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上海黑社会

苏智良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4-1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苏智良  

页数:

3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海黑社会是在什么历史土壤里萌芽,又凭借何种社会风水而成长?它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犯罪是如何产生的,其内容的结构又是怎样?它的成员通过什么途径被选中并接受再教育?其信仰、文化水准、生活方式、家庭构成、联络方式,以及主要活动的类型与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未曾有深刻而准确的历史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探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并为治理当今社会提供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敏感的人们不难观察到,处于急速变化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某些气候、土壤的因缘际会,黑社会的部分因子已悄悄地种下,并以决不缓慢的速度在破土萌芽。这些恶势力的萌芽如不得到及时的抑制,就有可能演化为如上海近代黑社会这样的都市之癌。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拙作能引起人们从近代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多方面思索,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书所据史料主要来自解放前出版的报纸、刊物、专录,帮会人物撰写的回忆录、著作,公安系统所存的犯罪档案,及笔者所进行的社会调查。

作者简介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苏智良还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近年多次到加拿大、美国、荷兰、日本、菲律宾、朝鲜、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访问讲学。 社会及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近代社会的怪胎——上海黑社成因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一 悠远的古代上海 二 通会之地的浇薄民风 第二节 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过分都市化论 一 炮声后的开埠 二 一个超大型首位城市的诞生 三 都市膨胀之恶果 四 游民阶层面面观 五 下层社会的组织——帮 六 因与果:游民人口与黑社会 第三节 五光十分的摇篮——多轨异质社会论 一 租界:一个特殊社会 二 三界四方的城市 三 多轨异质社会的对立与磨擦 四 阴阳界上的群鼠 第四节 怪胎的助产士——社会控制机制异化论 一 漂洋过海的淘金者 二 殖民者罪恶种种 三 从更夫到巡捕 四 异化:警变匪 五 租界与烟、赌、娼 六 贪赃枉法的领事 七 赢弱的中国地方政府第二章 兴盛衷亡的变迁——上海黑社会百年史 第一节 积聚与成型 一 首批难民 二 黑社会的雏形 三 马永贞事件及各类犯罪团伙 四 青、红帮的渗入与融治 第二节 繁衍与扩张 一 黄金荣异军突起 二 群魔争雄的十年 三 辛亥革命后黑社会势力的空前膨胀 四 三鑫公司开张 第三节 鼎盛时期 一 观望后的抉择 二 筹组中华共进会 三 风光十载 四 三百年帮会第一人 五 抗日与救亡 六 太阳旗下的恶势力 ……第三章 亚文化群——黑社会内部透视第四章 阳光下的罪恶——黑社会行为(一)第五章 阳光下的罪恶——黑社会行为(二)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近代社会的怪胎——上海黑社成因  第二节 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过分都市化论  一、炮声后的开埠  1842年6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旗舰“康华丽”号率领英国舰队,伴着隆隆的炮声,猛攻吴淞炮台,然后直驱宝山、上海。  战败后的清朝政府,被迫于是年8月29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列为对外开放的城市。该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英国人带同所属家眷寄居上海贸易通商无碍。大英君主可派领事驻沪,专理商贾事宜。1843年10月,中英《虎门附加条约》第七款进一步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地区租地建房。  据此,英国政府随即命令巴福尔(George Bulfour)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是年11月8日,这个印度陆战队的炮兵上尉偕员来到上海。翌日,谒见了上海道台宫慕久,并在县城的东部西姚家弄内设立了领事馆。  当时的县城内,华洋杂处,这使宫慕久深感不安。而雄心勃勃的巴福尔,也正打算建立一块摆脱上海道台控制的“飞地”。经过一番谈判,1845年11月,宫慕久以《土地章程》的形式,公布了与巴福尔商谈的结果: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的土地租给英国人,英人可以用简单的市政设施如道路、码头、雇用更夫等维持居留地。但中国政府保留土地管辖权、行政管理权、司法审判权。这样,中国第一块外人居留地便由此诞生。但由于英国居留地的荒芜未辟,英国商人情愿仍居住在县城,所以,当时并未移居洋泾浜以北的那片后来非常繁华的土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上海黑社会 PDF格式下载



《近代上海黑社会》写的不错,让我对黑社会了解了不少。


讲上海黑社会的书通常千篇一律,都以黑道大亨的人物传记为主。而本书则不落俗套,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展开论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上海黑社会。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为学术作品,但文笔却颇为精彩,可读性不逊于一般的传记读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