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时笔记

(奥)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5-0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奥)维特根斯坦  

页数:

260  

译者:

韩林合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所编译的维特根斯坦的这些笔记(手稿101、102、103号)均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整体。其中的一部分是所谓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战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哲学部分,记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这些笔记的哲学部分早在1961年便已经以德英对照的形式出版了:Notebooks 1914—1916,ed.G.H.von Wright and G.E.M.Anscombe,(Oxford:Blackwell,2 ed.1979)。但是,私人部分迟至1985年才以完整的形式在西班牙出版(德语—西班牙语—加泰罗语对照版),1991年维也纳出版了纯德文版:Geheime Tagebücher 1914—1916,ed.W.Baum(Wien:Turia andKant)。但是,这两部分本来属于一个整体,它们从内容上说也是互相补充的,分开来出版既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原来的形式,也不利于读者深入地理解维氏的前期思想。另外,这两个版本在编辑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哲学部分的编辑问题尤其严重,在一些地方编者作了非常任意的取舍。  2000年,由挪威Bergen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历经十余载编就的电子版Wittgenstein's Nachlass(《维特根斯坦遗著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收录了维特根斯坦所有现存的各种形式的著作:笔记、手稿、打字稿,我们所编译的这些笔记的哲学部分和私人部分均收录其中。该版本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著的面貌。当然,也存在一些小的错编之处。  在中文版中,我将哲学部分和私人部分合而为一,并将名称改为《战时笔记:1914—1917年》,因为该笔记也包含1917年的三条笔记。在编译过程中,我以存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的原件复制品为基础,同时参考了上述三个版本,对三个版本中的编辑错误作了修正。 本书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于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思考。本书是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重点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udwig) 译者:韩林合 编译:韩林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第二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第三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附图I—IX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时笔记 PDF格式下载



私人部分比较好懂;哲学部分的话,很多是用数学来解析世界了,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他的符号系统比较怪,有些地方根本看不明白……


虽然这本书哲学部分很难读懂 还是很感谢译者的认真 因为作者的手稿真的很乱 译者做的很好 尊重作者又不乏必要的解释


薄薄的小册子,一口气读完。非常精美的小书,具有文献价值,对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私生活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1


还没读 试读了一下 主要是慕维特根斯坦之名买的 再就是觉得想研究分析哲学应该直接读大师


哲学部分特别好看


哲学部分很深奥,看不懂,不该买这书!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读他的作品很令人鼓舞。


这个商品很不错好好好哈哈哈哈


书本满好的里面的内容也好但是看不看的懂是另一回事||


刚收到书,没看,应该不错,


读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看不懂~~~


书本比较小,纸张很光滑,印刷不错。是维特根斯坦战争期间笔记的全本,不是节译。


韩林合译的维特根斯坦早期文献。。。。。


维特根斯坦的这本小册子,只能勉强看懂一半。以后再慢慢研读。


总算看懂了一本维特根斯坦的书!苦笑。


在战争颠沛中思考逻辑坚持正直!书很薄,可以读.关于逻辑的部分有数学演算比较不易懂.想起罗卜特卡帕的<失焦>,也是战争中的年轻人,动荡岁月照样造就可爱的年轻人


商务印书馆比其他出版社翻译名著的水平强多了,单哲学类来说。


没看,希望有用处。


排版让我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总以为自己散光了似的。


小巧而强悍


05版的书,现在还没怎么打折


  书很小,每晚读几页,实在没时间。
  
  “一切均掌握在上帝手中。-------
  买了《尼采全集》第八卷,阅读了它。他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他的著作还是包含着一些真理的。毫无疑问,基督教信仰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可靠的路径。但是,如果一个人鄙弃这种幸福,情况又会怎么样?!这样做难道不可能更好吗?-----在与外部世界的毫无希望的斗争中不幸地走向毁灭?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不能过一种无意义的生活?它不体面吗?它如何与严格的唯我论的立场调和起来?但是,为了不丧失我的生命,我必须如何做?我必须总是想着它------总是想着精神。”
  
  尼采让人又爱又恨。


  
  
  
  一周半手淫一次,热爱上帝和逻辑的维特根斯坦
  
  《战时笔记:1914-1917年》 韩林合编译 商务 2005
  
  P73 不要依赖于外部世界,这时你就无须害怕发生在它之中的事情。
  
  。。。
  
  我非常想找到一个能够与之进行某种程度的畅谈的人。[当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事情也得进行下去。不过,这样的事会
  
