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易今注今译

赵建伟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赵建伟  

页数:

763  

Tag标签:

无  

前言

  《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界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 三玄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论语》的影响力可能超过《易经》和《老子》,但从哲学史的观点来看,《易》、《老》、《庄》三玄的重要性则远远胜过《论》、《孟》、《大学》。《易》、《老》、《庄》三玄思想成为历代哲学体系建构之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兹举数例以明之:(一)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天道与人道在思想上的紧密联系,具见于《易》、《老》、《

内容概要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简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l)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黄帝时代的易学,是《归藏易》。首先以“坤卦”开始,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为《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歧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之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易名的定义 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并未引起重视。 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便是蜥蜴的简化,蜥蜴这种生物,它的本身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多端,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变成与某种物体的色相相同。《易经》是说明天地间事物的必然变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犹如经书中的龙、象等一样。但总不能叫它是“蜴经”,因此便取名为“易”。主张此说的,以日本的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同样的都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经》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根据道家易学者的传统,经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所标出,认为“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易”字,便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并且从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确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证明道家传统和魏伯阳之说“日月之谓易”的定义之准确性。目前《易经》的学术思想,在西方欧、美各国,逐渐大加流行,我们自己对国家民族祖先文化准确的定名和解释,绝对不能跟着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损文化道统的尊严。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 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化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的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蒙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封的,是神农氏。(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要把这四种说法加以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的观念来推定。 其实,这个“演”宇,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多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为什么《归藏》易的排列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译有:《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庄子今译今注》(

书籍目录

前言一、乾二、坤三、屯四、蒙五、需六、讼七、师八、比九、注畜十、履十一、泰十二、否十三、同人十四、大有十五、谦十六、豫十七、随十八、蛊十九、临二十、观二十一、噬嗑二十二、贲二十三、剥二十四、复二十五、无妄二十六、大畜 ……系辞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校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以“乾”为卦名,“乾”本是指日出及日光气,而“龙”又本是日气的创想物,(乾>卦爻辞以“龙”的升跃象日光的上出,这可能与古人的筮占日气相关,即以龙的潜、现、惕、跃、飞、亢所体现出的不同时间日光上达的各种景象来占筮吉凶。传说中的伏羲与龙及日密切相关,卦均居六十四卦之首位,但有三点差异:其一,帛书本“乾”字作“键”;其二,通行本每卦于卦图旁标下、上卦之卦名,帛本则不标(宋石经残本亦不标);其三,通行本每卦六爻间距相同,而帛本下卦与上卦(即三爻与四爻)之间有明显间距,明确地标示着下、上卦的相重关系,保留着民间实用占筮的原始痕迹。关于》一文中已经讨论过(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一九九七年三月),这里不再重复。(乾>本指日光上出,(坤)(本作“川”)本指水流穿地,但


编辑推荐

《周易今注今译:道典诠释书系3》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易今注今译 PDF格式下载



《周易》一书既神秘又幽深,惟其如此,才引来广泛的阅读兴趣。从南怀瑾的作品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前后读了几十本,其中有朱熹的《周易本义》、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等到今人的通俗读本。尽管读了不少,但也许用功不够,大都是浏览性质,所以自我感觉是越读越糊涂,而且觉得写书的人大概也不真懂,只是自说自话、随意引申发挥、钻牛角尖,其中不乏欺名盗世之徒。我买此书,原本也是出于名人崇拜,是冲着陈鼓应的大名去的。我读过陈先生关于《老子》、《庄子》的书,其实并没有留下太好的印象。但既然没有更值得购买的,也就想还是买他的书吧。看了此书的《校后记》,才知道此书陈先生并没有写过一个字,似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失望之余,便将此书随手放入书橱。近来翻阅傅佩荣的《解读周易》,对他的译文深感迷茫,于是将此书和《周易折中》一起加以参考比较,居然发现此书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正如作者所说:“全书力求思想脉络清晰,诠释系统完整,译文通俗易懂,卦象解说分明,义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绍简明等”,这几点应该说是都做到了。此书突破以儒家思想解《易》的老框框,兼用道家哲学解读《易传》,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认真对比分析今本《周易》和帛书《周易》的异同,择善而从;并参以其它文献资料,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种种误读得以澄清。白话文翻译也颇具特色,不但译文通顺流畅,且将言外之意一并加以表达,使文意更为完整。我头脑中原本存在的许多疑惑不解之处变得明白清晰了许多。我觉得此书实在是一本精心之作,不但可以是一本易学的入门书,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赵建伟付出的心血是巨大的。我们不妨举一例略加说明。《系辞上》第十章:“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作者的译文为:“《周易》是圣人用来探究深广和研讨几微的书。《易》道深广,所以能洞察天地万物之情理;《易》道幽微,所以能成就天下大小之事物;《易》道神异,所以能和缓不躁而使万事速成,安静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同样这段话,傅佩荣的译文为:“《易经》这本书,是圣人用以探求深奥与研究几微的凭借。由于深奥,所以它能贯通天下人的心意;由于几微,所以它能成就天下人的功业;由于神妙,所以它不匆忙却迅速反应,不行走却照样抵达”。两者谁更容易理解,谁更切合实际呢?


