多,也没啥兴趣,所以也没看过他的专业著作。在上海福州路的今声书店里偶然淘到这本书,随便翻翻,看到题目很有趣,注解颇多,想来过去的前辈学人著述甚为严谨,一定不错,就买了下来。
   收入这本书的应该算是小品文。王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他写这些东西时,闻一多先生曾很不满,认为是不好好搞学术研究。不过,王力先生为文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大学搬到昆明,通货膨胀、物资匮乏,生计窘迫,在这种情况下赚些稿费也有情可原。当初,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时期就曾翻译不少文学作品,以维持学业之用。可见,先生作为读书人,倒不是死脑筋。
   不过,我想,也不全然是这种原因。王力先生应该是相当入世,而且思想活跃的人。在这个集子里,他谈衣食住行、谈柴米油盐、谈人情世故,往往能够以小见大,从日常琐事中引出深刻的道理出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人不但要读书研究,还要体察世情,理解世界,我想王力先生就是这样的。
   作为语言学者,王力先生的文风相当平实自然。他主张写文章不要过分堆彻辞藻,少绕弯子,要通顺,有逻辑性,而且要贴近普通群众。除此之外,王力先生的文章中对我国古典文献引经据典很多,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无不信手拈来,在深为佩服前辈学人学养深厚的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闲翻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中有《西洋人的中国故事》一篇,提到都德小说《沙弗》,东方某地丈夫发现妻子与人通奸,把她和猫关在一个布袋里置于烈日下暴晒,猫抓人人扼猫,同归于尽。王力先生说,不知都德是否暗指中国。我一激灵,忽地想起了《喻世明言》卷38《任孝子烈性为神》。比起现今泛滥的笔墨,三言里的色情描写实属小儿科,不幸我读它时年纪尚小,难免受了惊吓。故事很老套,人物是脸谱化的,具备了一切闹剧要素:老实的丈夫,淫逸的妻子,趁虚而入的奸夫,蛮横的外家,血腥的复仇及死亡换取的荣誉……当年想必很能刺激小市民胃口。我之受惊并不在此。倒是情节的转捩处,瞎眼老公公暗示儿子所谓的“娘家阿舅”有问题,奸夫于是定计,让妇人把一只猫揣在胸前,抓出血痕,再对丈夫诬陷公公爬灰。丈夫含愧,同意她回娘家长住,奸夫由此往来无忌,直至酿成最后血腥一幕。
  
  在当年的我看来,让一只猫参予这阴谋已经很离奇;毒计虽是奸夫定下,而妇人竟能执行,勇气更是不可思议。那时还读完了的《十日谈》,比起里头高潮迭起的偷情伎俩,中国旧小说里的“淫妇”们智商和自我意志都太差,稀里糊涂被勾引之后,只剩下被逼在面汤里下砒霜一桩事情可做。卜伽丘把嘲笑给带了绿帽子的丈夫,却对出轨的妇人大表同情赞赏,而在中国小说家笔下,她们只配骑木驴。这真是很让人气恼。独有这个叫梁圣金的女人是不同的。小说细笔描绘了她如何忍痛向丈夫污蔑公公的不伦,够阴,够毒,让当年的我这样的小看客脊背上丝丝冒冷气。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大约是看到了女子与小人身上都有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一旦爆发出来,是很可怖的。宫闱中狠毒的妇人自然不在少数,可惜离普通人生活太远,不过唐代民间有一桩轰动一时的案子,让写《二十四诗品》的一流诗论家和二流诗人司空图,兴兴头头的写了一首长诗《冯燕歌》:
  
  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避仇偶作滑台客,嘶风跃马来翩翩。此时恰遇莺花月,堤上轩车昼不绝。两面高楼语笑声,指点行人情暗结。掷果潘郎谁不慕,朱门别见红妆露。故故推门掩不开,似教欧轧传言语。冯生敲镫袖笼鞭,半拂垂杨半惹烟。树间春鸟知人意,的的心期暗与传。传道张婴偏嗜酒,从此香闺为我有……
  
  诗的开篇甚是轻靓,但凶案本身是阴郁的。冯燕和滑州将张婴的妻子通奸,张婴多次殴打妻子,致其含恨在心。某次撞上张婴喝醉归来醉卧,“燕指巾令其妻取,妻即刀授燕”。就在那一瞬间,冯燕认为自己读懂了妇人的暗示:杀掉张婴。他觉得妇人心狠(尔能负彼必相负,假手他人复在谁?),转而杀掉了她出逃(唯将大义断胸襟,粉颈初回如切玉)。酒醒后的张婴糊里糊涂成了杀人犯,就在行刑前一刻,冯燕突然出现,供认了一切。时任滑州刺史的贾耽,自请以官职为“义士”赎死——唐代官员似乎很喜欢这种秀场。于是皇帝下令大赦滑地所有死囚。所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白马贤侯贾相公,长悬金帛募才雄。拜章请赎冯燕罪,千古三河激义风。黄河东注无时歇,注尽波澜名不灭。为感词人沈下贤,长歌更与分明说。此君精爽知犹在,长与人间留炯诫。铸作金燕香作堆,焚香酬酒听歌来。”
  
