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

平山久雄 商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作者:

平山久雄  

页数:

33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文集共收论文17篇。   其中上古音1篇,即《用声母腭化因素*j来代替上古汉语的介音*r》(1994),这是针对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声母体系中为解释精组、端组分别演变出庄组与知组以及二等韵的来源,而构拟的介音*r,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平山先生认为中古的知组还未演变为卷舌音,*r介音就失去作用,还不如用腭化因素*j。记得平山先生在1993年9月大阪第26届国际汉藏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读此文后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讨论。   其他16篇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关于探讨中古音及其到近代或现代的演变规律的;一组是研究汉语声调史的,着重探讨现代汉语一些方音的变调现象,并分析其成因,或构拟其古调值的。   后一组共有11篇,其中《日僧安然里关于唐代声调的记载》(1987)主要从文献上进行分析,认为唐代平上去入四声已分轻、重,即阴、阳;还介绍了唐时日本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及日本汉语音韵学史的情况,考证了日语里吴音与汉音之始(初时吴音叫和音,汉音称正音),令我们增长不少见识。《中古汉语的清入声与北京话声调的对应规律》(1990)一文,对一般认为北京话里古清入字的演变无规律可寻的现象,从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层次以及语法词性的区别重新作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一些有趣的对应规律,视角新颖。1989年曾在北大讲台上作过报告,颇受欢迎,后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

书籍目录

序                      一、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二、重纽问题在日本三、中古唇音重纽在《中原音韵》齐微韵里的反映四、隋唐音系里的唇化舌根音韵尾和硬腭音韵尾五、用声母腭化因素*j代替上古汉语的介音*r  ——对上古舌齿音声母演变的一种设想六、昆明为什么不读Gunming?七、日僧安然《悉昙藏》里关于唐代声调的记载八、中古汉语的清入声与北京话声调的对应规律九、北京文言音基础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十、厦门话古调值的内部构拟十一、江淮方言祖调值构拟和北方方言祖调值初案十二、声调调值系统在官话方言中演变的不同类型及其分布十三、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十四、官话和晋语方言中“上上变调”的类型及其成因十五、再论厦门话古调值的内部构拟十六、汉语声调起源窥探十七、“声调调值变化环流说”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附录 平山久雄中文著作目录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这是日本汉学家平山久雄的论文集,不可多得,极好。


日本人中算是研究得比较好的,买来先睹为快。


还没读,查看了下,书的质量不错!买的一些之前在图书馆翻阅过,还是很值得买的!


好好的学术书籍


  重纽方面日本学者有很特别的研究材料:除了对音之外,还有万叶假名(用汉字标写的古代日语发音,如“人”ひと(hito)可以写成“比苔”“比等”“比登”“比腾”“臂苔”“臂等”等写法)。(参看P26)
  
  日本留传佛教音乐“声明”(就是念经,念出来又像唱歌、又要与字的声调相合……中国僧人现在也是这样吧)对唐末北方方言声调研究有用,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参看P214)
  -----------------------------------------------------------------
  
  调值变化环流说(参看P288):
  
  高平→高降→中降/低降/平调
  
  降调→降升(低凹调)→升调或中平调→高平
  
  低平→中平或升调→高平
  
  
  对于其原因,平山主要是从发音生理方面提出解释。有些道理,但也有例外存在。
  -------------------------------------------------------------------
  有一个地方也很有意思:
  (参看P171《厦门话古调值的内部构拟》一文)
  在使用“内部构拟法”构拟厦门话古调值时,平山认为末位音节(包括单念)的字更容易变离本调(他认为,因为后面是停顿,所以声带松弛、呼气量减少,总之发音运动弱化了,所以会引起上面环流中的第一个变化——高平变高降,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推链变化。他在研究中古清入声字与北京话声调的对应规律时,也把字的位置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而非末位音阶比较能保持本调,也就是跟古调值比较接近一点。——然而我们现在把字在单念时的表现称为本调,后面有音节时才说它有变调。
  
  这样就很有趣了。古代没有调值记录(更不用说录音了)的时候,大家都对“本调”“变调”没有意识,所以完全耳听口传,声调便任凭发音生理限制导致的“环流”推着走(如果环流说成立的话)。但是现在我们既然把本调定为单念的字调,并且还有音频形式的标准音,那么声调是不是从此就被我们逮住、再也不许动了~?
  ----------------------------------------------------------------------
  可是古代也应该有古代的变调吧?(只要它是声调语言?)那么,是说今天的“本调”调值近于古代(所构拟的那个时代)的末位调?那古代的非末位调,则是由更早的末位调过来的罗?既然是一个环流,今天方言的情况又如此多样,不知大家已经转了多少轮了呢~
  ----------------------------------------------------------------------
  构拟古调值 真是一项很神奇的工作啊……
  也许可以像拉波夫的元音转移一样,在现代方言中多找找证据!


想想古典阿拉伯语就觉得本调在词中有道理


相关图书