眼下关于《周易》的注解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但鱼龙混杂,有的来头很大,但东拼西凑,缺乏见解。本书是研究道家的学者陈鼓应的著作,之前在中华书局出了一本《周易注译与评介》,是经典之作。本书为修订版,其中罗列各家注释,并提出自己的理解,且有理有据。每卦后有通释部分,对整卦进行概述。非常全面和深入。最重要的是,没有片面之词,也不故弄玄虚(周易最容易被搞成这样),更不肤浅花哨。内容并不深,但有重点核心,也很全,我觉得很适合初学者。对周易及历史上各种传、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深入某些单独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应该就是南怀瑾老师,协助编撰的那本。对每一卦的解释都很到位。有一点疑惑,这就是标准吗?在翻译上,能不能做到见仁见智呢


有陈先生的注解,这本书是要看看的,虽然注周易的书很多,可是这本做入门是很不错的选择。


总体来说很好。旁徵博引,很是詳細.同時站在道學的觀點看問題,別有新意.可惜,也許是排版的問題?有個別的錯誤


虽然是一部算卦的书,但其中蕴含的许多道理直到今天还是个谜。


真是一本绝好的书。


这本书是比较好的本子,注释详细,后面还有发挥和解释,非常方便。


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是很难看懂,很全。


还行吧。。。。。。。。。


我在图书馆看了它一个星期觉得很好就决定买了


自从买来很少读。唉,我真是个懒人。懒得动脑子,会越来越笨啊。


可以当作资料用


不错!支持国学!


此书纸质不错,我看不懂呀,想找个老师一起看


博大精深的文化源泉


翻译得比较客观,综合了各家的说法。


不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不是很好理解,不适合入门学习.


里面好多翻译错误,太不行了,陈先生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吗。


看了一点点,不是太懂,看样子中文基础还是不扎实,自己的原因。哈哈


最近下单号为:1442083355,其中一套书《易经的智慧》当当网少带光盘。为了得到解决,我去信两次,二三天无人回复。然后我打电话[08/1/041:30]010-51236699客服热线,分机为3037。反映情况。当当网的回复令人失望,让我把书全面寄回去,办理换货。说不管哪儿个人都是这样处理的。我说这样多麻烦,你们把忘带的光带寄过来不行吗。当当网说,不行。这样的小事,这样的处理,个人感觉,在当当网购物,不出现麻烦罢了,一出现,你就倒霉了!我也不计划要光盘了,不会把书再寄回去,因为他们这样的态度,让我不放心。我自认倒霉。只是考虑往后不在当当网购书。


自古至今,解《易》之作汗牛充栋,这个本子是我比较能够读得进去的。与世面上众多儒家学派解易之作迥然有异,这个本子是从道家学派的角度解读周易。该注译本虽成书于上世纪末,但作者在2005年根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作者自身体悟对学界于周易的解读进行了重新梳理,别开一家之言,考证详实,立论清晰,读来令人感觉饶有趣味。我和所有意欲从周易中一窥中华民族智慧之源的读者一样,希望籍由这个本子开始正确的了解周易。


与儒生或训诂家本子的那种“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的著作不同,该书排版体例清晰,表述达意传神。不愧为道学研究者,懂得简约至上!陈先生的老子、庄子著作同样洋洋洒洒,深得原著心神。


不过纸质不太好,而且,原文是繁体,译文和注释是简体,都是横排的。


注释多方引用老庄文句,作者见解精到,言辞克明。尤其可以点悟喜欢道家的朋友学习融会贯通《易经》和《道德经》等经典。


内容翻译比网上的准确(个人觉得),只是经文与象辞分开,经文字体繁体,不太方便阅读(不过翻译的是简体).总体还是值得一读.


印刷不错,应该是正版。


陈鼓应的书入门不错。手感好,精品。


以前看过作者的别的书,觉得注释的很好,所以买了,觉得很不错,适合初学者。


如果是陈鼓应一个人注释翻译的就好了,合著的书总归风格不统一。


质量非常好,送货也非常及时。


买回来翻了翻,书很好,抽空仔细看看。


陈先生是很好的学问家,很喜欢读他的书,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说很好,这本也是。


经典之作,绝对值得。


我最喜欢的一部书,内容充实,很对我的思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