  这个故事包含着暴力、色情、血腥、冤狱的轰动效应,又宣扬了任侠、重义、舍生、宽仁的美德,自然要在流行文学里隆重添上一笔。诗中提到沈下贤(沈亚之,字下贤)为此作的《冯燕传》,亦是后期唐传奇不可忽视的作品。但是它又是如此让人厌恶——被背叛的是女人的爱情,被践踏的是女人的生命,被扭曲的是侠义的精神。司马迁《游侠列传》里鼓吹的“以武犯禁”的侠士,已经被市井流氓取代;所谓侠义之道,也被正统秩序招安。
  
  张婴丧了不贞的妻子,却保住了性命;冯燕既获得性的满足,又成就道德的美名;官吏们收获了政声,诗人们炫耀了才华:这个故事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除了那个被牺牲掉的女人。女人死了,张婴醉着,所谓真相,只能出自于冯燕之口。不知道为什么贾耽们如此相信他的口供,或者说,为什么他们乐意相信他的口供。后来看芥川龙之介的《竹薮中》(也就是黑泽明电影《罗生门》所本)武士灵魂自叙,心想若这女子能够开口,她又将说些什么呢?
  
  此后《冯燕传》作为一个母题,在后代衍生出多个版本。司空图和沈亚之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君子”们的立场上,不过到了明末,在世风的冲击下,人们的意见渐渐有点变了。署名“西湖渔隐主人”著的《欢喜冤家》第8回《铁念三激怒诛淫妇》,除了主人公地位更卑贱,行止更窝囊,几乎就是冯燕故事前半部份的翻版。虽然作者用这标题来显示他正统的愤怒,不过他用结局表明了真实想法:念三嫁祸他人出逃,香姐鬼魂显灵抓出真凶。他添上了被释放的疑凶母子感激祝祷香姐的尾巴,还跳出来用自己身份拍手称快:“念三杀诸市曹,诚报应不爽矣”——他并不给铁念三以冯燕一样表现“侠义”的机会。自然,也没有知府愿意为了一个小人捐官。这本专写“非冤家无以成欢喜,非欢喜无以成冤家”猥琐小说,终于恶毒的把唐传奇里最后的一丝浪漫浇灭了。
  
  当然这到底是小民的想法,放到君子们那里又有点不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有个叫张一科的人,“携妻就食塞外,佣于西商。西商昵其妻,挥金如土,不数载资尽归一科,反寄食其家。”他的妻子要赶走西商,他不肯,妻子索性“持梃”驱逐,张一科怒斥,妻子骂道:“彼非爱我,昵我色也。我亦非爱彼,利彼财也。以财博色,色已得矣,我原无所负于彼;以色博财,财不继矣,彼亦不能责于我。此而不遣,留之何为?”张一科抽刀杀妻,赠百金给西商然后自首。当时坐镇乌鲁木齐的大学士温福和幕僚宴谈时提起此事。有人说张一科:“不以贫富易交”,“是虽小人,皆古道可风也。”温福皱着眉头说,古道诚然,但是张一科这样的人能学吗?于是下属拟出处理意见,张一科以死抵罪,西商则被薄惩。温福同意了。
  
  “通奸”至此完全没落,无关爱欲,只为金钱。所以张妻死得更莫名其妙,按说她的态度才真正合乎金钱的道义,无如她的丈夫是一个奇怪的道德分子。温福和他的幕僚们,纵使认为淫妇该死,也没有干劲做贾耽了。这,也算是一种进步了吧。


  一些细碎的东西零零散散地被勾勒而出——战乱年代的琐话,虽说有些常常无关大雅的唠叨,似乎总是陈述着混来稿费过生活的学者之无奈,然而人情冷暖里依然渗透着那种生活的滋味。
  
  常常用典,却带着节制,细细咂摸,甚是可爱。


   我是在老师那里找到这本书的,借来翻阅,越读越有兴趣,甚至几年后已经读了6、7遍。老师看我很喜欢这本书,就送给我了,那是83年的版本。
   我觉得这本书里的很多文章完全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课本里,甚至应该是课外读物的经典。从文学角度来说,文字优美,细节入微,是当代散文的典范。


好书,我当时读的是八十年代的版本。 现在新搬出来,再买一本也值啊。


这是本我到处推荐的书。严老师的评论很好。


好书!大学的时候读过,爱不释手,准备择日再读一遍!


这本书被你淘到了··哎··羡慕
你说的本来未必有理·但现在来说·没什么真正以文学为事业的人·所以·我表示赞同·


中国作家都被圈养了呗。没被圈养的,渴望被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堕落精神啊!


王力多牛啊


两拍里还有一个故事,也是类似的情节。一个衙门里做公的老实人,对妻子关怀备至。妻子天生淫荡,嫌丈夫不能时时陪伴,在家里勾搭上一个帅哥。早晨候丈夫出门,便和情人见面。谁知丈夫刚出家门又返回,却是担心妻子没盖好被,要将她掖好。
妻子对丈夫破口大骂,激怒情人,杀了妻子。一时传为“美谈”。这个故事和LZ所述如出一辙,但是我不记得是三言两拍中那部书里的了,回去查查。


情杀,欲望之极端……


引題的那個故事,許是來自羅馬人的「勒索死」:把人和公雞、貓、狗、猴子和蛇放在一袋中溺斃……


呵呵,你读那书的时候和我差不多时间呢……


同感。毕竟是语言学家,他的文章是很规范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