  令我坚强起来。一整天都有些疲乏,变得沮丧。没有工作很长时间。到了克拉科夫。今天太晚了,不能拜访特拉克。-----愿
  
  上帝给予我力量。------
  
  P77 整个上午我都在设法进行工作,但是我得努力是徒劳的。那种清楚地看到不愿按时出现。思考了许多有关我的人生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无法进行工作的一个原因。或者情况相反?现在我相信,我还没有足够地将自己与船上的其他人隔绝起来。
  
  P78 今天读了爱默生的《随笔集》。或许它会对我产生好的影响。工作了相当长时间。
  
  P81 持续不断的炮声。极冷。从要塞传来不间断的炮声:工作了相当长时间。但是,我还是不能说出那一句摆脱僵局的话。我围绕
  
  着它转圈子,就在它边上,但是仍然不能把握住它!对我的未来总是有点儿担心,因为我并非完全是一个明智的人!-------1
  
  P88 一切均掌握在上帝手中。-------
  
  买了《尼采全集》第八卷,阅读了它。他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他的著作还是包含着一些真理的。毫无疑问,基督
  
  教信仰是通向幸福的唯一可靠的路径。但是,如果一个人鄙弃这种幸福,情况又会怎么样?!这样做难道不可能更好吗?-----在与外部世界
  
  的毫无希望的斗争中不幸地走向毁灭?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为什么不能过一种无意义的生活?它不体面吗?它如何
  
  与严格的唯我论的立场调和起来?但是,为了不丧失我的生命,我必须如何做?我必须总是想着它------总是想着精神。------
  
  P136 (力学与世界,逻辑)
  
  P137 在我们的真的和假的思想背后总是一再地存在着这样一个黑暗的地方,只是事后我们才能将其置于光亮之下,并将其作为一种思想说
  
  出来。
  
  。。。。。。
  
  P201 不得不自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生命的图景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又想活下去了。只有当我真的想毒死我自己时,我才这样做。
  
  P208 愿上帝将我造成更好的人!
  
  遭到了枪击。这是上帝的意志!
  
  P211 。。。。。。流放状态。。。。。。
  
  P213 被卑鄙包围着!不久会成为干部,离职到后方。对此感到很高兴。被卑鄙包围着。上帝会来帮忙的。
  


  《牛津杀手》开头上来就是一段炮火纷飞的日子,一个士兵坐在飞来飞去的子弹中写日记,乍一看以为是周杰伦给摩托罗拉做的广告,其实说的是维特根斯坦的《战时笔记》。
  
  这个电影开头纯属扯蛋。
  
  没人会那么二,坐在两军对阵中间高高的山包包上写日记。即使也许曾经,维特根斯坦真有想过拿火钳子掀罗素,但是当炮灰这件事,维特还是很精明的。
  
  他天天在日记里写,把我调回大后方吧,大后方;我病了病了,要住院要住院;今天不用出去在屋子里呆着,好幸福啊好幸福;我一定得找领导谈谈,谈谈…………
  
  这本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维特前半本在写流水帐,后半本则是在记录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逻辑问题。如果不是学这行的,你基本可以忽略后半本,只看他前半本如何絮叨。一本下来会很轻松,却又会让你发呆很久。
  
  维特最喜欢絮叨的有两件事。一件就是他今天SY没有,一周SY几次,平均每天几次;另一件就是今天工作了没有,一周工作多长时间,平均每天多长时间。
  
  工作,指的就是他对逻辑问题的思考。
  
  而且往往他没有工作的时候,都去SY了。
  
  …………
  
  每次我看到这里,都会有种很无力的感觉——再有脑子的男人,最后还是用下半身思考?
  
  他总是在内疚,SY太多,工作太少。纠结于已经很长时间因为战事没有工作了,纠结于这场把他禁锢在这里的战争何时结束。
  
  但他很少直接表达这个意思,他从不从政治上思考这个问题,他只是说托尔斯泰教会他,“一个人从肉体上说是软弱的,但是经由精神他成为自由的。——但愿精神存在于我之中。”
  
  所以,当硝烟弥漫的战场充满了悲观情绪,从前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他却仅仅因今天完成了工作而忽然充满了信心。
  
  某种意义上讲,他总是游离于这场战争之外,漂浮在战场的上方,脚下是搏杀的人群,却只是抬头仰望。
  
  在没有工作的一天里,他日记里反复强调的是:今天没有工作。千万不要丢失自我。
  


  维特根斯坦的这本书,收在商务的新知丛书里,这次出版,距上一本巴特的《符号帝国》也快八年了吧。维特根斯坦老爱说,今天感性了一下,或者说,我每个月感性两到三次。后来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手淫。感性一下。以后俺也这么说。这本书干练,纯洁,充满思想的紧张感,那种战争的场境总让我想到杜尼埃尔的《桤木王》。桤木王是陆上的,或者沼泽,法国或者德国的山地。维特根斯坦是在海上。他大概当了一年志愿兵就回去了。这两天想到把符号帝国重看一下,就天天带在包里,傍晚下了雨,这书淋了雨,皱了。


一周半一次太少了吧?


每天都手淫


确定是一周半?


本文的亮点:SY太多,工作太少了


lz貌似没有理解老维
1)他并没有用“下半身思考”。我以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对紧张的舒缓,或者对身体某种过多物质的排泄。
2)他也并没有悟出所谓“珍爱生命”。
只能说他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战前就被自杀情绪所困扰,战时也是在死与生之间徘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真正地向死而生。他悟出的,是这样一些东西:一方面通过阅读尼采,他认为基督教是通向幸福惟一可靠的路,另一方面他又鄙弃这种幸福。他有时又认为“安命”,即完全地对外界不闻不问,是获得生命意义,获得绝对价值的途径,有时却觉得需要参与外界以改善境况。
事实上,他后来的半生基本都是参照安命的方式活过去的:对外界的物质条件毫不在乎,把自己缩回到内心。


如果我把“下半身思考”和“珍爱生命”打上引号会不会好一点?说实在的我在说这两句的时候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有点在开玩笑,珍爱生命那句完全是从远离毒品那句来的,在我看来老维根本就不想打仗,每天想的就是当逃兵,政治战场诸如此类的东西对他来说从不在他的思考范围,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很颓的人,这点上我赞同你。
      
而下半身的问题,完全是作为一个女生对于你们男生这种生理现象的“鄙视”(请注意,这里鄙视已经打了引号),欲望之于一个女人和男人是完全不同的,男人和女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它。
      
所以你提的两个问题其实是都不存在的,但我也承认,我这篇文章并没有写出我想要写出的意思,我其实是很受他的鼓舞,人活着总得有点坚持的东西,特别是人总会被迫身在各种你逃不开的环境,容易迷失,容易放弃,所以这点他挺让我感动的,谁让我是个得过且过的人呢?不过现在看来,我当局者迷,并没有发现我的很多说法给读的人造成的误解,这也没办法,驾驭文字的能力有限啊……


……
另,害得我去瞅了眼牛津杀手


我觉得那篇子还不错啊,你又不亏


看来:女人如何理解男人的手淫,这是个问题。


我听说的说法是,阿维似乎是在可以免服兵役的情况下志愿参军,并且不避矢石,以至于有送死嫌疑


那可真是千古之谜了,他在日记里不断的说我要以生病之名去大后方养病,这样就可以不用上战场了,每天都要纠结一回。。。


作为女人,吾觉得SY其实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对研究逻辑的维


2009-11-29 20:01:54 simonfaye
  那可真是千古之谜了,他在日记里不断的说我要以生病之名去大后方养病,这样就可以不用上战场了,每天都要纠结一回。。
-------------------
“生病了。今天还很虚弱。我的指挥官今天对我说,他要让人将我送到后方。如果事情如此发生,那么我就将自杀。”
1916年4月6日
lz 你的错误在于去读一个你永远都不可能读懂的人。


我对这个自杀有不同理解


1914.10.20
晚上又sy了(一半是在梦中)。这是我极少、甚至几乎没有做任何运动的结果。


对拉,我有个一问,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要去当兵呢?


感性说的就是手淫么?但是他似乎手淫都是直接说的啊 “今日手淫X次” 我还以为感性是没有所指的


回二楼,为了寻死。


你的书评很感性啊,哈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